【www.easydail.com--中药师】

  读《看见》

  《看见》--柴静,在一个平淡的下午,在书店的一排书中看到了这几个字,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也是我第一次的听说柴静。书的封面是一张照片,柴静坐在老人中间,大家微笑的看着刚学会走路的幼童,简单又丰富,宁静又喧闹。自己的内心有一个声音:“看看这本书写了什么”,但是对于一个苦苦挣扎在高考独木桥的一名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拿不多的业余时间去读这本书未免有些奢侈。

  再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一篇博客上,里面推荐了一个必读书单,书单中的书自己都没听说过,只有这四个字“《看见》--柴静”让我的心突然的被触动了,或许是想起了书的封面上那个淡淡的笑容,或许是想起了那个自费百万调查雾霾的母亲。于是从图书馆的书架上将这本书拿了下来,读进了心里。与其说《看见》写的是十年来中国的新闻以及改变,不如说是在写柴静的成长,一个由青涩的女孩到新闻记者蜕变。对于柴静本人,有很多评价,正面的、负面的,可是对于一个读者来说,读的就是这本书。书里面记述的很多我都经历过,比如2003年的非典,那一年我6岁,对于非典的唯一印象就是不用上学了。小县城有小县城的好处,感受不到大城市的那种烽烟,哪怕是后来的H1N1,对于自己而言也只是多了一个每天测体温的麻烦事而言。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单纯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生老病死。

  知乎上有这么一篇评论:“经常和一些人就某些问题争吵辩论,吵到最后不想吵了,基本无用功。某天,把《看见》借给他看,看完就不用吵了”,前段时间在某一问题与知乎上的某些人撕了好久,现在想想,真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古人坐而论道的前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逊,而非现在很多人包括自己在内的自以为是。这本书中对自己心灵最大的触动就是四个字——真实、了解。了解而非理解,这颇有“你有权保持沉默但是你说每一句都将成为呈堂证供”的滑稽。处在网络舆论爆炸的时代,随随便便就来人肉搜索的网民在发表一个评论的时候,恐怕都没有真正了解过他所评价这件事。当你真正了解了,真正的看到了真实,也许之前发表的观点就会被自己默默删掉。

  正在读大学自己,处在一个“愤青的年纪”,思想浅薄,但是自己愿意去成长,一步步去了解这个世界的美好与丑陋,去了解这个世界的人,了解自己。这篇读后感或许是自己写的最多、花费时间最长的读后感了。没有高中作文的条条框框、没有初中作文的强制性,读自己想读的,写自己想写的,写给自己,不写给试卷,不写给老师,没有分数,只有感想,没有评价,只有自己。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77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