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理论与方法】

  《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教育论文

  一天接着一天,从开始接触到慢慢熟悉,再到彼此相知,一个学期就这样一晃而过。这是我与学生们共同走过的高二年级下半学期,这一学期学生们个头长高了不少,懂事了不少,也学会了很多东西,他们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成长起来,而我作为他们的老师,作为学生们成长的见证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发自内心的欣慰。回顾这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切体会到:只要用心去爱学生们,你将在爱学生们的过程中得到学生们对你的爱与尊重,而这种爱将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从而使学生们在爱的滋润下各方面都得以发展。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不断的提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曾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过去的应试教育已不适应社会的需求,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不断涌现并日益完善。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长远的目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人还认为素质教育仅仅只是学习上的素质教育,只重视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依然存在着中“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先生的话道出了教书与人的真谛。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德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道德品质呢?它是指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道德行为、意识和态度上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比较稳定的特征或倾向。如热爱劳动,助人为乐,勤思好学等品德。加强德育不仅培养人的品德,还要利于个性品质的形成。从小抓紧良好品德教育,将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就教育而言依然存在忽视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倾向,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分数衡量一切”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尤其小学低年级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因而小学低年级的德育工作重点应放在抓好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上。

  习惯是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它包括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言谈举止习惯、学习习惯等。习惯是一种与需要相联系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它是人在生活实践和教育过程中经反复重复或练习逐渐形成的。习惯一旦形成,只要遇到相关的情景,人就会不由自主的做出特定的反应,如:举止文明,待人有礼貌等等。所以人们把习惯看做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称之为“第二天性”。好习惯一生受益,坏习惯贻害终身。

  学生的行为习惯不仅影响其自身的成长,而且对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好的习惯不仅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有益,而且对班级群体有益,对集体建设有益,对教师工作有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一、 充分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长期性、艰巨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和坚持性都很差,有时候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提醒。所以针对处于青少年期的特征,教师就要坚持不懈的抓好这项工作。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游戏,从生活到思想等等都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善恶爱憎。因势利导,利用有利因素,排除不利烦恼,不断强化,反复训练,是学生把种种行为规范内化为指导自己言行的行为准则,从而促进其良好习惯形成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反复的强调,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

  学生自理能力是其独立性发展的第一步,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学生增强其自理能力的过程就是其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及劳动习惯的过程。学生自理能力主要分生活上的自理和学习上的自理。增强学生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先要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先要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入手,组织和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逐步提高劳动强度,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这是自我服务的必要条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注意劳逸结合,其中包括课业学习(课堂学习和家庭作业);课外文娱体育活动;饮食、休息、睡眠等全部时间的合理安排。严格执行合理的作息制度,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许多学生家庭作业中的错误自己不能查找出来,而需要家长的帮助,这种习惯使学生丧失了在学习上的主动性,渐渐地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结果变得没有责任心了,所以应注意学生在学习上的自理能力。要求其自觉主动完成作业,做后检查;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书包,准备第二天的学具;课堂上认真听讲等。久而久之,形成动力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养成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当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养成时,他们的生活、学习也就变得有规律了。

  (二)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

  文明的言行举止是一个人品德的基本表现,要严格要求和反复训练使学生具有基本的文明行为,如讲礼貌,爱整洁,尊敬师长,注意言语美和行为美等。要帮助学生提高对文明行为的认识,养成文明的习惯,并厌恶那些粗野模样怪样的不文明表现,能够自觉的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会有很大的帮助。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这是一个人提高修养的重要内容,要引导他们随时注意锻炼自己的基本品质,形成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老老实实等优良品质,为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学生对遵守纪律的认识

  这是保证学校教学有秩序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基石。无规矩不成方圆,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框架,约束学生行为的良方。要使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切实懂得规矩的必要,认识到一个班、一个学校,如果没有纪律就会一片混乱,如抓好作息制度、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发言先举手、按时完成作业等,养成不折不扣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敢于批评破坏纪律的行为。

  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榜样的作用

  榜样是以他人的模范行为和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了。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而儿童富有模仿性,爱效仿父母、师长、学习有威望的同学,尤其崇拜伟人、英雄及其他名人。在良好环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榜样的内容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教师家长和其他长者给学生所做的示范,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中,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总负责人,与学生接触最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很特殊,是学生极易模仿的对象。所以,班主任要树榜样,立标兵,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即重言教,更重身教,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学生的表率,这本身就是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活的教育。例如,要求学生自觉养成卫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时,班主任看到地上的废纸就要随手捡起来放入垃圾箱,时间一长,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会有效果了。另外,班内存在某一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他们产生于学生,为学生亲近和熟悉,容易引起学生的关心和学习。尤其是少年儿童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班内的优秀学生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也对其他同学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运用榜样开展道德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

  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听到杰出人物的事迹时,总是激动不已,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做事的决心。但事过便烟消云散,收敛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为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成道德行为和习惯。所以,我们提倡的是“学榜样,见行为”。

  (二)善于利用表扬、激励的手段,以鼓励表扬为主、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它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的转化。学生的品德发展,主要在于他们思想感情内部的矛盾运动,在于其中积极一面不断得到发扬并战胜了消极一面,于是,才表现出进步。对于学生的进步和优点要及时的给以肯定和表扬,多加赞许,以鼓励的口吻提醒学生如何做,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好坏,还有意与巩固良好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增强上进心和自信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鼓励的形式很多,如教师和蔼的目光,对学生的微笑,点头示意,甚至拥抱,握手等,都会给学生莫大的鼓励。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由于某个学生表现好,得到一朵小红花,他会激动好半天。可见教师的表扬对学生多么重要。记得在教高二年级时,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发现有学生在做笔记,但他集的内容并没有多大价值,我见到后,立即给予了表扬,并告诉他更科学、更有效地做笔记方法。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班里做课堂笔记的同学越来越多了。还有一次,班里一个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放学后主动把晾在教室外面的盆花搬进教室,看着他累得满头大汗,我赶紧过去和他一起干了起来,并且在第二天表扬了他。从此,他不仅主动承担了护花的任务,而性格也开朗了许多。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抓住机会,及时表扬,为学生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是他们得到成功的体验,但表扬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三)积极利用集体的力量

  学生群体对其行为有很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力量和群体的促进力量两个方面,当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群体的规范符合群体所期待的行为时,群体既是机遇赞许和帮助,以支持他的所作所为,从而使他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群体中互相合作,互相监督的能力。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稳定性也较差,即使暂时养成的好习惯,如不加强监督,反复强调就会功亏一篑,这是,学生群体的支持和促进力量就显得特别强大。例如,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他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批评,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一旦他有了进步,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回答问题,他会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赞许和鼓励,也就是获得了群体对他的支持力,从而提高他的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四)要注意家校配合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以夫妻关系为基础,是包括父母和子女关系的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承担着生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儿童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古代就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说话,把父母与教师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作用相提并论,不允许父母推卸教育子女的责任,除此之外,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儿童进入学校以后,接受学校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但他们的成长仍然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但父母的教育是对他们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学校和家庭相互支持和配合,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密切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发挥学生家庭的教育作用。就拿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来说吧,有些家长往往因为自己工作忙,长辈愿意帮助,便把学生的教育交给了学校和长辈;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学生或怕麻烦而代替学生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剥夺了学生学习和时间的机会,错过了在家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时机;还有些家长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这些问题都不利于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形成。所以,学校教师应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工作,指导和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我们可以尝试来访,书面联系,约请家长来校,开家长会,设立教育讲座等,真正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学生处在协调一致的教育环境中,才有利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巩固。

  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单独发展学生某一方面的品质或能力是不科学的。我们应把好习惯于教育工作的各方面联系起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一个既有良好班风、正确班级舆论的优秀班级也就随之诞生了,如此,亦为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教育论文 行为 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000字(2016-09-20)

2、心理健康论文1000(2017-02-13)

3、农村音乐教育论文(2017-03-27)

4、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2017-05-19)

5、中职语文教学论文(2017-05-27)

6、论文:教育的智慧(2017-06-06)

7、学生思想教育论文(2017-06-08)

8、初二,班主任德育教育论文(2017-06-15)

9、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2017-06-20)

10、教育论文:培养自信 呵护成长(2017-08-11)

11、教育论文:德在心灵深处,爱在细微之中(2017-08-11)

12、家长文明行为承诺书(2017-05-31)

13、幼儿园教师保教行为十不准承诺书(2017-06-06)

14、地震灾害与城市安全相关自救的方法(2016-08-08)

15、怎样教育读初中的小孩(2016-09-20)

16、正确把握四管齐下的内容方法心得体会(2016-11-12)

17、折旧方法论文答辩(2017-05-13)

18、大学生论文课题研究方法有哪些(2017-05-31)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