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中药师】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沉浸于缜密而美妙的议论中,使得之前对该书枯燥空洞的臆测一扫而空,有的只是契心会意的喜悦和圈点批注的叹佩。看完第一遍之后,我感慨经典的力量。它激起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我反复思考,于是又开始了第二遍的阅读。

  无论是第一遍读还是第二遍读,我都是怀着一种敬意读完这本文风典雅、雄辩有力的经典名著的,而且我坚定地相信,这是一本在当代中国所有公民不能不读的一本好书。

  该书第一卷《论行为的合宜性》的内容是解释其道德理论最重要的起点,把握了这一卷就能基本把握亚当·斯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第一卷指明了研究人类道德领域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即“同情”和造物主。第二、三、四、五、六卷则是深入现实生活,清楚描述和解释林林总总的道德行为和情感表现以及冲突、命运与个人的祸福之间的关系、美德的品质、情感和行为的基础、效用与情感的关系、风俗习惯与情感的关系,第七卷则是对历史上道德哲学体系的分类汇总。

  一、同情是人的一种本性

  该书开宗明义就说:“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

  斯密认为,同情是道德的基本核心。需要说明的是,该书中的“同情”一词不仅含有“怜悯”、“体恤”之意,还包含“共情”、“同感”之意,即斯密所说“是一种人们通过情感迁移和思考,对他人的行为与情感的合宜性和正当性的认同”。由于具备了“同情”这种原始情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习惯于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久而久之,就有了一个内心的法官和仲裁人——“公正的旁观者”,即康德所说的“心中的道德律”。它可以使我们看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对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作出合宜的比较,使我们能够保持一种合宜的情感和感觉,从而有是非之心,有追随、赞许美德并谴责恶行的道德情感。斯密“同情是人的一种本性”的观点,提醒我们应树立人性美好的信心,相信在再坚硬的岩石上也会生出同情的温柔之花。

  二、仁慈、正义与良心

  斯密认为,仁慈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它源自于对他人合宜性行为和情感的肯定认同,当我们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乐他所乐,悲他所悲时,我们就会对他产生一种仁慈的情感行为。对他人的怜悯和帮助都源自于我们对他人的仁慈,彼此通过一种爱的纽带联结起来组合成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仁慈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本身是自愿的,是不能强迫的。“仁慈是不受约束的,它不能以力相逼。仅仅缺乏仁慈并不会受到惩罚,因为这并不会导致真正确实的罪恶。”虽然缺乏仁慈不是犯罪,不应受惩罚,但斯密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多同情别人而少同情自己,抑制自私而乐善好施,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激情协调一致”,最终实现一种“像爱自己一样爱邻居,像邻居能爱我们那样爱自己”的充满仁慈之德的社会和谐状态。这与中国古代哲人所向往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境界何其相似啊!

  而对团体的仁慈,则要求“每个民族不仅应当尽力超过邻国,而且应当出于对人类之爱,去促进而不是去阻碍邻国的进步”。当仁慈的对象超过自己的国家、遍及茫茫世界上的一切生物时,我们就可以接受宇宙这个伟大主宰的指令。“有智慧和有美德的人乐意在一切时候为了他那阶层或社会团体的公共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私人利益。他也愿意在一切时候,为了国家或君权更大的利益,而牺牲自己所属阶层或社会团体的局部利益。然而,他得同样乐意为了全世界更大的利益,为了一切有知觉和有理智的生物这个更大的社会的利益,去牺牲上述一切次要的利益。”斯密所提倡的人类大爱,已超越了阶层、社会团体乃至国家的局限,这启示我们要有大胸襟,成为“世界公民”、“宇宙公民”。

  而正义与仁慈不同,虽然同样产生于同情的基础之上,但正义“是一种必须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应该的行为”,因为它的目的是阻止我们伤害周围的人。“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而且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适合关心自己”,但是,总有一些人愿意为了他人的更大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斯密认为,这是心中的正义准则在起作用。内心“公正的旁观者”使得人们意识到自己在他人那里,在整个浩瀚宇宙中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时,就会收敛起自我的自爱心,以一种他人认同的方式来表达和行动,不至于招来公众的反对和愤恨,从而达到个人和他人的一种和谐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其心中树立正义准则,引导学生听从内心“公正的旁观者”的声音。

  三、德育的呼唤

  斯密预见性地指出了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会带来道德的败坏:“钦佩或近于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至少是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虽然为建立和维持这种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所必需,但同时也是我们首先情操败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最普遍的原因。”法国作家托克维尔也曾表示,物质主义是他对现代社会的最大担心。在他看来,物质主义不仅会让人变得狭隘冷漠,也会消解人们的公共精神、侵蚀人们的创造力。市场经济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面,同时也不可缺失道德的血液。

  道德的荒漠上,站立不起一个伟大的国家。只有建立在道德力量上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多认同,也才是健康可持续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德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芸芸众生之中,能达到天地境界的毕竟少而又少,但我们可以向道德境界努力,因为这是一条通往安宁与幸福的唯一通道!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23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