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热点资讯】

岳麓版历史自测知识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岳麓版历史自测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初学者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有许多可取之处,它吸收了一些史学界已经定论的问题,对一些有讨论的热点问题也一研究式的开放的态度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于高中生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的专业功底不足的现象已经成为普遍性的问题,一些上公开课的教师,可谓有备而来认真准备的,可是在表述史实或阐述历史内涵中普遍存在不准确,甚至错误,不能向学生传达尽量准确的历史信息。所以,加强历史教师的再学习的任务十分艰巨而复杂。这不仅是教师在历史知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而是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这种不足,并没有认识到新课程新在何处?这是问题复杂所在。现就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新”处做一管窥。

  1、 “封建社会”的概念

  原始释义即字面意义即“封土建国”。武王灭商,分封天下,即“封建”。过去老教材曾经很重点地要分清社会形态,这一时期被称为“奴隶社会”。 自秦始皇称“皇帝”至辛亥革命推到最后一个,这段历史时期,新教材称为中央集权社会或宗法专制社会。真正意义的封建社会在欧洲的中世纪。,“封建时代”的概念产生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比较,开始是梁启超、严复讨论从社会史的角度来谈政治,陶希圣谈革命时提出封建社会”概念,而后郭沫若在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罗(振玉)、王(国维)仅是“整理”,胡适不着“边际”。自己研究方法师承恩格斯,断定“中国的社会固定在封建制度之下已经二千多年”。并于1945年的《十批判书》完成其对“封建社会”的完整定义。“封建”一词本为一种政治制度,后为郭沫若等学者从国外进口而与政治运动相结合而形成一政治化概念,并不是一科学的史学概念。详细情况可参考邸永君的《关于“封建”一词之本义与误用》或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以及陶希圣著《中国封建社会史》等著作。

  2、“奴隶社会”的概念 岳麓版历史自测知识点

  20世纪初我国学界对于中国古代是否存在过奴隶制进行过认真过讨论,80年代在中国古代无奴隶社会的看法在史学界达成一定的共识,将由夏朝到春秋这段历史划分为“奴隶社会”是郭沫若等史学家的观点,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学者也表示过同意。对此持不同意见大有人在。如40年代胡厚宣根据甲骨卜辞的解读后认为,甲骨中虽有用俘虏为奴,却是战争之俘,不能作为殷代为奴隶社会之证。冯汉骥支持胡厚宣。50年代杨绍萱对将殉人和殉葬制度等同于奴隶制的提法进行质疑。陆德和杨向奎等学者也把殉人看作是上古民族灵魂不死思想之反映,于社会制度无干。文革后,特别是三中全会后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奴隶社会并非人类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的看法。大部分人认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不能混为一谈,将殷商看作奴隶社会,史料不足,不能将马克思的欧洲社会分期套用到中国来。

  关于奴隶社会的问题,主要是是否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这一点夏朝的历史没有充分的史料和考古发现证明。虽然商周两朝的史料中说明有奴隶劳动,但在社会生产中无证据说明占主要地位。《谷粱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为井田,公田居一。私家田稼不善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汉书·食货志》:“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授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20亩以为庐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为役生产可得而平也。”从这些简单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井田制下耕作的与其说是奴隶,不如说是农民。即使商周期间中国存在数目不小的奴隶。但有奴隶不能等同于是奴隶社会。中国几千年的专制社会中,始终有奴隶和奴隶制的存在,甚至在民国时期也有家庭里的服务型奴隶。奴隶社会中,应该是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奴隶生产的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中占有优势。商周两朝的主要劳动者还是平民。商周甲骨文、金文中有使用奴隶的记录,且商代大墓有很多人殉,但把夏商周定为奴隶社会仍然证据不足,在此条件定义夏商周为奴隶社会是不科学的。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应该避免讨论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即使提及也应以“新”观点为主。

  3、 “商品经济”的概念和应用

  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 是“自然经济”的对称,当发生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从而出现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使商品交换经常化,产生货币,出现了商品经济。在中国农业社会中,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夹缝中生存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取代自然经济,成为占主导的经济形式。在资本主义以追求利益驱动下,使用大机器生产,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不断扩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在这一时期以后的商品经济,被称为“现代化商品经济” 与小商品经济有本质区别。再次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市场在商品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形成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只存在生存在夹缝中的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一种补充,处处受着自然经济的制约与束缚,要明确它的地位与主导经济形态的关系。不能混淆也不可夸大,更不能将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引入到中国古代经济社会中。

  4、 “平民史观”的充实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具有一定的平民史观,主要的知识安排和思维导向是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形态。这种合理性当然不是合适于少数人而不利于多数人,而理所应当是合理于多数人而不侵害少数人的。既是自由的又是法制的;既是民主的又是公正的良好的和谐统一。要想趋向这一美好的目的,必须确立平民史观,这是最基础的,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作为一般人来说本身就是平民,但奇怪的是好像从很早的时候我们一般人思想中确实帝王将相的皇权史观。这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最大的制迹,中国人民在专制制度下最大的苦果。而且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在吸允着这苦果而不自知。君不见帝王将相的影视作品到处都是,提出圣人治国的思想受到广泛欢迎。一介草民不自求草民的权利,却千遍万遍的做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梦,却被认作有志,岂不忧哉?华盛顿、林肯、宋教仁的故事感动着现代的平民,但却感动不了只爱听将相和和只喜欢格格、阿哥的人们,虽然他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群。什么叫平民史观?很简单,就是从老百姓角度看历史。但很多人却总说:我要是秦始皇、我要是武则天,一则吓人、一则不拍吓着自己。历史材料表明当时成千上万的刑徒,无处不有,充满道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 (《汉书·刑法志》)绝非虚言.整个秦王朝成一大监狱。“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汉书、严安传》)人民连起码的生产生活都无法进行,无论怎样给暴君涂脂抹粉也无法自圆其说。难道统治者的丰功伟绩是需要当时当代人民的苦难来书写?难道你生活在那个年代就一定不会会成为成千上万的秦陵中累死的一个而是秦始皇?正如有人说的:“假如一切文治武功都要靠牺牲老百姓的正常利益和身家性命来完成,那么这种所谓的大业其实还不如没有的好。”

  另外,平民史观不是要突出农民起义,实际上有很多农民组织的运动象太平天国、义和团,其思想仍然是皇权思想,仍然是英雄史观。其领导者总体形容是率领、带领甚至是控制,其参与者是拥护、甚至盲从,“将贵智,兵贵愚”的意识就是专制思想在军事思想上的具体体现。

  平民本都安分守己,自耕自食,默默为国家创造财富,交纳赋税。已社、会为基本组织,消极对抗外来压迫,积极开展自身建设。朝廷不是压迫太过无过激反应,因而温和、和平的态度是其主要特征,只有到了“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杀人止谤”( 《史记·周本纪》)之时才有不得已的平民革命。

  平民史观不是说出身,不是突出草根英雄,而是站在平民的绝度,以平民的态度,以平民的整体利益为归属。它既符合“劳动最光荣”的现代思想,也符合自给自足的小农心态,既符合中国民众传统道德思想,也与现代和谐和平和睦的现代理念相对接。

  华盛顿当他个人权利达到最高峰的时候,却甘心情愿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去当一名务农的百姓,是平民本色使然。人的思想与人的地位有时并不一致,在古代专制主义社会身为平民,想着王侯将相,是有志的表现,需要学习的,所以学童要学这样的“男儿当自强”。华盛顿则自己不论是种地务农还是当统帅,他的思想始终保持平民的朴素和普通的自由人的高贵。这是“五月花号”的精神,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民意识的由来。所以,完全意义上的真正平民意识应从资产阶级民主人权意识开始。甲午战后,卢梭的天赋人权学说、约翰·穆勒的自由主义传入中国,产生一定影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人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念。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麦孟华等学者翻译西方近代政治理论学说,尤其是卢梭的主权在民说、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才逐渐完成了从传统帝王史观向平民主义史观、从传统家国观向近代国家观的转变。

  因此,在授课时不断坚强这方面知识的认识,使得历史教学更加充实。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15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