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中考政治】

  非智力因素是由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的《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发表后,引起了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 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七年级政治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ppt,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政治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ppt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同学们:

  毋庸讳言,我们的学习成绩并不好,或者是某一科,或者是某几科。那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寻求解决的办法。

  在一般人看来,学习是一项智力活动。即跟人的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有关。我们承认,学习必须有智力的参与,但是,为什么在同一个教室里听课,由同样的教师授课,成绩却参差不齐呢?是智商低吗?坦白地讲,人的智商是有区别的。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群的智力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就是说,我们大部分人的智力区别并不大。那么,是不是智商高的人就一定能学有所成呢?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大家一定记得初中学过的王安石的《伤仲永》吧,仲永年少时即能诵诗、写诗,足见其智商之高;年长后却“泯然众人矣”,没有任何建树。因为其父把他的聪明才智当成了谋利的手段,不再让他学习。即使你有再高的智商,如果不学习,也是无所成就。

  再举一个例子:1983年前后,中国创办了少年科技大学,从全国招录少年大学生。这个少年班中,最小的仅仅8岁,大的13岁。让十八九岁考入大学的人既羡慕又嫉妒。可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人中有的成了有成就的学者、博士生导师,可也有少数几个只是个平凡的大学讲师,再无建树。按理他们不该向仲永一样。那为什么呢?有的少年大学生骄傲自满,有的迫于压力(社会的、家庭的),有的对所学学科根本没有兴趣,更甚者,连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不具备。最终也“泯然众人矣。”

  我们来看一个外国的例子。日本学者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介绍了一位奇才,名叫威廉。詹姆士。塞德兹,奇到什么地步呢?三岁便能用本国语言自由地阅读和写作,四岁就能写出一篇500字的文章,六岁又写成一篇解剖学论文。上小学的那天上午9点被编入一年级,到中午母亲去接他时,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八岁上中学,十一岁入哈佛大学。可是,他后来离家出走了,在一家商店里当一名店员,碌碌无为。多么让人惋惜。

  以上的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智商高绝不是取得成就的根本或唯一的条件。相反,有些脑瓜不太好使,智商一般的人却成为功绩卓著的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人。我们也来看几个例子。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有些同志也许觉得我在数学方面有什么天才,其实从我身上是找不到这种天才的痕迹的。我读小学时,因为成绩不好,就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在初中一年级时,我的数学也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考大学时,数学成绩是零分,但是并没有影响他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大师。

  生物进化论的鼻祖达尔文,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很糟,常受到校长巴拉特的训斥。他在日记中写道:“不仅老师,连家长也认为我是平庸无奇的,在智力方面不比一般的人高。”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时,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糙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道“有的”,他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个强一些。”

  好了,不必举太多的例子,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我想,还是用我们初中学过的文章中的话来总结“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与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彭端淑《为学》)

  那么,自认为智商不如他人高,悟性不如他人强的同学,是否应该重新认识自己,抛弃自卑心理,振作精神,迎头赶上呢?我们是否应该从别的方面分析一下自己的成绩落后的原因呢?

  我们举办这次讲座,意在找出我们智力之外的原因,拟分为下面几个题目。(一)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二)意志的作用及磨炼。(三)情感、性格的作用及修养。(四)动机、兴趣的作用及修养。希望通过讲座,大家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在学习上有所突破。

  (一)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在这一讲座之前,首先应该弄清什么是智力因素,什么是非智力因素。我不想把它们概括成为繁琐的定义,想通过举例来说明,以便于你们理解。

  大家知道,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要求学习者多方面能力的投入。举例来说吧,让大家写篇作文,或做一页练习题。这项学习需要调动我们以前积累的知识,要你观察所写的对象,思考其中蕴藏的哲理,设计结构等等。这些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注意力在心理学上称为智力因素。假如让你一周后完成,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立即准备、构思去写;一是在这期间挤时间去写;一是到催要的时候才匆匆忙忙地去写。这些与智力无关,而与学生对写作是否感兴趣、做事的习惯、作风等有关,心理学上把这些概括为: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统称为非智力因素。所以可以简单地说,心理=智力+非智力。

  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无庸赘言,十分明了,我们不会要求一个先天痴呆的人去做成什么事情。可是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如何,大家就未必明了。下面,我来跟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

  总括起来说,非智力因素在学习、生活中起到(1)动力作用(2)定向作用(3)引导作用(4)维持作用(5)调节作用(6)强化作用。

  (一) 动力作用。假如某某同学在学校的某项活动中受到表扬、奖励,从而就会激发他进一步学好的念头;或者自身对某一学科有兴趣,愿意学,或者因为认清了形势,尽管不感兴趣,也努力克制、强迫自己去学,这些都让人产生动力,只不过作用的时间长短不同。前者短,后者长。例如,体育课分科授课,大家是按什么报的科目?绝大多数同学按兴趣报的。那么,兴趣是什么呢?兴趣就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总跟你的愉悦的情感体验相关联。在你感兴趣的科目组中,你学习起来还感到乏味吗?肯定不,这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

  (二) 定向作用。任何一项学习活动的开始,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标。有的同学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考上一个自己向往的大学,所以学习起来,干劲十足。也有的同学的学习尽管是被家长逼迫的,但是同样十分努力。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要读书?你可能会回答出许多理由,而这些理由就是学习动机。无论你是要报效祖国,还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总之,这就是目标,你要为之奋斗,而这些都跟智力无关。

  有时我感到某位老师好,就愿意学他教的科目,这是情感起了定向作用;对音乐十分喜爱,于是报考音乐学院,这是兴趣的定向作用;有人愿意学文,有人愿意学理,或出于兴趣,或出于对将来择业的考虑,总之,这些不是你的智力决定的,跟智力无关。

  (三)引导作用。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同学今天学理,明天学文;今天拿起画笔,明天操起弓弦,总是忙个不停。结果是“门门通,门门稀松”一无所成。什么原因呢?就是兴趣太广泛,自己的行为常常受兴趣的左右,没有一致性,一贯性。我们知道,有了学习的动机,并不一定就能达到学习的目的,这中间有一段漫长的艰辛的路要走,而支持你走完这段路的因素,是你的意志、毅力。例如,某同学要报考艺术类院校,他每天七、八节课跟专业课老师学专业,甚至节假日也不休息,连自己最爱看的电视节目都不看了,这不是意志的作用吗?它引导人由学习动机走向学习目标。。

  (四)维持作用。任何学习都不是轻松的,常常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需要付出耐心的观察、持久的注意,艰苦的记忆、积极的想象、苦苦的思索等。如果说我的智商高,一学就会,一点就通,无需非智力因素的参与,那就错了。例如,记一个英语单词,你可能一两遍就记住了,记一段文章就不会那么容易,你是否需要用意志来克服怠惰,用自信去战胜畏难情绪呢?假如假期里老师布置了许多的作业,整个假期都被学习排得满满的,你靠什么去完成?需要恒心、毅力。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开学伊始,满腹壮志,一腔激情,定了许多的宏伟计划,准备大干一场;开学一周,甚至一个月尚能坚持下来,越到后来,感到越困难,最后不了了之,没了后文。为什么?是不明白计划的重要吗?不是,是缺乏毅力、恒心,而恒心、毅力正是你能使智力活动维持下去的力量。

  (五)调节作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既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又是考察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那么如何对待考试以及分数呢?这些问题恐怕智力因素也帮不上忙。有人“胜不骄,败不馁”;有人的了高分,欣喜若狂,得了低分,垂头丧气;更有人一切都不在乎,似乎学习与他无关。这些都是人的性格不同,态度不同造成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根据现实情况,调整自己的计划和能量消耗。我们许多同学的学习成绩不佳,原因很多,如学习兴趣不浓、动机不明,毅力不强,但缺乏自律、不会自我调节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玩时忘乎所以,不想一切,没有节制,不能很好地处理休息与学习的关系。或者感兴趣的学科花很大的力气,无兴趣的学科花的功夫少,甚至连看也不看,置之不理。这些做法都带有很多的随意性,缺少理性的把握和分析。我们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要想考上大学,必须处理好各科间的时间分配问题,还有对待分数的问题,以及一些十分个人的问题,比如,与同学、老师相处,个人的感情问题。我们已经十六七岁了,需要学会用理性的态度去分析问题,正确、有效地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心态。

  (六)强化作用。世上没有永动机,人也不会像机械一样,一直不停地学习、工作,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松懈、疲沓、怠惰、情绪低落等情况,这种时候,如果有来自外界的强制力量约束,可能会坚持下去;如果没有这种力量呢?就只有靠我们自觉了。这种自觉来自于对学习目标的正确认识,更主要的还是凭你的意志、毅力去战胜它。就像吸烟者吸烟一样,尽管有的吸烟者口头上不肯承认吸烟有害,可内心里却一清二楚,为什么戒不掉呢?意志薄弱。有人用暗示法诱导学生或治疗有心理疾病的人,原理在于给他一个植根于大脑中的信念,让他坚信自己能做到什么,结果可能就做到了。这就是说,无论做什么都必须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影响了人们达到目标的程度。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一种ABC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反应不是客观现实造成的,而是你个人的信念、或者说是以个人的处世方式、性格、自信心等造成的。如图示:

  A客观事实 → B信念(世界观、性格等) → C个人反应

  例如:在回答课堂提问时,有的同学敢于回答问题,且往往回答得很正确;有的同学不敢回答,而且准确率往往不高。什么原因呢?因为前者自信,并且在多次实践中得到了加强;而后者缺乏自信,自然不敢也不愿回答问题,导致恶性循环。

  同学们的懒惰,遇到困难就躲避,是学习成绩不佳的又一个原因。怎么办?你只有用意志去战胜它。

  同学们,第一讲就到此结束了。现在你还认为自己成绩不好,是脑瓜笨吗?你明白取得好成绩,除有智力活动外,还靠什么吗?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有什么重要作用?你能认真回想一下小学、初中阶段自己是如何做的,做一个客观的理性的分析,找出自己失误的原因来。如果你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来,我将十分高兴地告诉你,你离成功不远了。

  注:这是2001年初到赤峰四中时做班主任时的主题班会材料,本来想搞一个系列讲座,但是后来没有做完,十分遗憾。今天翻出来,感觉到还是有益的一个东西。如果有机会一定把它都作出来。

  结构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是指不同成分的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构成。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可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三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

  第二层次,主要是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提升孩童智力

  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

  概念的提出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篇》),很明显地涉及到动机、意志、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西方,夸美纽斯强调"对于儿童说来,对于使视觉、听觉和其他感官偷快的那种东西产生了某种兴趣,那么,它将能促进身体健康和智力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 Alexander)在1935年发表的《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一文中首次提"非智力因素"。1950年,韦克斯勒(D. Wechsler)又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了《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一文,专门就非智力因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是非智力因素概念正式诞生和科学研究开始的标志。1983年2月11日,我国《光明日报》发表了《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非智力因素"及其相关问题引起了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150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