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美术高考】

曲靖师范学院地处爨文化的故乡、"全国十佳宜居城市"--曲靖市,是一所以人文学科、理学为重点,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的省属普通本科高等师范院校。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供大家参考选择。

  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

  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http://jwc.qjnu.edu.cn/

  (点击下图可直接进行访问)

  曲靖师范学院学科专业“十三五”专项建设规划

  学科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基础,为全面提升我校学科专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把学校建设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曲靖师范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曲靖师范学院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6-2020)》、《曲靖师范学院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学校秉承“学科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内生动力”的原则,着力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明显。

  (一)学科专业建设现状

  “十二五”期间,学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现已建成2个省级二类重点学科(物理化学、文艺学);在建省级重点学科5个,其中省级“十二五”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3个(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教育学),省级“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2个(应用经济学、数学),是云南省同类院校省级重点学科最多的学校。学校同时建设了12个校级二级重点学科,其中4个已验收挂牌;自主建设了3个一级学科;鼓励自主优选了9个学科特色研究方向。初步构建了以省级重点学科为先导、校级重点学科为骨干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重点学科分布合理,体现良好发展潜力;部分学科逐渐形成比较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本科专业从34个增加至50个,涵盖除哲学、医学、农学之外的9大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2个,法学3个,教育学5个,文学7个,历史学1个,理学11个,工学6个,管理学7个,艺术学7个);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重点)建设专业5个,省级立项建设的管理学专业群1个,工学专业群1个,校级立项建设艺术学专业群1个。

  (二)成绩与经验

  一是学科专业体系逐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学校构筑了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格局。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省校级重点学科协调发展,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合理布局的学科状态。本科专业达50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门类,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省级、校级重点学科的带动作用,有序高效地推进学科建设,文艺学、物理化学2个省级二类重点学科分别通过省级“优秀”和“合格”等次验收挂牌;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教育学3个学科成为云南省“十二五”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数学2个学科成为云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学科建设成效明显。

  依托教育学等学科统筹谋划教育硕士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请硕士学位授权的各项工作。遴选推荐联合办学硕士生导师,我校硕士生导师达50人;进一步规范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逐年提高,为专业硕士点申报打好基础。

  三是特色研究方向日益彰显。针对原有的学科格局,坚持存量调整,着力打造一批地方和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彰显。依托中国语言文学等重点学科打造云南城市文化研究、中国铜商文化研究、功能材料在煤资源开发利用及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儿童教育创新研究、后发地区特色产业培育与产业升级研究、曲靖市数学教育模式改革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和谐文化生态、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研究、滇东中小企业品牌建设与推广等9个特色研究方向。

  四是专业集群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学校根据国家和省教育厅转型发展要求,精心组织、全面论证、确定了经济管理类、工学类、艺术学类三个专业集群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基本形成专业集群发展结构,明确了发展方向。学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新增本科专业16个,撤销本科专业1个,停止招生本科专业2个,到2015年底,学校设有本科专业50个,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业办学水平逐步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调整机制基本形成。

  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学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是遵循学科专业建设的规律,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制定学科专业建设的管理制度是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

  二是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条件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

  三是增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综合实力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

  四是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协同创新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存在问题

  虽然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与省内外高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学科专业整体实力有待提升。学校现有学科专业仍然以传统服务领域为主,学科面向偏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还有差距。特别是在解决行业重大技术难题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不足,学科优势尚未很好的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社会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高层次学术成果不多,学术交流活动不广泛、不深入,学科专业的影响力有待提高。优势学科专业发展尚未形成集聚和带动效应;各学科之间还未形成紧密的协作和相互支撑。部分学科和专业师资队伍水平急需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二是部分学科专业发展缓慢,特色不鲜明。部分学科定位不明确,较多学科专业还没有形成明显优势,对区域服务定位模糊;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学科专业建设成效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工科布局虽然较全面,但学科专业间紧密性不强,培养特色不聚焦;教育硕士专业建设整合力度不够,建设成效不高,学校师范教学的传统和优势彰显力度不够。

  三是学科平台建设滞后,教学科研条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学科建设总体投入不足,学科平台建设缺乏支撑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能力。教学科研用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不足;部分学科专业尤其是新办专业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不到位,制约了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四是学科队伍整体实力不强。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数量偏少或空白,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不强,严重制约了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是教学改革存在多方面问题。质量工程建设中部分重点建设专业重形式、轻内涵,建设目标不明确,建设内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部分核心课程建设力度不够,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包装、走过场等情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不相符,培养目标模糊,没有形成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方案;创新创业基础课改革中,教师主动性不足,改革内容推广应用价值不高,缺乏实际操作层面的有效示范;实践教学难以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层次不合理。

  二、面临的形势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从国家层面把学科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为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明确了任务路径。云南省在2016年提出要重视“双一流”大学建设,要把“双一流”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目标,并列入云南跨越发展和“十三五”规划之中,以“双一流”建设带动和牵引云南省高等教育的整体跨越发展,形成云南高等教育在全国的特色发展和结构性竞争力。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新建本科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和路径选择,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政策落地,为我校学科专业优化、整合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十三五”期间,创新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将成为学校发展的主题,从教育理念、政策导向、区域发展、高校竞争和自身发展各方面看,我校学科专业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从区域发展看,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科专业建设。从高校竞争和自身发展看,高校竞争日趋激烈,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各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地方院校之间也面临激烈的竞争。学校必须立足实际,整合和优化资源,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三、“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学科专业建设的龙头地位,紧扣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坚持“建设开路、成果说话”的原则,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以内涵提水平,以特色促发展”的工作方针,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培养创新人才为工作重点,构建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面和服务能力、有利于形成和发扬优势及特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不断提升学科专业实力和水平。

  (二)总体目标

  按照“云南同类院校一流、国内同类院校先进”的目标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建立有机衔接、互为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改革学科专业建设模式,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到2020年,新增省级验收挂牌3~5个一级学科,在条件具备时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得专业硕士学位点2~3个,初步形成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使学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制定专业评估标准,强化专业评估工作,整合学校资源,强化专业集群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与具体指标

  (一)主要任务

  1.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学科特色

  按照“加强应用,重视基础,突出特色”的思路,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培育学科特色,构建以应用学科为重点、以基础学科为支撑、以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现有学科门类的基础上,立足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地方大学的战略目标,完善学科布局,依据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不断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学科特色发展。从学校学科的现状和云南特别是曲靖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建设新的学科特色方向,重点发展省级重点学科,在硕士点的建设过程中形成在省内甚至西部同类院校中较有影响的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教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5个省级重点学科要形成更具实力的特色学科方向。2016~2017年,根据学校传统优势和发展需要遴选建设2~3个校级优势、特色学科。到2018年,省级重点学科要完成《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的建设目标。2020年前,在条件具备时力争1~2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成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2.整合优势资源,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群

  坚持“巩固优势、突出重点、错位发展、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着力打造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以特色自然资源研究开发与利用为特色的理工学科群;以基础教育研究、师资培养和继续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学学科群。建成3—5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特色学科群,为强化大学内涵打牢学科基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按照国家《新增硕士专业学位点基本条件》指标体系开展教育硕士等专业硕士建设工作,使各建设点的学科条件、师资条件、教学条件、实践条件、培养模式等指标达到相关标准和要求。到2020年,确保特色优势学科和硕士点授权建设学科达到省级优秀标准,在具备条件时力争获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

  3.优化专业结构,建设专业集群

  “十三五”期间学校专业建设重在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形成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品牌专业优势明显的专业群,形成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到2020年,调整完成体现我校办学特色水平、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布局,专业总数达到60个。完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坚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构建紧密对接主要服务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围绕地方主导产业着力建设契合地方需要的特色专业群,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整合资源,重点建设专业集群,突出打造教师教育、经济管理学、生物科学与食品工程、应用型理工学科、艺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群,形成5-6个省级品牌专业为主干的专业集群。加大转型专业群的建设力度,重点做好管理学、工学、艺术学、教师教育的转型发展,形成特色明显的转型专业集群,并逐步实现学校所有专业的转型发展,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学科专业支撑。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制定专业建设标准,实施专业评估,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实力

  根据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重点打造特色学术团队。要围绕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积极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结合学科发展着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一批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学术团队。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导向,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大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培养力度,遴选、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措施。到2018年,各重点学科专业均应基本形成方向明确、结构合理、整体性强、水平较高的、稳定的学术队伍。注重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适度增加研究生导师数量,提升导师队伍水平。

  (二)具体发展指标

  1.重点学科建设

  进一步建好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教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5个省级重点学科, 2016年验收合格并挂牌。经过“十三五”后续建设,到2020年力争达到省级优秀水平。2016年完成艺术学理论、专门史、法学理论、生态学、体育教育训练学5个校级重点学科验收工作,经过“十三五”后续建设,推动其向省级重点学科标准发展。同时根据国家和地方需求着力打造特色研究方向,打造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5~8个。

  2.学科群建设

  加大学科群建设的力度,建设3-5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特色学科群。一是依托中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理论、历史学等学科,建设优势特色人文社会学科群。二是助推理工科学科群形成优势。依托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建设理工学科群。三是建设独具特色的教师教育学科群。依托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体育学等一级学科打造教师教育学科群。“十三五”末,各学科群初步形成优势和特色,能够形成在省内甚至全国有影响的成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有1—2个学科群成为省内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特色学科群。

  3.专业集群建设。制定新专业发展规划(附表1),新增和调整本科专业15个左右,使学校本科专业达到60个左右。制定专业评估标准(附表2),定期开展专业评估,每年评估10个左右专业,“十三五”期间完成一轮全校的专业评估工作。打造优势和特色专业,建设国家级、省级特色优势专业10个。加强转型试点专业群建设工作,建成省级转型试点专业群3-4个,建立转型试点专业群产教融合基地3-4个。

  4.专业硕士点建设

  着力开展专业硕士点建设,在做好教育硕士、化学工程硕士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工作基础上,遴选3-4个基础好、发展前景好的学科列入专业硕士点建设;做好相关准备,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力争在2020年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根据我校实际和地方人才需求,重点依托教育学学科,发展教育硕士,可率先在基础厚实的学科专业之上建设语文、数学、学前教育、体育等硕士申报点。同时鼓励其他专业特色发展,为申请专业硕士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科建设年度主要指标任务见附表3。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和领导

  学科专业建设是在学校总体办学指导思想和规划指导下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的整体性、综合性工程,涉及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必须加强组织和领导,成立学校、学院二级领导小组,组织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监控和保障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有效实施。

  (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学科专业评估机制。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建立学科专业建设标准,实施学科专业年度评估,定期开展学科专业评估和预警,不断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每年对在建学科和10个左右专业进行评估。充分发挥校、院两方面积极性,明确职责,分级建设。学校加强宏观调控,整体上把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方案。对不同类型的学科专业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点面结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建立健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和退出机制,巩固、提高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各教学单位应在现有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和本单位条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三)加大投入力度

  为保证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如期实现。对重点学科、重点特色专业,侧重在图书资料、实验室建设、师资培养三个方面加大投入。一是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高度重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建立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提升服务的层次、质量和水平。二是重视资源共享,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建设校级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平台,更好地满足科学发展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三是保障省校级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投入专项建设经费。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按省级要求足额配套建设资金,校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按相关文件规定给予建设资金。

  (四)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优先支持重点学科同国内知名大学及相关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力争实现协同创新。创造条件,开辟多种途径,安排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到国内外重点高校进修学习。优先资助重点学科梯队成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有计划地支持重点学科主办高层次的国际和国内学术研讨会,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不断提高重点学科的学术水平、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34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