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高考招生】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分享的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面对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及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介绍时代背景时进行德育渗透。高中课本有不少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品质的文章。讲读这类课文,在介绍时代背景时,联系他们为祖国作出的贡献及他们的崇高品质进行教学。如在讲授《个人和集体》一文时,着重介绍刘少奇同志1939年7月8日在延安马列学院讲演后的反响,同时该文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从而使学生认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弄清今后自己该怎样做。类似这样的文章,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激励了学生,同时也让他们懂得该怎样做人,怎样学习。

  二、在备课时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变成附加的成分,而应从具体内容实际出发,挖掘课文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比如在教《灯》这篇课文时,怎样才能挖掘它本身具有的思想性呢?巴金的这篇《灯》写于抗战的相持阶段。国民党的卖国投降主义造成大半个中国的沦亡,无数人惨死在日寇的铁蹄之下,黑暗笼罩着大地。抗战能不能胜利?中国有没有前途?作者通过描写黑暗中的灯光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进一步揭示出这种希望的存在,是由于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帮助。只要充满信心,重新点燃心中的灯,就一定会不断向前,夺取胜利。我们如果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也能看到前面希望的灯的话,就能取得好成绩。教者只要准确地选取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渗透,效果是可佳的。又如我在教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一文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每篇课文都能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或得到一次教育,那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可以达到的。

  三、利用某些相关的知识点作适当的思想性引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在教学文言文《记王忠肃公翱事》一文时,我把王翱的清正廉洁、不徇私情的高尚美德与当今现实社会中的腐败者相对比,培养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ビ秩缭诮彩凇读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如“公平”竞争与精诚合作、自信与见贤思齐、进取与功利等问题。让学生能够识别“社会现象”中的优劣、美丑,从而树立自我追求的优秀人格品质偶像,并不断地逐步地塑造自我。

  四、对那些积极向上、富有情味的民俗内容的课文,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如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乳母大堰河幻想“我”成亲时的富丽场面,可见节仪文化深入人心,衬托出乳母对“我”爱之深切,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我们民族美好生活的欢乐和追求。这些结合课文的具体的民俗内容而引发的教学延伸,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基本美德,产生无形的熏陶作用,同时又可以活泼课堂气氛,调节学习情绪。

  五、在教学中,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如果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会失信,这样的教师,即使能说出道理也不能说服学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我从教以来,从未缺过一次课,从未说过一次谎。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简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问题虽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语文教师只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

  、借助中国数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祖国,是每个民族的灵魂。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国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数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当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必然会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如在《有理数》这一章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关于负数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了一千多年。在几何教学中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祖冲之是第一个算出圆周率到七位小数的人,比外国人早一千一百多年。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让每个中学生懂得,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过去和现在在数学领域中都有过极大的贡献,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以培养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形成科学世界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矛盾转化的规律,把未知转化成已知来解决,如解方程(组)中的由“高次”向“低次”转化,“多元”向“一元”转化,分式方程整式化,无理方程有理化等,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又能使学生掌握处理数学问题的转化思想和技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借助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不仅要善于把教材作为数学知识来传授,而且要善于把教材作为德育内容来渗透。但教学时,不能不顾及教材的体系和特点,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而是要将德育内容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随风潜入,育人无声,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方程及方程组的应用时,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三、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学习中,有很多规律和性质都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而归纳总结出来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及创新探究等能力。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学会与人交流,尝受成功的乐趣。

  探究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有利于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增强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主动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体验到求知的欢愉和成功的快乐,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通过用量角器亲手度量同位角的度数,从而得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把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内错角相等怎样得到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等,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按照说点儿理—说理—推理—符号说理等不同层次,分段安排,逐步让学生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产生好奇心,从探索规律中增加数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学会倾听、交流、反思,发展科学思维,增强科学精神。

  事实上,数学教学形成的推理意识对于形成正直、诚实、不轻率盲从的道德品质,形成尊重真理的习惯和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都有积极的作用。解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纠正错误的勇气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坚强的毅力,数学审美;又可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对美的追求。通过数学教育,还可培养责任感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爱国精神,数学教育的德育价值甚至胜过空洞的政治说教。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学习目的是学习的动力。只有目的明确的人,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学习目的教育放在首位。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意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学习目的教育放在首位。

  在教学中,还应当困难、坚忍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七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使学生形成不怕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五、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此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使人性养成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一、钻研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苏教版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地拨高。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卢沟桥的烽火》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他们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这首诗,让学生懂得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尚品质。

  二、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肩负“教书”和“育人”这两大重任。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抓住“拉、撑、护”三个动作,突出“撑”,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着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这一个“撑”,让学生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如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黑暗中,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语文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深化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坚持正面启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如教学《学会合作》这一课时,除了课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学校里进行的各项集体评比活动、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体会合作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3、在作文教学中,抓住契机,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内在真实的感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如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给自己的任课老师写一封信。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典型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4、课外延伸,德育延续。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切实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推动学生德育行动。语文课外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课外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道德品质、积极进取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开展排演小话剧《负荆请罪》、“红领巾小记者”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名人成功故事会、“我选我”演讲、制作“我的成长册”等活动,我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三、认真研究学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才能被学生主动接受。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学习阶段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加深理解和体验,去感悟和思考,让他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在课后也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发挥表率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相关热词搜索:德育 教学

1、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求在德智体美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2014中小学德育工作工作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2、   近年来高考上海卷政治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能力立意与德育立意结合,在考察学 高考政治试卷回顾:谨记能力和德育

3、德育工作 班级 小学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三有三讲”为主要内容,广泛深入有效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班级德育工作计划小学

4、德育工作 大班 幼儿园 努力建设一支管理能力强、思想工作细、创新办法多、班风学风优的班主任队伍。学校进一步修订学校班主任培训规划,挖掘和传承优秀老班主任的优势和经验,加大对幼儿园大班上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5、德育课 教学案例 理想与学习的话题,学生并不陌生,而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对此,我特别选择了本校高级电工班一名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因他与学德育课教学案例设计稿

6、大班 德育 幼儿园 我班有幼儿40名,其中男孩有16名,女孩有24名。新插入的有2名。大多数幼儿通过两年的学习生活已有了一定的道德意识,在他们的意识中幼儿园大班上学期德育计划

7、德育工作 学年 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目标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顶层设计;余姚市教育局2015学年工作思路;结合我校实际,确学2015学年德育工作计划

8、自我校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工程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为了将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安排部署了一系列活动,通过近一个月的工作,德育学分的实施取得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德育提升月工作总结

9、德育 案例分析 范文 “唐佳龙,说一说刚才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一位小男孩站起来,满脸通红,一语不发。“请把你手里的东西拿过来!”他把手中的两粒瓜子给了我,低着头。经过课下询小学德育案例分析范文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22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