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中考历史】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西汉合称两汉。下面是烟花美文网www.39394.com 为大家整理的东汉的兴亡 练习题,供大家参考。

  东汉的兴亡 练习题

  东汉的兴衰(初中历史七年级)

  本班学生50人,学生平常上课积极,能够自主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

  1. 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情况;知道刘秀的“柔道”政策是“光武中兴”的原因所在;知道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的基本概况;知道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 东汉王朝衰败的主要原因。

  2. 从观察图像和阅读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初步掌握归纳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特征的方法;从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共同原因和作用;比较东汉豪强地主田庄与欧洲中世纪庄园的异同;比较王莽“治天下”与刘秀“安天下”的不同效果中,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王莽“托古改制”的分析,认识不合时宜、脱离实际的改革难以获得成功。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通过对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分析,认识大一统帝国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即记载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东汉一朝中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打击下匈奴人西迁进入欧洲洲、造纸术的发明和以“永平求法”为代表的佛教东来,均为深远的影响了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难点分析:光武中兴,东汉的衰败

  课时和教具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述本节前,教师应先联系前面与本节相关的知识: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腐朽,导致王莽改制和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史实,使学生对东汉政权建立初期面临的社会问题有明确认识,从而将东汉建立的背景与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有机联系在一起。然后,分别讲述、分析东汉初的“光武中兴”,东汉中期的黑暗政治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东汉后期至末年的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将东汉初、中、末三个时期发展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贯穿起来,说明整个东汉统治是建立在豪强地主统治这一基础之上的。

  二、“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一目,需分两部分讲授:

  1东汉建立:教师通过提问西汉死亡的原因,说明西汉末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东汉政权就是建立在社会生产严重破坏,阶级矛盾尖锐激烈的背景下。

  2光武中兴:这是本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光武帝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天下的原因和具体措施。二是“中兴”局面的出现。

  教师可将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与西汉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对比,说明这是统治者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两者存在相同点:主要都是通过解决劳动力问题,并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不同点是:光武帝的措施中增加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内容,避免西汉初年中央集权相对较弱的弊端,从而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在经济上,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在解决劳动力的同时部分抑制了豪强地主强迫贫民为奴的问题。奴婢问题是导致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之一,王莽试图解决而未果。光武帝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这种情况和西汉前期从高祖到“文景之治”一样,形成封建社会前期的盛世。

  三、“外戚宦官专权”一目,包括两部分内容:

  1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中后期政治上黑暗的突出表现。教师可结合小字内容,扼要说明其形成的客观原因,但重点应分析这种现象的实质。外戚是豪强地主的代表之一,宦官是皇帝的贴身亲信,都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的黑暗势力。光武帝和明帝时,由于皇权的强大,外戚与宦官的势力还有所约束。章帝以后,这两大势力交替专权,政治愈来愈黑暗。其恶果,一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时都疯狂掠夺财富,欺压百姓,激起了黄巾大起义;二是下层豪强地主借外戚和宦官的矛盾和斗争,发展各自的实力,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最后导致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和各地军阀混战局面的出现。

  2东汉统治集团内部“鲠直派”官吏对宦官专权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这种斗争具有进步性。宦官制造“党锢之祸”,对“党人”严酷镇压,这是封建统治者钳制舆论、加强专制统治的表现。

  四、“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一目是本节的难点。需要首先分析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进而说明其对东汉统治的影响。

  豪强地主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到西汉后期有了较大发展,东汉时期势力迅速膨胀。东汉政权的基础就是豪强地主势力。刘秀本身是南阳大地主,其母舅樊宏在南阳广占田庄,绿林、赤眉起义时“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刘秀的功臣大将多为豪强地主,帮助刘秀夺取了政权。以后,“累世公卿”集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就构成了豪强地主政治上把持大权的特点。东汉初光武帝加强皇权,对豪强地主尚有一定约束力。汉元帝后,朝廷逐渐对豪强失去控制能力。东汉后期皇权削弱,其原因就是豪强地主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地方政权的结果。经济上,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能自给自足,且拥有大批“徒附”农民和奴婢,建立私人武装,设置坞堡壁垒,在地方形成强大势力。这是黄巾起义后出现群雄割据局面的缘由。

  因此,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主要社会现象:外戚与宦官专权,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混战,其源盖出于豪强地主势力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讲清这一点,东汉统治的特点就迎刃而解。

  五、“东汉的名存实亡”一目,应讲清以下内容:

  1东汉后期统治的腐朽:在前两目分析了东汉中后期政治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加强的基础上,应强调豪强地主霸占大片土地,拥有大规模田庄,造成土地高度集中,加之皇帝、权贵、宦官直接疯狂剥削压迫,搜刮无度,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是导致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

  2黄巾起义的特点:这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这一特点的表现:①利用宗教形式。张角创立“太平道”,通过传教和行医进行号召,组织群众反抗。②口号鲜明。明确了斗争目标和起义时间,统一了行动计划。③组织严密。这一特点是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的首创。

  3起义的历史作用:直接打击了东汉的统治秩序,瓦解了东汉政权。

  4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地主势力因镇压农民起义而群雄并起,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分裂取代了统一,地方的军阀割据取代了中央集权的皇朝。

  5在分析东汉末年分裂混战的内容时,可指出其中存在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的趋势。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恢复农业生产,使其势力不断壮大。官渡之战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对结束群雄割据而过渡到三国鼎立起了推动作用。在结束本课时,可点拨一下统一与分裂的辩证关系,为下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这一主题的展开留下伏笔

  课堂练习

  l.汉光武帝与“文景之治”时期采取的相同的统治措施是

  A.减轻田租,三十税一  B.复员军队

  C.厚待武将,重用文臣  D.释奴为民

  2.所谓“光武中兴”,其准确含义是指汉光武帝

  A.颁布禁止虐杀奴婢的诏令  B.恢复了汉朝政权和社会的安定发展

  C.提倡节俭,取消苛捐杂税  D.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

  3.下列内容,属于东汉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①不给武将实权②扩大尚书台权力③加强监察制度④铲除异姓王势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两汉之初调整统治政策,对封建经济发展最有利的一项是

  A.整顿吏治  B.取消苛捐杂税

  C.活跃市场  D.增加自耕农数

  5.黄巾起义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号召,组织全国几十万人同时起义。其中,“岁在甲子”是指公元

  A.前209年  B.25年  C.184年  D.200年

  论述东汉的建立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资源自学书《简明中国通史》

  东汉建立的时间:公元25年 建立者:刘秀

  资料来源于《简明中国通史 》东汉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我国以后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汉的兴衰资料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严重后果。黄巾起义的准备和组织。

  二、能力培养目标

  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历史上会有‘光武中兴’的说法?”“黄巾起义的特点是什么?”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分析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黄巾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

  教学要点

  一、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2.光武中兴

  二、外戚和宦官专权

  三、黄巾起义

  1.张角借“太平道”宣传和组织群众

  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3.184年起义爆发

  4.黄巾军的失败和历史作用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本课难点: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二、提问有关文景之治及汉武帝大一统的问题以后,教师指出,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达到了西汉的鼎盛时期。但是,从汉武帝以后,西汉便开始由盛而衰。后来,西汉是怎样结束的?东汉又是怎样建立的?以此导入新课。

  三、“光武中兴”一目分三个部分讲。第一,东汉的建立;第二,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1.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2.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第三,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出现“中兴”局面。

  “光武中兴”一词,比较费解。教师应作解释: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刘秀一生中几个阶段:①参加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起积极作用;②以地主阶级代理人身分重建汉政权;③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中兴局面。教师在讲课中要忠实于史实,对刘秀作出以肯定为主要方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课本中的插图及小字,有助于学生对刘秀和东汉前期社会的理解,应指导阅读,但均不作要求。

  西汉、王莽政权、东汉分别建立在公元前后,教师可用右面的纪年表将两汉政权时间标志出来,以帮助学生对公元前后的识别。

  四、“外戚和宦官专权”一目,首先要讲清楚外戚和宦官各是什么人,然后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能专权,最后在外戚和宦官中各举典型人物为例展示具体形象。课文小字关于梁冀的文字叙述比较详尽,可指导学生阅读,也可由教师叙述,但不作要求。宦官侯览的为非作歹,骄横专断也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了宦官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教师要指导学习。

  讲外戚与宦官专权时的穷奢极侈,目的在说明当时政治黑暗,因此对穷奢极侈,广建宅第等具体描绘不宜过繁过碎,以免冲淡学生对黑暗统治的认识。

  五、“黄巾起义”一目,着重讲清楚原因和特点,一、原因: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东汉末年的连年灾荒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讲这一内容可让学生阅读插图和竖写小字,以加深人民生活困苦、受压迫以及反抗精神的认识,但不作要求。二、特点: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起义:1.张角利用“太平道”,通过传教和治病进行宣传和组织;经过十几年,参加人数达几十万;2.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竖写在旁边,要求记忆)预言;斗争的目标明确,时间具体;3.利用宗教形式掩护起义的准备工作。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材料说明准备工作的严密和周详。

  为加深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比秦汉时期三次农民起义在组织和发动群众上的不同之处:秦末农民战争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奋臂一呼,揭竿而起的,绿林赤眉起义是饥民暴动,都是仓促起义,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周密的组织,而黄巾起义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此处插图不作要求。

  资料和注释

  刘秀即位称帝

  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到了洛阳以后,派刘秀持节渡河,镇慰河北州郡。从此刘秀得到了独立发展的机会。

  刘秀到河北以后,废除王莽苛政,恢复汉朝制度。24年,刘秀在当地大地主的支持和援助下,铲除了称帝邯郸的割据势力王郎。又打败了河北最强大的一支起义军铜马军。几十万铜马军大部分被刘秀改编,分配到诸将部下。接着,又镇压了其他几支起义军十多万人。25年六月,刘秀在(今河北柏乡县境)即皇帝位,重建汉政权,建元建武,刘秀就是光武帝。十月,刘秀入洛阳,定都于此。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

  公元26年,即刘秀称帝的第二年,统一战争正在进行的时候,光武帝便下诏书,令释放奴婢。自26年到38年,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禁止残害奴婢,规定:民有被卖为奴婢而愿意归随父母的,听其自便,奴婢主人如果拘留不放,就依法治罪;对于没有释放的官私奴婢也在法律上给以一定的人身保障,规定杀奴婢的不得减罪,炙伤奴婢的要依法治罪;又废除了奴婢射伤人处死刑的法律。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广大流民返回农村,对促进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光武帝整顿吏治

  光武帝在位期间,重视整顿吏治。他裁汰了昏庸无能的官员,惩办了贪赃枉法的官吏,奖励重用清廉正直、秉公执法的大臣。如,公元30年,光武帝一次便裁并了四百多个县(当时全国大约一千个县),县级及以下官吏,精减了90%。又如公元39年,光武帝下诏各州郡,检核田亩与人口,州郡官吏畏惧豪强地主,不敢“度田”,反而借此蹂躏百姓。光武帝为此处死了十几个郡的郡守。又如强项令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受到了光武帝的嘉奖。

  光武帝末年,经济状况有了明显好转,户口也增加了

  王莽末年,田野荒芜,人口锐减,“天下旱蝗,黄金一斤,易粟一斛”。东汉初年,田里长满了荆棘,山上桑林里结满了野蚕茧,遍地饥荒,经济濒临崩溃。刘秀实行了一系列新政,除课文里说到的几个方面,还实行精兵简政,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让大批士兵复员回乡生产,整顿混乱的币制,恢复五铢钱……社会秩序逐渐安定下来,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经济有了明显好转,户口也增加了。光武帝初建东汉时,全国户籍遗存的人口只有十分之二,大约一千多万人,到光武帝末年(公元57年),载于户籍的人口已达到二千一百多万。

  和帝时的人口数

  东汉和帝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数为五千三百多万,已经回升到了西汉最盛时的水平。西汉末年,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数为5 959万。我国自汉至明,历代有据可查的人口统计数字,一直徘徊在五六千万之数(宋、辽、金时的合计人口略多些)。这个数字与唐朝盛世的数字也不相上下。

  外戚专权

  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东汉自公元88年汉章帝死后,都是年幼的小皇帝即位。小皇帝不能理政,便由太后临朝听政。皇太后依靠自己的父兄——外戚——帮助处理朝政,形成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年幼即位的皇帝是:和帝(10岁)、殇帝(1岁)、安帝(13岁)、顺帝(11岁)、冲帝(2岁)、质帝(8岁)、桓帝(15岁)、灵帝(12岁)、弘农王(14岁)、献帝(9岁)。临朝听政的皇太后是:章帝窦太后、和熹邓太后、安思阎太后、顺烈梁太后、桓思窦太后、灵思何太后。

  宦官专权

  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割过的男子。东汉自和帝开始,都是年幼的小皇帝即位,造成太后和外戚专权。小皇帝长大以后,不甘心当傀儡,由于当时满朝文武都是外戚的亲信,小皇帝只能依靠身边的宦官,杀死外戚,夺回政权。宦官有了功,就封侯赐爵,从此权归宦官,又形成宦官专权。东汉中期以后专权的宦官主要有:和帝时的郑众(除掉了外戚窦宪)、顺帝时的孙程(除掉了外戚阎显)、桓帝时的“五侯”单超、徐璜、具瑗、左、唐衡(除掉了外戚梁冀)、灵帝时的“十常侍”(以张让、赵忠为首领的十二个宦官)等。

  外戚和宦官都是封建地主阶级中最腐朽的力量

  外戚和宦官是最接近皇帝的两种社会地位很不相同的人。但是他们在疯狂地掠夺人民和压迫人民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封建统治阶级中最腐朽的政治代表,外戚和宦官专权都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如,章帝死后,10岁的和帝继位,由窦太后(章帝的皇后)临朝,太后兄窦宪受命为侍中,内管机密,外宣诏命,掌握大权。窦宪诸弟也都居显要之职,窦宪的奴客缇骑,杀人越货,横行京师。窦宪本人,以“贱价强夺沁园公主的田地,公主畏惧,不敢与之争”,甚至企图谋杀和帝。公元92年,和帝依靠宦官郑众掌握的一部分禁军,消灭了窦氏势力。

  顺帝死后,外戚梁冀专权时,最为骄横跋扈。事见课文小字。

  宦官专权,其残酷黑暗的程度比外戚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梁冀死后,宦官单超等五人因除大将军梁冀有功而同时封侯,称“五侯”。他们“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所以能“举动回六海,呼吸变霜露”。他们的兄弟姻亲临州宰郡,杀人越货,“与盗贼无异”。他们竞起第宅,楼观壮丽,狗马披绣,姬妾成群。

  灵帝时的宦官集团,人称“十常侍”,其首领是张让和赵忠。他们玩小皇帝于股掌之上,以至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人民不堪剥削、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团的黑暗腐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形势。郎中张钧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黄巾起义是外戚宦官专权逼出来的,他说:“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宾客典据州郡,辜确财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是东汉后期政治上的一个特点,也是东汉末年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最后爆发为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

  东汉后期灾荒连年,广大农民无衣无食

  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二月,荆、扬二州,人多饿死。”永兴元年(153年),“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指河北)尤甚。”二年(154年),“蝗灾为害,水变仍(不断)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隔夜粮)。”延熹九年(166年),“比岁不登,人多饥穷,又有水旱疾疫之困,‘盗贼’(农民起义)征发,南州(指长沙、桂阳、零陵等郡,即湖南、广西等地)尤甚。”“三月,司隶豫州(指河南),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以上见《后汉书》卷7《桓帝纪》)。

  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年),“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熹平四年(175年)“夏四月,郡国七大水。”光和六年(183年),“夏大旱”(以上见《后汉书》卷8《灵帝纪》)。

  《东汉陶俑》

  四川新津出土。背篓的形象反映了东汉豪强地主压迫下的农民受剥削之沉重和生活的痛苦。

  《东汉狱吏和囚徒》

  此图采自翦伯赞《秦汉史》,反映东汉时期专制政权对人民的残酷迫害,劳动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

  黄巾起义

  “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自己承认犯过的错误),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指宣传鼓动),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衮、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相当于)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大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师寺门(官署的大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中平元年,大方马元义等,先收荆、扬数万人,期(约定)会发于邺(今河南安阳)。元义数往来京师,以中常侍(宦官)封、徐奉等为内应,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未及作乱(起义),而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车裂元义于洛阳。……案验宫、省直卫(审问查究皇宫和政府当值及警卫的人)及百姓有事角道者(信奉张角太平道的人),诛杀千余人。推考(查究)冀州,逐捕角等。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皆著黄巾为标帜,时人谓之‘黄巾’,亦名为‘蛾贼’。……角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所在燔(焚)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以上见《后汉书》卷101《皇甫嵩传》)。

  黄巾军在战斗中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东汉政权,但也暴露出许多弱点,如:起义军各自为战,不能协调配合,人数虽众却缺乏作战经验,以致东汉政府能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黄巾军的主力经过九个月的英勇战斗失败了。但是各地起义军继续斗争,有的长达三十多年。

  太平道

  我国道教的一个支派,奉黄帝、老子为教祖。东汉熹平年间巨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与弟弟张梁、张宝同在河北一带传道,手执九节杖画符诵咒,并以符水咒语替人治病,教病人跪拜思过,得病日浅而治愈者,就说此人信道,不愈者,就说不信道。十余年间,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信徒达数十万人。

  附一:课本思考题答案提示

  东汉和帝以后,皇帝即位时年龄都很小,朝政常常由外戚集团或宦官集团把持。小皇帝长大以后,或依靠宦官摆脱外戚专权,或依靠外戚摆脱宦官专权。所以出现了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的局面。

  附二:练习题提示

  一、选择题:B

  二、问答题

  1.相同点:它们都是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2.不同点:①大泽乡起义带偶发性,而黄巾起义是经过长期酝酿,有组织有准备有统一领导的行动。②大泽乡起义临时采用带迷信色彩的活动作了简单的革命舆论准备,而黄巾起义创立了“太平道教”,运用宗教作掩护,进行了十几年的宣传、组织准备,宣传和组织群众的手段和形式更为高级。③大泽乡起义只是提出了反对秦王朝的“无道”和“残暴”,而黄巾起义已经模糊地提到平等的要求。④大泽乡起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口号,而黄巾起义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附三:本课参考书目

  翦伯赞《秦汉史》第二编第九章,第十章。

  罗世烈《秦汉史话》第9、10、12、13节。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第六章,第七章第一节。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册第三节一、二、四。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167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