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中考历史】

  读后感《菊与刀》

  日本的“菊”与“刀”

  日本,对于我来讲,我觉得是一个既让我有点小恨又让我敬佩的国家。小恨源于历史,敬佩在于它的发展。我一直很想要了解,日本人是以怎样一种生物存在的。

  选择《菊与刀》,感性的讲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理性分析,是因为“菊”与“刀”的特别代表性,从书名就能看透一二。“菊”,看似柔弱却无比坚韧,凋谢却不掉花瓣,展现了女性的温雅哀怨之美,以及日本人刚毅的精神,菊花也是日本皇家家徽;“刀”,刚硬而冰冷,表现了男人的勇猛,是日本武士道精神和暴力的象征。“菊”与“刀”双层涵义,象征日本民族的矛盾人格或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这本书看来许久,终于有时间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读后感了。

  《菊与刀》是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美日交战之时,奉美国政府之命,为了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二战后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日本。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本版。

  本书共有13章,第1章作者简述了其写作背景、缘由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可以说,她以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分析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研究方法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这本著作的新颖之处。由于写作背景正处于战争时期,实地考察实在不现实,作者利用图书文献,分析历史事件和统计材料,并从日本的文字宣传或口头宣传的词句中,以及影视作品中追踪其发展。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研究方式,在出版后遭受了许多人的质疑和讨论。日本学家川岛武宜指出,本书注重“理论分析”,比较全面的分析了日本的文化,但是缺乏历史的分析,并且以偏概全,“将日本人作为一个总体考察,这是必要的,但是日本人中也有阶层、职业、地区、知识水平等各种具体的差异”。和辻哲朗认为,作者本书研究的主体更像“日本军人”和“日本军人的思考方式”,而不是“日本人”和 “日本文化的模式”,我读后也有这种感觉,也许是处于写作目的和战争的需要,作者更偏向于研究日本军人和军事。

  著作的第3章、第5—6章、第10章、第11章、第12各章分论等级制、恩、义理、名誉、人情、道德、修养、儿童教育。第2章讲述了战争中的日本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即以“精神做食粮”,他们认为战争中的物质力量注定必将失败;第4章陈述了日本著名的改革——明治维新,对于本次改革我就不作过多的赘述;第13章,简单阐述了二战后,投降后的日本,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让人觉得咋舌,日本败的干脆利落,但又很快在美国的扶持之下迅速崛起。

  从作者的思路来看,日本文化主要包含 “等级制”、“军国主义”、“耻文化”,它们贯穿于日本人特性和日本文化的始终。作者从日本的等级制度、恩怨情仇、社会习俗、改革教育谈起,层层深入,启人深思。

  首先,“各得其所,各安其分”,这是日本人最基本的行动模式,换言之即日本人喜欢在一个既定的等级模式之下生存,微观方面来讲,在一个家庭里,老幼地位清晰,男女分工明确。宏观方面来讲,天皇、武士、平民等级分明,天皇作为他们唯一领袖,最高的精神支柱,在日本文化中扮演这着重要角色。接着,本书注重日军作战之疯狂表现,并且列举了详细的例子。事实上日军在战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疯狂之举,正是日本近代以来军事现代化和军国主义化的产物。日本现代军队分为以长洲藩阀为主力的陆军和以萨摩藩阀为主力的海军,陆军海军军阀为强化自身势力都改造了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道,强化官兵的愚忠和盲目献身精神。也许,对日本军事和军人的分析,这是美国当时最为需要的资料。日本人给人的直观映像是很“懂礼貌”,我挺喜欢逛成都的伊藤,虽然是日本的企业,可是不得不说人家服务做得很到位。我想也许是受“等级制度”的影响,男尊女卑,身份等级分层清楚的缘故吧。

  再者,本书细细讲述了日本的“恩义情仇”。一是“恩”。日本人认为的“恩”是“债务”,“报恩”是偿还“恩”的过程。“欠恩不是美德,报恩则是懿行”。日本人还把“恩”分为不同范畴,一种是在数量上和持续时间上都是无限的,这样的“恩”称作“义务”,这样的义务包含两类:一类是报答父母的“恩”——孝道;一类是报答天皇的“恩”——忠诚。另一种是在数量相等并须在特定时间偿还的“恩”。

  二是“义理”。“义理”是日本所特有的,“义理”不同于“义务”,在“义务”的定义中并没有“不愿意”做的意思,而对“义理”的报答则充满了内心的不快。作者将日本的这种“义理”归为了两类:一是“社会的义理”,即“报答义理”,亦即向同伙人报恩的义务,履行契约型的关系;另一种是“对名誉的义理”,即保持名誉不受任何玷污的责任。作者还指出,当“义理”与“忠”相冲突时,人们可以堂堂正正的选择“义理”。“懂义理”就是终身忠于主君以诚报答,“报答义理”就是把生命献给主君。特此,作者引用了《四十七士物语》中的“四十七士”的故事,展现日本人在“忠”与“义理”矛盾时的抉择。

  三是“名誉”。说到“名誉”,是“耻感文化”最明显的表现。日本人认为,只要受到侮辱、毁谤及失败未得到报复,或未被雪除,“世界就不平衡”。武士会为了名誉切腹自杀。也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思想已经深入日本军人的内心,在面对战争时,他们总是抱着“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决心吧。在我看来,日本人的“耻辱文化”就是太重面子,自尊心太强。正如他们的《战阵训》:“生不受俘囚之辱,死不留罪祸之污名”“荣誉就是战斗至死”“他丧失了名誉,对于从前的生活来说,他已经是个‘死人’了”等等。

  四是“人情”。现在谈到日本,我首先想到的是他们的美食和桑拿。我不得不说,日本人把肉体的享乐(泡澡)、睡觉、吃饭、浪漫主义的恋爱等都看作是“人情”,我的理解便是“人之常情”。“在日本的哲学中,肉体不是罪恶。享受可能的肉体快乐不是犯罪,精神与肉体不是宇宙中对立的两大势力,这种信条逻辑上导致一个结论,即世界并非善与恶的战场”。由此观之,日本也是一个懂得享受人生的民族。正如他们的日本料理,简单而精致。

  在日本文化中,不得不说受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人认为生是由“忠的世界”、“孝的世界”、“义理的世界”、“仁的世界”、“人情的世界”及其他许多世界构成。

  接着,不得不谈日本的“自我修养”。日本人非常重视自我修养,这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发扬日本精神,更深层次就是改善自我驾驭生活的能力;二是从佛家的角度讲,他们的目标便是达到“圆熟”,可以达到专心做事的境界。但是日本的佛教信仰并不像我国的佛教信仰“出世不能入世”“八戒”,修行的目的是进入涅槃不在轮回,日本的佛教信仰是追求一种“出世”,深受务实观念影响,他们可以娶妻生子。

  最后,我想说说日本的教育。鲁思将日本与美国的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得出结论。“日本的人生曲线与美国的人生曲线正好相反”,但是两国都“允许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在教育安排上,都确保了一个能够在壮年时期尽力参与本国文化的机会。不同在于,“在美国,我们依靠增加壮年期的个人选择自由来保证达到这一目标,;在日本,则依靠最大限度的个人约束个人,尽管这个时期人的体力最强,谋生能力最高,却仍然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作者指出,“他们坚信约束是最好的精神训练(修养),能够产生靠自由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虽然日本人在最活跃、最有创造性别的壮年时期受到最大的约束,却不是终生受约束,幼年和老年时期则是‘自由的领地’”。可以看出,日本的教育在幼儿和成人两个阶段是有所区别的。我们看美日的教育理念,再反思中国的教育,“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激励”了多少人,又“耽误”了多少孩子。这不是家长的错、也不是教师的错,是时代的趋势。当你随着孩子天性,成全他的自由和童年时,直到孩子一上学你发现,你的孩子1+1不会,而“别人家”的孩子都会乘法表了,你家的孩子只会“玩泥巴”,“别人家”的孩子“琴棋书画、舞蹈歌曲”样样精通,你难道不会着急?在我看来,这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后果。当我们回过头,看看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那叫一个奋斗史,为了考上好大学到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可是,考上上大学后,有多少同学是继续奋发向上的呢?貌似以前“受的苦”,来到大学就要彻底释放,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都是苦读书的孩子,创新思维哪里去了,综合能力哪里去了?我的回答,“消失在希望的田野里了”。

  这本书,对于日本人的性格,鲁思倒是总结得很到位:“日本人生性及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征服。他们的士兵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难怪,在二战战败后,他们作为战败国,败的那么彻底,居然还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重新站起来。并不是说,他们忘掉了自己的尊严,忽视了所谓的荣誉和耻辱,而正是因为他们看重这些,才让他们成长如此之快,正所谓“大丈夫,能曲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也许就是他们矛盾的国民性最明显的表现。

  通过鲁思,我大概从一个美国人的眼中,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日本。虽然这本书还是存在不足之处,但是我们要结合著作的背景来思考,也就不难发现这也是在情理之中。我也不会仅仅凭这本书就断定日本或者日本民族,因为我们看待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应该坚持全面的、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如今的日本也许还存在一些我们所认为的“劣根性”,但是也进步却占主要。他们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善于学习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

  阅读此书,我有两大收获:一是,当我们为了某种目的去了解一个对象时,要全面的去了解,不能够只是孤立的去看待。正如,美国,为了达到自己战胜日本和管控日本的目的,除了研究日本的军事,连他们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民族特性都全方位了解,而这些方面也正是日本国民性形成的源头所在。二是,深入了解其他民族和国家,能够更好的了解本民族和本国国情。处于和平年代,少了看得见的战争,却多了看不见的硝烟,因此为了把握竞争的主动权,一定要知己知彼。

  也许我们看日本人,他们是矛盾的,可是谁又不是不矛盾的呢?


读后感《菊与刀》相关热词搜索:读后感

1、终于读完了《菊与刀》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只是题目吸引了我,可读着读着就越是想了解作为我们的邻居,且与中国人民有莫大仇恨的国家到底是为什么会这样的?《菊与刀》读后感

2、读后感  我们知道菊产自于中国,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高尚,气节淡定的一种植物,与其同等地位的还有兰、竹、梅,而菊在日本则是代表着皇室的家徽,菊更多地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菊与刀读后感

3、 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狭隘与偏执导向的精益求精——《菊与刀》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狭隘 狭隘与偏执导向的精益求精——《菊与刀》读后感

4、 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菊与刀》读之后感供大家参考选择。 《菊与刀》读后感  由于偏好深刻剖 《菊与刀》读之后感

5、  《菊与刀》是2011年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露丝·本尼迪克特。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 《菊与刀》的读后感

6、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分享的《菊与刀》的读后感精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是 《菊与刀》的读后感精选

7、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 chinazhaokao com 分享的《菊与刀》读后感精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菊与刀》读后感精选  最近,读了 《菊与刀》读后感精选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20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