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案例分析】

反思, 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译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为哲学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间接性意义,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分析与反思(合集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会睡懒觉,有的学生会迟到,有的学生考试会作弊,有的学生会犯错误……也会不时听到这位、那位老师如何如何体罚学生,某某学校的教师因过度体罚学生

而被处分等诸如此类的新闻。老师体罚学生是因为对学生“恨之入骨”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迫于工作压力和各种原因,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都非

常严厉,要求过高,遇到学生调皮捣乱、制造麻烦,平时积聚在内心的压力和火气就会一并迸发出来,很容易做出情绪过激、难以控制的不理智行为。

其次,老师对于法律观念的淡薄,也是体罚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那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觉得应做到如下几点:

如何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真心投入 热爱学生

爱是教育最美的语言。教育是一项需要爱的事业,爱学生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底线,富有爱心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对学生的爱要明确爱的目的,讲究爱的方式,把握爱的尺度,爱要恰到好处,宽严结合,科学的施爱。只有学生体会到教师心中对他们的爱,才能更好的走进学生,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爱学生就要关心学生。不仅应该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变化,而且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家庭状况。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清醒的认识到保护学生自尊心的重要性。

爱学生就要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心理、想法、行为,承认他们的兴趣、爱好,支持他们的想法,看到他们的进步,多一份理解才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才会让他们感到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生活。

爱学生就要宽容学生。教师要有宽容之心,要与学生心与心交融,情与情共鸣。

二、放下架子 用微笑面对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这就要求教师从内心去除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放下架子,用微笑面对学生。

三、善于把握自己的情绪

教师要善于止怒,尤其是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更要调整自己的情绪。教师不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带进课堂,或者以自己的情绪变化来对待学生。心情好时,对学生也好,面带微笑,言谈举止带着一份轻松;心情不好时,情绪低落,对待学生态度生硬。虽然人的情绪直接影响行为,但是作为教师应该克服一切因情绪变化而带来的对教育教学和师生关系不利的因素,把握住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四、讲究民主 注重平等

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民主、平等必不可少。作为教师在平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学生年龄虽小,但对周围事物是有一定的看法的,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而不能以我为主,要允许他们说,允许他们做,教师适当的指导,适当的鼓励,发扬民主,才能使师生真正相处,互相理解。教师过于的集中,学生就会有意见,有看法,要么抵触,不买账;要么惟命是从,消极心态,不利于学习,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师对待学生要有一颗平等的心。有些教师对优生关怀备至,喜爱有加,课上提问,课下辅导百般呵护。而面对差生,经常横眉冷对,冷嘲热讽。这样不但导致他们成绩的进一步下滑,甚至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他们都是我们的学生,教师都应该平等对待,对待那些差生我们更应该多一份关怀,多一份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师爱,让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成长。

总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要从教师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作为教师,学生的成长进步使我们高兴,和谐的师生关系更使我们惬意。让我们用心去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二】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首先,我认为虽然事后教师的态度很感人,但事情已经发生,伤害已经形成,再多的后悔也改变不了既成事实。所以冲动是魔鬼,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实在应该深刻反思,加强自身修养。

其次,我认识到了体罚对学生的伤害。

1、难以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虽然体罚可能达到制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却很难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体罚与变相体罚只能使学生学会逃避体罚,而不是诚心转变态度,改正错误。

2、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杀鸡儆候”式的体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

3、体罚与变相体罚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体罚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使师生产生冲突乃至对抗。这既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是违反了法律。

最后,我非常赞同文中的一个观点,即体罚学生是教师教育手段贫乏的表现。那么,不体罚怎么办?

1、真正的严师不是“罚”师。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好老师,不会体罚学生,而是会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去帮助学生。心理学家早已用实验证明,对学生的肯定远比“必要的惩罚”有用得多。对学生的错误采取消极或负强化也比直接的惩罚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记得一本书上说过,学生好比一个铁盒子,不是要你去一拳砸扁它,而是要你去细细地找到那把对号的钥匙,去开启他们的心扉。虽然,现在学生的情况千变万化,但只要让每个学生感到老师无私的爱和深切的关怀,感到老师是可以信任的人。“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教育学生就容易多了。

2、善于表扬,巧妙批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也激起其它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难免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所以要抓住契机,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学生有点滴进步,就采取不同方式鼓励上进。

当然,对多次教育仍然不改的学生,在尊重人格的原则上进行适当的处罚对学生是很必要的。成人犯错要受到社会舆论、刑法等处罚,孩子犯错也应当受到一定的处罚。让他知道犯错所要承担的后果,他才能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生活。但前提第一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那就是无论批评多么严厉,都不能打击孩子,蔑视孩子,不能说伤孩子自尊心的话。第二是尽量用合适的处罚代替体罚,毕竟目的是为了让他改错,而不是惩罚。

3、多理解学生,以法代替体罚。由于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超越社会规则的行为,对这些行为教师要正确认识,不要动辄发怒。

总之,学了这篇文章,我深刻认识到作为老师不能用体罚这样的“人治”行为代替“法治”,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用体罚才能完成“教育”,那是教育者无能的一种表现。

从行风热线中听到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我们的老师为什么对学生“恨之入骨”?大多数后果严重恶劣的体罚事件,主要原因和老师的素质有密切关系。不少老师由于各种压力和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他们对学生的态度往往都很严厉,极易导致和学生之间的矛盾,一旦发现有学生不听自己的话,平时积聚在内心的压力和火气就会一股脑儿迸发出来,很容易做出难以控制的不理智行为。

社会观念也是导致体罚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体罚现象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广泛存在,一方面反映教师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也是传统的中国教育思想“严师出高徒”的惯性体现。此外,升学考试指挥棒高悬在教师头顶的现象,也导致了教师体罚学生行为层出不穷。很多农村的家长认为:老师打人本来无可厚非,只是不要打得太重了。就连一些学生也觉得老师打学生理所当然,认为“老师打你,还不是为你好?”

另外,对于法律观念的淡漠,也是体罚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有律师认为:对于体罚学生的做法,中国目前还缺乏法律方面的规定和制裁,因此会导致体罚现象反复出现。在法制发达的国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或者其他成人,稍微对孩子进行打骂,立刻就会有警察或有关部门来干涉和依法处置。

而在中国,普通的体罚行为够不上违法,更谈不上犯罪。人们一般认为,教师并不是故意伤害,大多数体罚也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正是因为缺乏对于能否体罚学生,国内国外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泰国采取禁止体罚的法律,可家长却难以接受,认为有些情况下给孩子几记耳光是非常必要的;英国政府明白家长的苦心,同意家长可以用手打孩子屁股。那么老师呢?在学生扰乱课堂纪律老师劝说无效的情况下,老师怎么办?

真正的严师不是“罚”师。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好老师,不会体罚学生,而是会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去帮助学生。心理学家早已用实验证明,对学生的肯定远比“必要的惩罚”有用得多。对学生的错误采取消极或负强化也比直接的惩罚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另外,教师不能总以为只是学生有错,而自己就绝对正确。很多错误的发生都不只是单方面的。

另外,在尊重人格的原则上进行适当的处罚对学生是很必要的。成人犯错要受到社会舆论、刑法等处罚,孩子犯错也应当受到一定的处罚。让他知道犯错所要承担的后果,他才能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生活。但前提第一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即使他犯了错,第二是尽量用合适的处罚代替体罚,毕竟目的是为了让他改错,而不是惩罚。

教育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急功近利的行为,是的,有的学生会睡懒觉,有的学生会迟到,有的学生考试会作弊,有的学生会抽烟,有的学生会赌博……那么,需要耐心教育的就耐心教育,应该校纪处分的就校纪处分。由于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超越社会规则的行为,这些行为必须得到及时纠正。如果学校、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常规、班规和校纪的有关规定来处罚学生,那么让学生受到惩罚的不是人而是制度,这就是“法治”。

学生最初超越社会规则的行为得到校园中“法”的及时纠正,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法”的观念将根植在他们的头脑中,这就是法制教育。我们的学校、老师不能用体罚这样的“人治”行为代替“法治”,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用体罚才能完成“教育”,那是教育者无能的一种表现。

【篇三】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分析与反思

三字经中,提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其意为:生养孩子却不严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要求不严格,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这里的严格是什么意思呢?严厉地体罚学生吗?在中国自私塾起,教师体罚学生的工具,从戒尺、到教鞭,从打手到拳打脚踢,从面壁思过到罚站。这种所谓的严格要求学生的做法,对吗?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法律的健全。现代教育学生的手段,已从严格体罚学生,发展到多方式,多层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由爱感动学生,用言行影响学生。

一、分析中小学体罚现象的原因:

1、古语云: "黄荆条子出好人",玉不琢,焉能成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并成了所谓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子女被看成父母的私有财产,几乎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在学校内部,教师则获得了父母所“授予”的权利:老师拥有了教育、惩罚学生的权利。"严是爱,松是害"的观念还很流行,不少家长都要求教师管严些,教师认为体罚学生似乎是"分内之事"。

2、教育素质差,教育手段贫乏。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工作有热情,怀着急切的心情想把孩子教好。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在情绪上和工作上出现问题。

3、法制观念淡薄,心怀侥幸心理。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也明文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法律禁止体罚学生是基于整个社会对体罚学生普遍的反对意识,而这种意识又是基于公众对人道的朴素认识,那就是再怎么样也不能打孩子,小孩子毕竟不懂事。然而人们对教育孩子的态度又是复杂的,家长往往会对教师说,孩子要是不听话,你就尽管打,但当教师真的打了他的孩子后,他的态度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加强法制观念,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反思,教学理论的指导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提出的观点:我们提倡用“惩戒”而不是“体罚”,惩戒是指“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可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它的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效果与体罚有本质的区别。优秀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自觉用一种坚定的责任感迫使自己去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地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是在两者之间寻得某种平衡。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爱心、尊重和理解,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这是比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更加重要的东西。而且,优秀的教师永远把“育人”放在“教书”的前面。夸美纽斯也曾提出: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的要使日后不去再犯。——《大教学论》。所以一位好教师的产生才显得难能可贵,因为他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不断地自觉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地提升自己。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313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