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类型,考察的是高层次的认知目标。它不仅能考察考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而且能考察考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2×10=120(米)

  几天修完?

  120÷15=8(天)

  综合算式:12×10÷15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米?12×10=120(米).

  每天应修多少米?120÷6=20(米).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怎样列式?

  12×10÷5=24(米)12×10÷2=60(米)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比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一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工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话表示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用题叫做归总应用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完成下题.

  ①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②小华和小刚读同样一本书,小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小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几页?

  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方师傅给食堂运菜.如果用小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用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住2人,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人,需要几间房?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课程改革后,“估算”教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小学教材中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是四舍五入法,估算时,也大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进行估算。实际上,求近似数的方法,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时,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近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主要是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切实展开探索活动,充分模拟生活情景放手让学生学习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

  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的探索,我们深深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的魅力所在。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现在新课程改革,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源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本节课我设计了:估算教室的人数——估算妈妈买东西带的钱够不够——估算参加运动会的人数——估算啦啦队的人数——估算水彩笔的枝数——估算写大字的字数——估算买礼物的钱数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于校园生活气息的情境,使学生轻松自然地进入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究,去积极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向上的发展。

  (3)算法的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掘和鼓励算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如:估算妈妈带的钱够不够,有的分别估算出热水瓶、烧水壶、水杯的价格再加起来和100元比较;有的从100元里去掉热水瓶、烧水壶的大约钱数,剩下的钱和水杯的价格比较;有的把三种物品的价格加起来再估算;有的用口算估算等等。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也各不相同,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集体氛围,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符合科学性,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使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当然,完美的课是不存在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这节课上,我觉得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还不够,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听不到“学困生”求助的声音,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虽然在教学中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某些环节没有发掘学生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了解数学和价值,对数学产生求知欲,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出了一位航天英雄,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聂海胜)同学们看他来了(出示聂海胜出征时图片和时刻)这是聂海胜和他的同伴即将出征飞天的时刻,这是几时几分呢?(指生认时间)

  师:在7时35分,聂海胜和队友挥手告别祖国和家人,满怀豪情和信心进入飞船,(课件出示飞船即将发射升空的图片和时刻)这是什么时间呢?

  师:英雄已准备就绪,飞船要点火升空,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飞船点火前倒计时录像,30秒准备,20秒准备,10、9……2、1,点火)

  师:在刚才的情景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时、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时间”看似司空见惯,可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用学生熟悉和崇拜的家乡英雄聂海胜作为开课的引子,由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自然过渡到新课题,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的时间观念做下铺垫。]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秒。

  师:秒虽然是计量短暂时间的单位,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很大的作用。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秒呢?(马路上红绿灯、运动员赛跑计时等等)

  [设计意图:数学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找一找生活中的秒,让学生感受秒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秒在生活中有它存在的作用。]

  师:秒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用什么来计量秒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各种计录秒的钟表。

  认识秒针,发现秒针的特点。(钟面上三根针中秒针又细又长,秒针走得最快)

  师:观察钟表,说说你能发现哪些有关秒的知识?(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秒针走1小格是1秒)课件展示秒针走1小格,这是多长时间?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1,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6,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走到5,是几秒?怎样想的?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5还多2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6走到11还多3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从12走到12,是几秒?

  学生活动:同学两两合作,一生拨动秒针,另一生说时间,然后互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重要途径。感知1秒,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通过多媒体展示秒针的走动,认识几秒的时间,让学生互动操作认识秒。多种体验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2、认识1分=60秒。

  师:我们已经知道秒会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是几秒呢?

  小组合作:观察钟表,秒针走1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指生说。

  得出结论: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1分=60秒。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自己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观察钟表发现分和秒的关系,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是一项有价值的操作和思考活动]

  三、活动体验,感受时间珍贵

  1、感受1秒

  师:1秒钟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体验一下。(课件播放秒针走1秒的时间)你有什么感想呢?

  师:1秒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师播放1秒时间,生试做。)

  生汇报自己1秒钟能完成什么?

  师:1秒钟我们眨一下眼睛、拍下手、读一句话等等,那么在生活生产中1秒钟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课件:1秒钟里,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蜂鸟振翅55次,

  植物中生长最快的竹子长10微米

  三峡电站1秒钟可发电2700千瓦时,

  汽车1秒钟奔跑20米,

  神舟六号飞船1秒飞行7.8千米,

  1秒钟里,全球植树造林的面积约1414平方米……

  师:观看了生活中的1秒钟,你又有什么感想呢?

  2、体验1分钟。

  师:1秒钟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不能小瞧这短暂的时间。那么1分钟有多长呢?我们来体验一下。(师播放1分钟时间的滴答声,生静静观察体会)

  说说自己的感受。

  游戏活动:尝试1分钟记忆词语。比一比谁记得多。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感受短暂时间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1秒钟、1分钟虽然短暂,但是十分珍贵,是点滴的分、秒构成了时间的长流,只要我们用心,同样可以在自己的学习时间里创造奇迹。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四、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小小裁判员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运动会,这是三年级四位男同学50米跑的成绩

  三年级组男生50米跑成绩统计表

  老师想请你们来当小小裁判员,评判一下谁是冠军,并说说你的理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间单位,我会用。

  小华每天睡9个(),每天看动画片30()小亮吃饭用了20(),系红领巾大约需要20()小明跑50米用了12(),跳绳10下大约用7()一节课的时间是40(),做眼保健操大约是5()

  3、练习十四第6题,

  填写适合的时间单位:

  4、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时间家庭中的一位小成员——秒,感受到了时间的重要,在这四十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升华思维,提高思考能力,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

  ①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②找一找在生活中,1秒可以做些什么?

【篇四】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6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间简单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填空

  1千米=()米

  1000米=()千米

  4米=()分米

  1分米=()厘米

  6厘米=()毫米

  500毫米=()分米

  二、导学阶段;

  1、教学例5:

  出示例5:

  3千米=()米

  出示问题: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几个1000米?

  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5000米=()千米

  问: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几个1000米?空格里填几?

  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师: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独立完成。

  2、第4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

  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教学后记: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31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