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申论】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东省公务员申论热点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山东省公务员申论热点

背景链接

2016年12月13日,随着课间铃声一向,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学生们便来到了学校农场边,这次他们的课程不是测量而是种田。在农场的学生们排队领取农具,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性,该校将农场搬到了校园里,将“种田”设置为学生们的必修课,要求学生亲自下田种地挣学分。

综合分析

“秀才不到田里来,见了韭菜当麦子。”这句民间谚语的书面表达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些用来讽刺和警戒不下田劳作、死啃书本的封建学子的农谚和名言,用在如今的学生身上仍然十分恰当。“书呆子”“文弱书生”代代相传,几乎成了一个难以解除的教育魔咒。而种田是以务农为生的耕种田地。学分和种田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但是有一种叫“种田课”的必修课却把它们联系到了一起。

“种田课”的开设,无疑就是直面问题实质的有益行动。劳动本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存本领,一种生活需要,如今却要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通过专门教育来“强制”,通过学分来诱导,不得不叫人慨叹。我们在点赞“种田课”之必要时,并不是要批评“亡羊补牢”的荒唐,而是对教育观念勇敢突围的首肯。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种田课”,其最大意义在于促使教育者重新认识常识和知识的价值。劳动是一种生存本领,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和生活。丢弃这个常识,驱赶受教育者全身心学习知识,明显是曲解常识与知识的关系,本末倒置。强健、勤劳、坚毅、创造,这些基本的生命特质是由劳动这个常识培育的,而书本知识只能算纸上谈兵。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种田”是一种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才能让书本上、口头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同时,城市中生活的孩子多少有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主病”、“王子病”,对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到了共鸣,让他们走进“种田课”才能让他们深刻地明白何为《锄禾》,珍惜劳动果实。

《荀子·儒效》中有:“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种田课”的意义并不是种田挣学分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校园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懂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劳动中锻炼身体,升华知识,锤炼心灵。

看过“山东省公务员申论热点”

【篇二】山东省公务员申论热点

背景链接

2016年7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进入组织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对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影响深远。这也指明了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方向,为志愿服务健康持续深入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综合分析

[提出背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正式登记和在社区内部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数量已有18万多个,团结凝聚了超过6600万名志愿者,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组织数量还不足、服务能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的企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此外,我国有大量的志愿服务组织没有取得合法身份,还有相当数量的志愿服务组织存在着内部治理不规范、经费不足、人才短缺、能力有待提升等困难和问题。着眼于这些困难和问题,相关部门出台了这一《意见》。

[重要意义]

志愿服务组织是以开展志愿服务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的发育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活力的重要尺度。在我国,广大志愿服务组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以弘扬志愿精神、奉献国家社会为根本宗旨,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是传递社会关爱、促进社会文明的有效举措。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组织是教育、引导、培养、塑造志愿者的重要载体。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有助于把志愿服务活动变为我国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发行为和自觉行动,以志愿服务凝聚社会共识,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有助于志愿者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与提升自我相结合,使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社会价值相统一,促进公民道德素养整体提升;有助于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扩大志愿服务覆盖,彰显志愿服务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国际大型赛事活动服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传播中国价值,讲述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中国志愿服务在与世界交融中发展进步。

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是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正式登记和在社区内部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已有18万多个,凝聚了超过6600万名志愿者,是汇集社会资源、扩大社会参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能够激活潜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力量,提升社会服务效能;能够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类型多样、层次多元、渠道多维的优势,为公众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建设提供便捷的参与渠道和坚强的组织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参与热情,激活公益能量,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能够发挥志愿服务组织扎根基层的优势,缓和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是回应社会需求、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手段。在一些发达国家,志愿服务组织已经成为提供社会服务、改善民生福祉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有利于搭建志愿者和服务对象联通对接平台,解决志愿服务信息不对称、渠道不通畅导致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提高志愿服务的整体性、规范性、专业性和持续性;有利于推动志愿服务从传统便民服务、邻里守望相助向现代社会服务领域拓展,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向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延伸,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利于团结各种志愿力量,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困难职工、贫困人群、特殊困难群体等为重点,通过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邻里守望志愿服务计划、阳光助残志愿服务计划、为老志愿服务项目、关爱农村留守人员和城市困境流动人员志愿服务项目等,实现对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定向帮扶和精准服务,推动形成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对策]

教育总结,落实好《意见》精神、贯彻好这一理念,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重点培塑立起标准。旗帜不竖,一盘散沙。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本地志愿需求、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将需求量大、特色鲜明、有发展潜力的志愿服务领域作为重点,培养一到两个队伍稳定、服务专业、管理科学、团结和谐的志愿服务组织,并“量身定制”式的给予专业化、针对性的帮带指导,使之成为本志愿服务领域的先锋模范,立起可看、可学、可鉴的组织建设和发展标准,从而引发其他志愿服务组织的学习自觉,并有计划的广泛推广成熟经验,促使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建设水平得到整体跃升。

二是整合资源建强组织。志愿服务需要小众化的存在,但也不排除有的志愿服务组织是在大众化的需求面前,艰难地走着小众化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志愿服务组织始终走不出发展瓶颈期,甚至难以维系“生命”。说到底还是力量单薄、孤军奋战。因此,有关部门尤其要有全局思维,理顺散乱发展的不良局面,按照地域隶属、强弱搭配、服务相近等原则,整合弱势志愿服务组织,使之走进更专业、更广阔的天地。

三是奖罚并举形成激励。对工作成绩突出、群众口碑良好的志愿服务组织诚然要重奖,形成激励效应;对于管理不严、财务混乱、服务较差,甚至是踩踏违法犯罪高压线的,更要及时追究责任、限期勒令整改、严格退出机制,乃至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尤其是主管部门要在行业内定期通报问题、讲评工作、明确导向,鼓励广发群众反馈意见建议,切实通过前“引”后“推”、内“监”外“督”的模式,盘活志愿服务组织队伍,使之充满生机、百花齐放,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1.为志愿服务筑牢制度根基

2.匠心独运,壮大志愿服务组织

3.从心出发 让志愿奉献精神为人生增光添彩

[精彩开头示例]

有这样一个比喻: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把无数把泥土聚集在一起,成就一座山峰,一条山脉,一片群峰。这样的山峰,可以改变风的奏响,可以决定水的流速。其实,这风,就是社会风气;这水,就是文明进程。毋庸置疑,在形成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志愿服务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以其特有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成为时代文明的引领者。若想让志愿服务如朝阳般普照大地,那么加强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则是长远之策、根本之策。

[精彩结尾示例]

1.志愿服务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高度,一个爱心洋溢的国家,必然也是一个素质很高的国家。我们有幸迎来了全民志愿时代,也当用制度化守住志愿服务的成果,让全民志愿服务时代,我们的每一滴奉献,都不被浪费。

2.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让我们从点滴做起,知行合一,真正让志愿服务拿起制度化的护航器,成为中国文明软实力的“硬打造”,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篇三】山东省公务员申论热点

背景链接

2016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今后,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党委或政府“一把手”将有一个新头衔:“总河长”。这也意味着,在部分省区市近十年实践基础上,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的“河长制”将在全国推行。

综合分析

[取得效果]

从各地推行河长制的效果来看,改变的除了河流环境,还有社会心态。随着水质慢慢变好,群众也开始自发关注和参与环保事业。从各地实践来看,有几个特点。

一是河长规格不一。比如江西省由书记、任省级正副“总河长”;浙江初步形成省、市、县、乡镇、村五级联动的河长制体系,公安机关对应配置了“河道警长”;

二是需求导向。河道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天津、北京重点着眼于“治”,而有先天优势的江西、福建则重点放在“护”;

三是因地制宜。比如浙江为全省基层河长的巡河工作制定详细规范,江西制定了“一河一档”“一河一策”等细化管理措施;

四是强化责任。为避免河长成为空头衔,不少地方严格考核并建立激励约束制度。

[意义]

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复杂水问题以及维护河湖健康的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性创新。河长制,是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落实属地责任,健全长效机制的具体措施。

[原因分析]

河湖管理保护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作为一种自然环境禀赋,河湖并非是大自然赏赐给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人、两代人或几代人的,而是其为世世代代生存于斯的人们提供的基本生存条件,是建基于上的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刚性基础。这也意味着,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代人,其留传给下一代的河湖资源,都应该是足以保证其后的世代子孙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适用”状况。

但是,最近几十年来,中国河湖水体的状况已经威胁到人们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程度。“牛奶河”、“酱油河”、“油画河”成了众多河湖的代名词。中国“存量”河湖的现状,不仅不能满足代际公平的起码要求,也直接威胁到了当下人们的生存。由此,人们开始正视和认识河湖管理保护的现状。从治理淮河污染开始,各级政府开始在水治理逐渐加大力度,提升河湖管理保护水平。从实际效果看,河湖管理保护水平还有太大的提升空间。近些年,许多地方的河湖环境持续恶化,更说明河湖管理保护存在许多制度上的梗阻。

参考对策

教育总结:

第一,要重视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施河长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就是水环境质量改善。河流水环境好坏,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按照“协调”“绿色”发展理念治河,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机制,综合考虑治河与抓其他工作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

第二,要处理好依法治水和考核问责的关系。河长制体现了环境保护法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的属地责任制。人人有压力,治理才有动力。上有考核、下有监督的制度体系,能让各级河长共同担起治河的责任。将实践中的有效做法制度化、管用经验长效化,有助于推进河长治水的规范化、法治化。

第三,要统筹好政府责任和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属地政府肩负着治河的第一责任,但现实中每条河流都是流动着的,上游治好了,下游获益。良好水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靠一个部门、一项措施单打独斗不行,需要规划、水务、环保、城市管理等多部门协同,上下游、干支流、沟渠一体化的系统治理,政府主导,市场发力,公众监督,明确各类主体的职能和责任,共同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32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