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中考化学】

氧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关键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呼吸的氧转化为人体内可利用的氧,称为血氧。血液携带血氧向全身输入能源,血氧的输送量与心脏、大脑的工作状态密切相关。 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化学实验制取氧气教学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实验制取氧气教学问题

  《实验室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杨飞 西安市第四十三中学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是在初中化学学习的起始部分第一次系统的进行物质制取的讲解,它既要建立在本单元前一节知识的基础上(氧气的性质),还要为以后学习物质(二氧化碳等)的制取祈祷学习方法的铺垫作用。

  本教学设计为此课题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内容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氧气,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用到催化剂,这里介绍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利用学生已经有的基础知识,出示氧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一些图片,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需要纯净的氧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制取氧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设计制取氧气的其他方法,是学生掌握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初步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氧气的性质”等,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通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些体验。在本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得出相关的结论。

  教学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初步懂得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了解分解反应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3、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学化学离不开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

  本课题是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就是氧气?

  2、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踊跃)

  师:既然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如何制得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实验室制取氧气

  二、新课学习

  师:哪些物质可以产生氧气呢?

  (学生思考、猜想,有的学生提出):空气中存在较多的氧气,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师:这个问题非常好,在工业上往往需要大量的氧气,这些氧气就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的,这就是氧气的工业制法。我们有时候需要少量的氧气,这要通过实验室来制取,我们现在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演示实验:[实验3-4]

  1、在试管中加入4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4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并进行思考,要求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常温下,在加入二氧化锰的情况下,能迅速放出氧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师:在上述产生氧气的实验中,哪一种方法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理由是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后一种)

  [通过设置两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生: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

  师: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也是我想问大家的,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已有的知识确定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

  师: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演示实验:

  待实验2的试管内的液体不再放出气体时,重新加入3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由现象得出: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最后教师再补充说明:在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也不变。

  师: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生:二氧化锰可以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化学反应速率。

  至此引出催化剂的概念和催化作用,教师可对催化剂的概念进行一定的解释,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催化剂部分的内容,加深认识。

  [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由实验解疑,获取新知识,从而得知学化学离不开实验]:

  二氧化锰

  板书:一、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过氧化氢 水+氧气

  师:催化剂:

  1、 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 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

  注意: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三、课堂总结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可让一至两名学生到讲台前面来进行知识的总结)

  [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小结并布置一定的作业。

  [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强化、巩固]

  课堂练习:

  1.验证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 )

  A、向瓶中加澄清的石灰水 B、闻气体的气味

  C、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瓶中 D、看气体的颜色

  2.催化剂在经过化学反应后 ( )

  A、 质量减少 B、 质量减少且化学性质改变

  C、 化学性质改变 D、 质量不变且化学性质不变

  板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原理: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二、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够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氧气的制取》实验的课堂创新及分析

  刚开学不久的某一天,我在化学实验室讲授《制取氧气》一课,演示《九年级化学》(上册) [实验2—5]。(由于这是一个课本演示实验,按照惯例,书本实验一般都能成功。所以我也没多在意,也没有多加思考就直接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附:实验2—5内容:

  Ⅰ、在试管中加入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是否复燃?

  Ⅱ、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Ⅲ、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许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当做到【实验Ⅱ】(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产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时,却始终检验不出氧气。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弄得我也很尴尬。我在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难道书上的实验有问题吗?”此时我陷入了窘境,怎么办?难道我直接把实验本质告诉学生吗,可是我又有点不甘心就这样放弃,同时学生们又会怎样想呢?会说老师在编实验结论?在我患得患失的思想斗争下,我决定与学生一起来寻找原因,碰巧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由于新教材理念就是要体现学生的探究精神。

  师: “同学们,老师的这个演示实验失败了,无法将这个实验的真实现象展现给大家,请大家想想办法帮帮老师,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争论着,有合理也有不合理的。

  生:“老师,你有没有拿错药品。”

  师:拿起那瓶过氧化氢溶液,看了看标签说:“没错。”

  生:“是不是加热不充分,过氧化氢没有发生反应,根本就没有气体产生。”

  (这时我大感高兴,因为我感觉学生已进入到探究的氛围中,真正融化进来了。)

  师:“既然你们提出了这个猜想,那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吧。”

  师:取出了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了5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在原有的基础上延长了加热时间。

  生:“看,有气泡产生!”

  (刚才的学生提出的猜想不攻而破。)

  师:“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呢?”

  学生们来劲了,自觉的把头聚到一起,讨论开了,顿时教室里一片沸腾。

  生:“可能产生的气体不是氧气。”

  生:“可能是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够,产生氧气的量不足。”

  (这时,我及时肯定了大家猜想,表扬了大家这种积极动脑、参与探究的热情。)

  师:“这样吧,大家也不要争了,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吧。”

  师:取出了一支试管,向当中加入了比刚才更浓的5ml 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这时大量的气泡冒出,于是我慢慢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了试管中。

  (本来我以为会成功的,可是带火星的木条像是在跟我作对似的,一点反应都没有。)

  生:“哎!”实验又失败了。

  师长叹了一声:“在加热时,确实有气体产生,却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即使提高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产生的气体也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难道刚才真的不是氧气吗。”

  生:“是氧气,只是可能产生的氧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

  (听到这个猜想我差点跳起来,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

  师:“好,你的想法非常好,那么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种气体是不是氧气呢?”

  学生陷入了沉思……

  生:“可以将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再检验。”

  生:“收集起来检验不是跟刚才检验一样吗?”

  生:“将产生的气体干燥后再检验。”

  (我惊奇于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勇气的可嘉性,我不知不觉地加入了他们讨论的行列。)

  师:“怎么来干燥气体呢?可能大家以前没有接触过干燥气体的方法,下面我就介绍一种干燥装置。”

  师:取出球形干燥管,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师:“怎么把这个装置安放到我们刚才制气体的装置中呢?”

  (在学生的议论中,根据大家的建议,在大试管上加上了一个球形干燥管)

  师:鼓励大家根据刚才讨论的结果画出装置图。学生通过合作,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图。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收集气体的想法很好,那我来展示一种收集气体的方法。”给出如图2所示的装置图。

  图2

  图1

  师:“下面我们就来验证刚才大家的猜想吧。”

  师:【演示实验】按图1所示装置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同样也按图2所示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

  “哗”,这时教室里爆发出了一片掌声,学生们都手舞足蹈了。我知道实验成功了。此时,那种自豪感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全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最后,经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加热5%的过氧化氢溶液确实有氧气放出,由于同时会产生水蒸气,所以实验现象不明显。

  师:“今天大家的表现都非常出色,通过质疑、猜想、设计实验验证了书本上不完美的地方,所以我们以后不要完全迷信现有知识,要学会大胆质疑,开拓创新,要勇于挑战,正确的面对挑战!”

  (注:经研究发现,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到65℃时就有氧气产生,加热到80℃时就有较多的氧气产生,由于产生氧气的同时会有水蒸气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现象不明显。)

  二、案例反思

  在一节化学课上,实验的成功、失败常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无法看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实验,老师一般都会直接给出答案,因为老师就害怕实验失败,重新做会浪费时间而影响教学进程。但这样做学生就会有一种错觉:老师做实验不是为了探究实验结果,而是为了应付教学要求而实验。这样形成了一种灌输式教学而缺乏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因此教者在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无法得出正确实验现象时,想到了如何来面对这个问题,在直接揭示答案,还是引导学生去探究这对矛盾中,教者选择了后者。科学的态度 教者在宣布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感觉到:老师也不一定就是权威,老师也会出错。这就给了学生怀疑的机会,无形中也鼓励了学生去进行深入思考,引导学生不迷信课本,不囿于常规,勇于提出自己 “别出心裁”的猜想。现在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求老师在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鼓励学生去怀疑、去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超越书本、超越自我的目的。在新课程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背景下,由教者演示实验的失败而引起了学生对课本、老师的怀疑,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假设猜想,否定假设猜想…科学精神,科学行为

  任何现象的出现总有其原因,寻根究底这是创新的起点。所以教者认为,当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这种情景时,老师应尽可能有一种“换位”意识,从学生的角度来对待实验的失败,放下老师的“架子”。在教者实验失败的时候,学生也明白书上的实验确实有问题,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也就不知不觉进入了探究中,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探究者,大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然后在互相的争论以及老师的演示实验中明白了错误所在。既然不是这个原因,肯定是其它什么原因,于是学生又进入了更深的探究中。这时学生已经不再是一个坐在底下被动接受知识的听者,而是探究活动中的主体。

  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明显体现出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的时候,老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者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他们提出的见解中合理的部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详细的分析,用学生能懂的理论或实验来说服他,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师要及时加以帮助,以确保探究能顺利的进行下去。在学生想到干燥气体、收集气体后再检验等方法时,由于他们知识的缺乏,后面的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了,教者及时介绍了干燥装置和收集装置。这样探究活动就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巩固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师还是一个智者。

  新课程改革的确带来了教者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化学实验 氧气 教学

1、初中化学实验室工作总结(2016-03-25)

2、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2016-03-25)

3、化学实验报告格式(2016-03-25)

4、化学实验报告模板(2016-03-25)

5、化学实验室工作总结(2016-03-26)

6、九年级化学实验室工作总结(2016-03-29)

7、初中化学实验室总结(2016-03-30)

8、化学实验室规章制度(2016-03-30)

9、化学实验室制度(2016-03-30)

10、九年级化学实验报告单(2016-04-03)

11、九年级化学实验工作总结(2016-04-04)

12、化学实验室管理(2016-04-05)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10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