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将它们加以汇总和理解并消化,以求最大化地开发案例的功能,发挥案例的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的案例分析范文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 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的案例分析

  无所事事时——暗示介入

  案例1:“星巴克”游戏中,两个服务员趴在吧台上看着过往的行人,无所事事的样子,生意比较惨淡.于是,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用语言暗示:“怎么今天生意不太好?不如你们来一个“星巴克”限时优惠?或是买一杯送一杯的促销活动?”主意不错,孩子们开始热情吆喝:“来,买一杯送一杯喽,免费品尝!”这下,好多孩子过来品尝了,味道还不错,没想到两个服务员还能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出“喝咖啡,免费阅读图书活动”,创造性地丰富了游戏,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火爆.

  《指南》中指出:“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本案例中,教师用语言适时暗示介入幼儿的游戏,使原本无所事事的幼儿继续投入积极的游戏,同时拓展和提升了幼儿的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进而提高了幼儿的游戏交往和水平.

  角色不符时——情景介入

  案例2:警务室游戏中,“”横冲直撞,拿着警棍到处乱跑,有多个幼儿告状说“”打人.于是老师创设情景说:“你好,叔叔,那边的出租车司机行驶相撞,正在发生争执,需要你去协调.”“”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于是有模有样地过去说:“司机朋友,请注意看路标行驶,这是你的行驶路线等”

  《指南》中指出:“利用生活机会和角色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和自己关心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本案例中,幼儿游戏出现和角色不符,且违反规则、攻击性等行为,教师适时创设情景介入游戏,既不破坏幼儿的游戏气氛,又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性,使扮演的幼儿真正理解的含义,促进游戏的有序进行,也避免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偏离主题时——试探介入

  案例3:“新闻中心”,开始时幼儿对报刊上的新闻用剪贴、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没过多久,幼儿都在剪贴和装饰,播报的时间却没有了.老师试探着问:“你们想去采访点心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问问他们今天可有新产品或新书?”这下使游戏进入了一个有趣的通道,爆发出许多闪光点.幼儿纷纷采访建筑工地造了怎样的房子?点心店的新品味道如何?今天去哪里春游了等并用画画、拍照等方式记录,播报时拿着记录纸,讲述着自己的见闻.

  《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和发现.”本案例中,教师的介入为幼儿游戏创设了更自由和谐的氛围,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幼儿在和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游戏.

  出现纠纷时——规则介入

  案例4:建构区游戏中,明明搭了一座漂亮的城堡,但作品还没完成,第二天他继续来到该区想继续,发现自己的作品正在被天天拆除,于是两人发生争执,明明要天天恢复她的作品.根据规则幼儿的建构作品,最多可以保留一天的时间,然后就拆除且收拾干净.于是,老师先肯定了天天是按规则行事的,但又把这一问题向幼儿提出来,讨论是否有必要改变有关积木作品保留时间的规则,经过讨论新制定的、更具体的规则“出炉”了.

  《指南》中指出:“在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对幼儿表现出的遵守规则行为及时肯定.”游戏规则能使幼儿更主动、自由、有序地活动,但规则并非神圣不可改变.本案例中,规则不再符合原先构想的目的了,教师及时介入,引导、鼓励、帮助幼儿参和制定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中,尽情地游戏.

  失去兴趣时——设疑介入

  案例5:大班科学区中,幼儿玩吸管将乒乓球从一个瓶子放入另一个瓶子.开始很感兴趣,渐渐掌握吸的技巧后,就不感兴趣了,有的纯粹是满足吸的动作.老师介入:“这几天我发现你们都能用吸管将乒乓球移动位置,谁能用吸管吸住别的东西并移动位置.”以后的几天里,幼儿尝试用吸管吸布料、积木、纸等,发现了许多问题:吸管能吸住轻的物体,重的物体比较难吸;吸的时候要坚持住,不能松气等

  《指南》中指出:“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本案例中,教师的适时设疑,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打开了幼儿的思路,引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寻求帮助时——材料介入

  案例6:“我的小学”游戏中,刚开始,幼儿对做“小老师、小学生”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满足走过场,跟老师说:“我们想像小学老师那样给小朋友上课.”此时幼儿已参观过小学,有了感性的认识,于是老师适当的投放材料:数字、加减符号、粉笔、黑板等,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一下子浓厚了,有的还带了折纸书、剪纸书,会先在家里“备课”,再教小朋友,样子有板有眼.

  《指南》中指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调整、适时介入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

  困难需解时——询问介入

  案例7:医院游戏时,医生和病人发生争执,医生要求病人出院,病人认为自己刚做完手术还不能出院,双方互不相让.老师说:“你们认为刚做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护士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应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真好,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就从旁边搬来了几把小椅子又搭了个床位,把病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指南》中指出:“当幼儿和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本案例中,幼儿的游戏遇到困难而无法解决,导致游戏情节停滞不前.教师的介入为幼儿的冲突指引了解决的方向,进一步拓展了游戏的情节.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教师应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当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做到观察和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在后,灵活选用不同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有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

第二篇: 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的案例分析

  案例:

  建构区内,孩子们在认真地搭建“房子”,每人一座,“房子”不高但各具特色。

  “大班了,怎么还处于平行游戏的水平?”教师心里有些着急,但并没有马上干预,而是蹲在旁边观察起来。

  “好了,每个小动物的家都搭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让游客从哪儿进、先参观哪一家吧。”过了一会儿,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招呼小伙伴。

  其他孩子听从了小女孩的建议,开始着手一起铺设道路,设计参观路线。这时,有孩子发现“老虎”没有被关在笼子里,而是被放在了房顶上,他认为这是不对的。孩子们争论起来,除少数孩子认为可以放在房顶上外,大多数孩子觉得不应该把“老虎”放在房顶上。搭建“老虎园”的小男孩好像做错了事一样,满脸通红。

  “轩轩,你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把‘老虎’放在房顶上吗?”老师蹲下来询问。

  看到老师鼓励的眼神,孩子稍微平静了一些:“它生病了,需要多晒太阳。”

  噢,原来是这样啊!小朋友和老师都恍然大悟。

  “但是,这样对游客来讲不安全啊,怎么办呢?”老师启发孩子们想办法。

  “那就在房顶上搭建一个笼子吧!”有幼儿提议道。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且能做到适时地介入幼儿游戏,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游戏中,当教师有疑惑、感觉孩子不会合作时并没有马上进行干预,而是进一步去观察,发现幼儿并非没有合作,而是先协商,再分头搭建,最后合作共建。

  当幼儿发生争执、无法协商解决问题时,教师进行了适时的介入。先是借助孩子们抛过来的问题,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然后再把问题抛给孩子,启发幼儿想办法,让幼儿在协商中解决问题,以此帮助幼儿提升游戏水平。

  这一类的案例,映射的是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和指导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如何科学把握介入的时机以及如何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指导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在观察的基础上适时介入幼儿游戏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游戏的功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但教师千万不要盲目介入幼儿的游戏,这可能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也会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以及与伙伴间的相互作用,甚至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

  介入时,教师应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合理掌握介入时机,既要满足孩子进一步拓展游戏情节的需要,还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避免不必要的干扰。介入时,教师不应急于直接指导幼儿的游戏,而应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让他们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尝试自己纠正错误,以培养幼儿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指导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

  幼儿智慧的火花是要靠教师用教育去点燃的。在游戏中教师应以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要相信孩子的智慧,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孩子只有真正体验到区域游戏的自主选择性和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才能真正喜欢上区域游戏。在游戏指导中,教师既要放开思想,采用适宜的方法指导启发幼儿创造性地进行活动,又要大胆放飞孩子的想象,让幼儿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当幼儿之间出现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冲突”时,需要教师直接介入,及时调节;当幼儿游戏方式单一时,需要教师作为玩伴介入游戏,引导幼儿模仿、创新;当幼儿因游戏材料而发生“冲突”时,需要教师补充材料或调整材料;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或不知所措时,需要教师发问或提示,启发帮助幼儿明确想法,促进游戏顺利开展;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创新主题,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区域游戏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的智力在游戏中得到开发,而且区域游戏还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协商、合作的机会,让幼儿学会在协商中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与其他同伴的交往能力得到发展,也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在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主题研究背景下,区域游戏的价值已被大家普遍认可。家长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指导行为,及时总结经验,充分挖掘游戏活动在培养幼儿个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功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篇: 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的案例分析

  大班的医院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分好了工(大卉是医生,潇予是护士,强强是病人),他们用小椅子搭围墙、病床。这时,

①老师走过来没有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就说:“别忘了把医院的围墙围起来!”说完就走了。布置完场地、准备好了器材,游戏正式开始了。医生给病人开了刀,护士非常细心的给病人喂药、打针,为病人盖好被子。

②这时老师又走过来说:“,潇予,你在给病人盖被子?小护士真细心!”等老师第三次再来到医院游戏时,正遇到医生与“病人”强强发生了争执,医生要求强强出院,因为又有新的病人要进行手术了,而强强认为自己刚进行手术还不能出院。两方谁也不让谁,游戏僵持着。此时,

③老师说:“你们认为刚进行完手术的病人能马上出院吗?如果不能,一般是怎么处理的?”护士潇予说:“还不能出院,还要进行观察。”“那该在哪里观察呢?”“在病房里,可以转到普通病房。”老师说:“那你们就去准备吧,需要什么帮助请来找我!”于是,幼儿又用小椅子在边上搭了一个床位,把“病人”强强转入了普通病房,游戏继续进行。

  在上例中,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共有三次,笔者把其分为两种情况,分别对之分析、阐述。

  情况一:无意义的干扰

  笔者认为案例中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前两次介入都是无价值的,因此把它列为无意

第四篇: 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的案例分析

  【摘要】幼儿冲突是幼儿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本文选取电影《小人国》片段进行分析,发现:(1)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儿冲突的解决效果;(2)教师需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3)教师需运用介入幼儿冲突的策略。在此基础上,相应的启示是:(1)更新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冲突的价值;(2)鼓励用日常冲突事件进行随机化教育,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同伴冲突;(3)做幼儿冲突解决的支持者,并教导幼儿学习交往技能及策略;(4)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需要家园合作。

  【关键词】幼儿冲突;教师介入;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7/08-0065-06

  【作者简介】邹胜菊(1984-),女,云南宣威人,云南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团委书记、助教,硕士。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冲突是幼儿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幼儿冲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皮亚杰认为:“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主义突出,即考虑一切事情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为中心,想象每一样事物都与自己的活动相联系。他们总是从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不考虑别人的意见。”[1]例如:幼儿在争抢玩具时,只考虑到自己能否得到玩具,而不去考虑对方有没有允许自己玩玩具的意愿及其玩具被抢后的失落感。第二,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有限。按照皮亚杰的道德认知观点,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其道德行为主要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所限制。第三,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运用能力不足,导致冲突的发生。这个阶段的幼儿好模仿,与同伴交往中有时会模仿成人的行为(比如打、骂等),这容易对其他幼儿造成伤害;幼儿由于年龄的影响,语言发展水平受限,在与小朋友表示友好或并无恶意的情况下,由于语言沟通不明,致使对方误解。中国首部真实记录幼儿内心成长的电影《小人国》,展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儿童理想王国。它发生在北京的巴学园幼儿园,是李跃儿老师借鉴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巴学园办学模式,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花三年时间跟踪拍摄而成。笔者选取了关于池亦洋这个幼儿的相关几个片段进行分析,主要考察教师介入幼儿冲突中的解决策略,及教师启发幼儿对冲突的认识等问题。

  二、从幼儿园纪录片《小人国》中选取片段分析

  片段一:几个小朋友在玩沙。陈炳栋(5岁)的棍子被池亦洋(5岁)“霸占”并拿走了,陈炳栋想通过小李老师要回他的棍子。

  小李老师:那是你的棍子,你有权利要回来。

  陈炳栋:他没有权利拿走我的棍子,但他还不还给我!

  小李:你可以一直向他要下去!

  陈炳栋:我不想去,因为池亦洋会打我。

  小李:你没有试,你怎么知道他会打你?(小李老师带着陈炳栋去向池亦洋要棍子,这时佳佳出现了。)

  佳佳:池亦洋,再不把陈炳栋的棍子还给他,我就不跟你好!

  小朋友们:对!(其他小朋友附和着说,但是有两名小朋友说:“我跟池亦洋好!”)

  佳佳:滚!

  池亦洋:闲事少管,滚开!

  陈炳栋:老师,池亦洋还不还给我!

  佳佳:如果他(池亦洋)还给他的话,我还给池亦洋叠个纸飞机,你想不想要纸飞机?

  池亦洋:想。

  佳佳:如果你还给陈炳栋我就给你。

  池亦洋:我叠的还比你叠得好呢!

  陈炳栋: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

  佳佳:池亦洋,如果你给陈炳栋,我可以送你一个玩具,行吗?(很认真地说)

  池亦洋:少废话!(大声地不耐烦地说)把你们打成肉泥。

  小李:为什么,我们都要被你打成肉泥吗?

  池亦洋:对!

  小李:刚才佳佳还告诉我不要插话呢,我都没有说话,你为什么要把我打成肉泥?那我们几个人合起来把你拉得紧紧的,抱得紧紧的,你动都动弹不了!

  池亦洋:真敢说!(很凶狠地拿起棍子准备打人)

  小李:池亦洋,我告诉你了,不可以打人的!唉,陈炳栋,我们都在帮你,现在池亦洋拿着棍子要打我们!陈炳栋我们在帮你要棍子。(这时陈炳栋离开了现场,池亦洋拿着棍子开始打人了,大李老师出现了)

  大李老师:你不可以这样子对付别人,这个棍子本来就是人家陈炳栋的,归人家所有,你把人家的抢走了,这是不对的,请你还给别人。在这个世界上用暴力去做征服别人的人是没有出息的。你不可以用暴力,我相信你也不会用暴力征服别人,对吧?池亦洋他是愿意还给你的,池亦洋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人,他很愿意把你的东西还给你(对着老师和小朋友们说),其实你坚持要就可以得到的。谢谢你!谢谢你还给他!

  小李:佳佳,你今天太勇敢了,你帮助陈炳栋了,而且想了很多办法,你很勇敢,我抱你一下!

  池亦洋:但是都没用。(很气愤地说)

  小李:可是我们已经获得了棍子,走咯!

  池亦洋:获得了棍子,总有一天我会重新抢过来的。(很严肃地说)

  分析:一根棍子引起的“大闹巴学园”值得我们深思。首先,老师化解一场孩子们的纠纷,其实也是一种随机教育。在整个事件处理的过程中,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公平的重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佳佳利他行为的可贵之处,虽然我们无法了解佳佳和陈炳栋是否相处得很友好,是佳佳为了帮朋友还是出于仗义,但佳佳助人、仗义、为他人着想的可贵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其次,老师作为幼儿的管理者和指导者,笔者认为小李老师的处理方法是不妥的,其主动介入反映了对三个孩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向他们传递了对冲突和幼儿的看法,即整个事件都是池亦洋一个人的错,把矛盾进一步激化。教师在处理冲突事件时应明白自身的作用,不应该站在任何一方,应以第三方的角色来处理。应该坚持秉公处理,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大李老师的教育方法前半段话过于抽象了,尤其是对于四五岁的孩子,这种大道理不适合此时此景。对于大李老师后面肯定池亦洋是个好人这点,笔者认为有必要这样说,因为孩子需要成人的正面肯定,要想赢得同伴的欢迎和肯定,只有先尊重别人。 最后,对于陈炳栋的离走,笔者觉得此时他最无奈了,从他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池亦洋,请还给我,那是我的棍子。(哀求道)说得哑了,都把嘴说疼了。周围的人帮不了自己:小李老师的介入不起任何作用,仗义的佳佳许诺的各种礼物对于池亦洋也没有诱惑力,而此时已经被激怒的池亦洋开始准备攻击人了,纵然有大李老师的出现也不能缓和此时的氛围、安抚情绪。从中可以看出陈炳栋是个胆小怕事的孩子,老师的介入应该是让他主动地面对该事件、积极地与池亦洋沟通,引导和帮助他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立场和争取自己的利益。

  片段二:佳佳(5岁)和池亦洋打架。

  大李:请告诉我池亦洋怎么把你弄哭了?

  佳佳:他先戴着帽子,我想给丫丫,可是他老打我。

  大李:那么你说你不是故意打他的,是吧?就是一戴帽子手用力太大了打在他脑袋上,是不是这个样子?是不是故意打的,还是向李老师这样一拽帽子,拽的劲太大了打在你脑袋上?(大李老师边说边做拽帽子的动作)

  佳佳:故意打的。

  大李:打了几拳?

  佳佳:打了一锤子。

  池亦洋:佳佳也打了我这儿一拳。

  大李:是谁先打的?

  池亦洋:佳佳。

  佳佳:可是可是,我没有把他打哭,是和他打着玩的,他就先打我。(哭着说)

  大李:喔,你是打着玩的。

  池亦洋:那你没跟我说呀。

  佳佳:可是可是,讨厌。(哭着愤怒地说)

  池亦洋:再说讨厌,我掐死你。(佳佳哭了被大李抱着)

  大李:你不可以伤害任何人的身体。

  佳佳:我去打110。

  大李:嗯,可以的!

  池亦洋:打就打呗!

  大李:如果他真的掐死我们,可以这样做!

  佳佳:我把你抓走。

  池亦洋:那我把你掐死了,你就打不了了,你也不会说话了。

  大李:好!佳佳,请你离开!老师知道他做得不对!

  佳佳:现在就打110。

  大李:对,他不应该掐死任何人,大李老师来解决他的问题。(佳佳走了)你刚才扬言要掐死人,是吧?如果是扬言有暴力行为,要伤害别人的身体,那你就只好坐在这个地方,不要离开!(池亦洋从谈话开始一直坐在皮椅上)因为我们放出去你有可能会伤害别人,你刚才说你要掐死所有的人,而且要掐死佳佳,现在就请你呆在这儿,可以吗?

  池亦洋:不要。

  大李:等你考虑好了,你不会伤害任何人了。

  池亦洋:我早就考虑好了,你们在说话的时候我就在考虑了。

  大李:不行的,刚才你已经说过了,你想好了,想到出去不会伤害任何人的时候,你再来找我,好吗?我一会儿回来看你!

  (过一段时间大李老师来了)

  大李:你准备好了吗?

  池亦洋:准备好了。

  大李:准备好出去不再伤害任何人?

  池亦洋:对!

  大李:好,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好吧,请现在出去吃生日蛋糕!(浩浩过生日)

  分析:儿童期的孩子在出现冲突后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区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和别人的理解。老师在解决幼儿冲突时,考虑到池亦洋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将胆大的他进行隔离,避免再和其他幼儿发生冲突。这是教育中的冷处理,将喜欢热闹的他置于“孤独清净”中,调控了想“掐死人”的情绪,阻断其参与集体活动,此时他会变得不自在,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进行自主教育,从而尽快获得老师的信任,重归集体。当然并非是隔离后就放任不管,所以大李老师说“我们可以出去观察一下你”,这有利于儿童在思想上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巩固冷处理的教育效果。

  片段三:陈炳栋和佳佳玩着突然吵起来,池亦洋来为他们解除冲突。我们来看看幼儿们在不需要成人的帮助下如何解决冲突问题。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佳佳:哼,还是不怕!

  池亦洋:有话(好好说)别打架!

  陈炳栋:他拿石头崩我的脑袋。

  池亦洋:别崩。(对佳佳说)

  陈炳栋:可是他……

  池亦洋:你也别扔土。(对陈炳栋说)

  陈炳栋:你看他打这儿。(陈炳栋哭着说)

  池亦洋:他为什么打你?

  陈炳栋:我叫他拿铲子,他拿土崩我。

  池亦洋:谁先动的手?

  陈炳栋:佳佳。

  池亦洋:那佳佳的错。佳佳刚才怎么了?

  佳佳:我忘了。

  池亦洋:那你跟陈炳栋说对不起,快去!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诚心诚意地说!

  佳佳:对不起!

  池亦洋:你问陈炳栋人家原不原谅你?

  佳佳:我不想说。

  池亦洋:陈炳栋,原谅佳佳吗?

  陈炳栋:我不原谅。

  池亦洋:他不原谅你,那就算了吧!佳佳你在边上,陈炳栋在中间。(三人开始玩起咔嘣比赛了,玩得其乐融融,笑声不断)

  分析:在这个片段中清楚地看到池亦洋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男性榜样,在处理小伙伴的“纠纷”问题上,能够坚持公正的原则,为双方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而前面的两个片段均有教师的介入,但最后都是不欢而散,教育效果与和谐程度较差。因为孩子间的吵架没有成人想象中那样严重,只要有游戏的机会,他们会不计前嫌地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此外,“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或者无意的反应,”[2]也正如班杜拉所言“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的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3]在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情境中,池亦洋观察着老师的赞扬与惩罚,这种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并将教师解决冲突的策略内化并且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来。 片段四:陈炳栋不听池亦洋的指挥,两人扭打起来,他们之间冲突的解决靠的是自己。

  ……

  陈炳栋:我没再跟你玩。

  池亦洋:那你刚才还那样还乱闹。

  陈炳栋:那你跟我说一句呗!(其他小朋友们附和着说:“对呀!”)你跟我说了我才明白。

  池亦洋:趴下!(四个小伙伴整齐地爬下了)我给你们每个人一个枪!

  陈炳栋:这是我的枪!

  池亦洋:别动!我轻轻地给你发到,陈炳栋的!这样看着啊,侧着往前爬!(教其他四个小朋友在打仗中匍匐前进的姿势)好,停!然后冲过去!先别冲下去,回来!(在一堵墙边掩护着)站这儿,朱江秋站这儿!

  陈炳栋:我站这儿!

  池亦洋:行!(做了个准备好的手势)冲!(外边的幼儿都举手投降了)上飞船!

  小朋友们:是这样吗?(五个开始做敬礼的动作,池亦洋挨个检查)

  佳佳:是我这样吗?

  池亦洋:对!

  池亦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领唱国歌)

  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中提出社会领域的要求:“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这个打仗的角色游戏中,池亦洋是整个游戏活动进行的关键人物,幼儿们配合得很严密,模仿战场上的战士投入真切,游戏进行得也很顺利。在最后的环节,很难想象他们的敬礼动作是为唱国歌准备的,但是联想整个游戏的环节,这是取得胜利的“战争”,幼儿们用唱国歌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喜悦。从总体上看,这是集体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的共同成果,游戏环节看似独立,从整体上看却是在模拟战场上的动作,游戏将幼儿拉进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让他们体会到战争的艰难,同时他们也获得了乐趣。因此,“游戏中的角色往往是社会中的人物,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是幼儿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生活中的原则与要求,游戏中的材料也总会带有时代特点。总之在游戏情境中,幼儿身体力行成人生活,积累有关社会经验,使自己逐渐成为‘社会人’”。[5]将这种生活经验渗透到游戏活动中,有利于解决幼儿的人际冲突,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也体现了《纲要》的要求。

  片段五:“霸道”的池亦洋引来家长们的不满,看看大李老师的处理方法。

  家长:扪心自问,我们身边有一个人,壮得不得了,然后高兴了见到就打,不高兴就什么,你说你能让那个小孩儿有什么办法?我觉得就需要园里有一个规则让孩子一进园,一进这个门有安全感。

  大李:很多家长建议我们把池亦洋给弄走算了。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在被池亦洋这个孩子永远的欺负之下,或几个月的欺负之下使他变得认为这个全世界他是最弱的。

  分析:笔者赞同大李老师的观点,即池亦洋在园为幼儿们树立了男性的榜样。就当前的幼儿园来说,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女性教师在园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男性,或者说大多幼儿园几乎是女教师。很多男孩子遇到困难只会向老师求助,久而久之,男性的性别特征变得不再突出。但在同伴交往中,幼儿拥有男性的一些阳刚方面的特征,可以为其他幼儿树立这方面的榜样;遇到有些问题自己协商解决,甚至合作解决,既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也开拓了幼儿的人际交往。但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有一方会“受伤”,家长和教师也要正视这一现象。

  三、结论

  (一)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幼儿冲突的解决效果

  “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是其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教育教学实践与专业理论学习中,基于对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教育的个人看法,这些看法直接影响教师对某个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的实施。”[6]片段中的两位老师在处理幼儿冲突时表现出不同的教育观念,大李老师认为儿童的同伴关系是主动构建,重在为儿童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在面对幼儿冲突时,灵活运用赏识教育,肯定池亦洋是好孩子,能够把握住教育的分寸;在面对家长的不满时,能站在一个充分为幼儿健康成长的视角说服家长并肯定男性榜样的重要性。而对于小李老师在介入幼儿冲突时没有摆正自己教师的角色,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幼儿的教育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影响。此外,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还体现在对幼儿冲突产生的原因和价值上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将幼儿冲突理解为幼儿间的打架或者语言攻击行为。

  (二)教师需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

  根据柯尔伯格关于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发展的研究,儿童5岁以后性别角色认同达到“稳定性阶段”。从这个年龄起,儿童开始更多地以同性别的同伴为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对象,这个自然导致了中大班儿童同伴冲突多发生在性别同伴之间。[7]在《小人国》中也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幼儿们均为四岁到五岁,并且冲突主要为物品的争抢。在幼儿发生冲突时,并非每次教师都要第一时间介入,如果有幼儿介入到冲突的处理中,教师应该有耐心地等待或者分清楚此时的情况再决定是否介入。如果幼儿不发生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尽量让幼儿们自己解决,比如片段一、片段三及片段四便是最好的证明,即使发生冲突的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一定都带有负面的情绪,应该给幼儿提供解决同伴间冲突的时间和机会。北师大教授张同道在座谈时讲到:“任何一个群体只要有三个人,这三个人一定有权力结构,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做头领要有一种才能,还要有一种胸怀,还要有智慧和付出。”这在主人公池亦洋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时霸道,有时仗义,这是一种胸怀和智慧,如片段五中大李老师所说的:实际上我们观察的结果是池亦洋为男孩子树立了一个男性的榜样,因为我们从池亦洋身上看到了闪光的那些东西,我们搞这个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建构人格。这种男性的榜样在当下的幼儿园里是非常可贵的,缘于教师支持幼儿介入同伴冲突的处理,这样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及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三)教师需运用介入幼儿冲突的策略

  教师介入幼儿的冲突时,应充分反映出冲突幼儿的个性特点,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幼儿适当地采取隔离等措施。如片段二中的池亦洋打了佳佳,佳佳说了一声讨厌,池亦洋就说要掐死他。这其实是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攻击,大李老师采取隔离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转移了幼儿双方的注意力也控制了情绪。再者笔者很欣赏这样一种观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不光是和幼儿讲道理,如果幼儿犯的错误严重时,可以适当采取处罚,不过要说明处罚他的理由。

  四、从中获得的启示

  (一)更新教师个人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冲突的价值

  教师之间的教育观念是存在差别的。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要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肯定幼儿冲突的价值。因为冲突可以使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形成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冲突让幼儿体验和学习选择适宜的方式消除矛盾,提高了幼儿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为健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要有耐心地为幼儿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创设与他人合作和分享的机会。

  (二)鼓励用日常冲突事件进行随机化教育,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同伴冲突

  “随机化教育在培养幼儿的同伴冲突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随机化教育可以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它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特点,能给幼儿更加及时的指导和帮助。”[8]教师在处理幼儿冲突事件时,并不是仅仅区分谁对谁错,而应该及时鼓励和表扬解决冲突事件过程中表现好的幼儿(比如片段一的佳佳、片段三和四的池亦洋)。教师可以将表现好的幼儿带进班级里,和幼儿们一起讨论他们是如何处理冲突的,处理冲突的结果怎样,甚至还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等,教师利用这些随机化教育激活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利于加强冲突双方的情感交流,也强化了表现好在幼儿心目中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而带动其他幼儿共同成长。

  (三)做幼儿冲突解决的支持者,并教导幼儿学习交往技能及策略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第一时间弄清冲突的程度,若幼儿有能力解决的就做其支持者,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先冷静地观察和了解事情的发展状况,试着让幼儿自己去解决。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引导幼儿认识冲突,学会解决冲突。例如教师设计以和平相处、互相帮助等为主题的课程,培养幼儿的合群观念和社交技巧;同时要引导幼儿学会与人交往,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教给幼儿解决冲突的六步程序:辨认出冲突的存在,陈述自己的愿望(我想……),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感到……),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愿望及其原因的理解(你想……),找出三个或更多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法(……或……),选出一种方法,并握手达成协议(我们同意……)。[9]教师在合理解决幼儿间冲突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展开讨论、交流,最终习得正确的交往技能。

  (四)提高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需要家园合作

  《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10]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是教育上的合作伙伴,其共同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面对幼儿冲突时,教师视冲突的程度和家长及时沟通,而家长应理性看待冲突,认识到其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同时,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教导幼儿。幼儿园需搜集相关的资料或聘请相关专家和家长分享;另外,幼儿园实行家长开放日、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有机会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到幼儿在园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孩子有更全面的了解,发生冲突性行为时能主动从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出不利于交往的因素,这样更能控制冲突的局面。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上一致,容易形成教育合力,即教师和家长双方并不是极力消除冲突,而是交给幼儿解决冲突的技巧。此外,在日常的随机教育中要持之以恒,保持冲突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连贯性,强化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社,1998:423.

  [2][3]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01):17,18.

  [5]虞永平.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形式和手段[J].研究与探索,2005,(10).

  [6]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7]黄胜梅.学前儿童同伴冲突的观察研究―以武汉市某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例[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2).

  [8]王芳.大班幼儿同伴冲突干预研究――以ICPS训练为干预模式[D].河南大学,2010.

  [9]黄伟达,王霞玉.幼儿冲突与幼儿社会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

第五篇: 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的案例分析

  实录:角色游戏开始了,小歌和佳佳敏穿起了理发师的白大褂,做好了准备工作,迎接顾客的到来。他们把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还不见一个顾客光顾。小歌着急了,急冲冲的跑到我的身边,气呼呼的说:“老师,我们一个剪头发的顾客都没有啊,怎么办呢?”我“哦”了一声,“你们想想办法呀?”没有马上去理会他,我想再看看情况,看他们如何扭转局面。时间过了两分钟,小歌有点按耐不住了,低下了头,一副无奈的样子。佳佳抬起头他大声的叫道:“剪头发喽,我们新开张的!”这时,小歌也学起佳佳的样子叫卖起来。我看准了时机,拿了一只小包,走了过去。我故意问:“有人吗?”听到我的声音,小歌、佳佳同时站在我的跟前,抢先说“欢迎光临,请坐下来”。一个忙着给我梳头,;一个迫不及待的给我卷头发,忙的不亦乐乎。自我以后,他们的生意好转了,顾客络绎不绝。

  分析:

  从理发店游戏中可以看出,中班孩子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理发师会用语言招呼客人,能用语言与同伴交往。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随便离开岗位的现象少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幼儿游戏时碰到了困难,此时,我认为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于是我以顾客的身份走入了理发店。为孩子的游戏打开局面。在这一游戏案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老师不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角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敏锐地观察每个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的每项兴趣与需要,通过观察游戏了解幼儿,通过环境材料的创设和适当的介入支持幼儿的游戏。游戏中当观察到理发店生意冷清了,孩子求救了,我以顾客的身份以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和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312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