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高考答案】

叶塞宁的诗 叶赛宁的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叶塞宁的诗 叶赛宁的诗,供大家参考!

  Вот уж вечер. Роса 夜色已深。露珠

  Блестит на крапиве.  在荨麻上晶莹闪亮。

  Я стою у дороги, 我静立大路边,

  Прислонившись к иве. 斜倚在柳树旁。

  От луны свет большой 月光分外明亮,

  Прямо на нашу крышу. 倾洒在我家屋顶上。

  Где-то песнь соловья  我听见远处那夜莺

  Вдалеке я слышу. 在婉转歌唱。

  Хорошо и тепло, 多么惬意,多么温暖,

  Как зимой у печки. 冬夜围在火炉旁。叶塞宁的诗 叶赛宁的诗

  И березы стоят, 白桦树啊,亭亭玉立,

  Как большие свечки. 好似闪烁的烛光。

  И вдали за рекой, 遥看小河对岸,

  Видно, за опушкой, 林边略显苍凉,

  Сонный сторож стучит 一个守夜人睡眼惺忪,

  Мертвой колотушкой. 有气无力敲着他的更梆。

  -Сергей Есенин-.

  1910

  另译

  夜深了

  露珠在荨麻上静静地闪光

  小路边

  我轻轻地倚靠在柳树旁

  亮月光

  照耀在我的屋顶上

  在远处叶塞宁的诗 叶赛宁的诗

  夜莺在柔声地歌唱

  多温暖

  冬夜里开心地围在火炉旁

  白桦树

  根根挺立好似美丽的烛光

  小河边

  暗暗的树林在隐隐藏藏

  守夜人

  睡眼惺忪地在敲着他的木梆

  抄引刘湛秋/茹香雪两位翻译家所出版叶塞宁诗选的译后记,其中不仅介绍了叶塞宁,而且讨论了诗歌翻译的原则和尺度,很有见地,供大家参考。

  对于苏联俄罗斯诗人叶赛宁,我国青年读者是不太熟悉的。虽然他在十月革命前后和马雅可夫斯基、勃洛克齐名于诗坛,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过去对叶赛宁的译介却很少。解放以前,有的诗歌刊物零星译介了他的诗,有的还是从英、日文转译的。解放以后,《世界文学》上刊登过他的几首诗。至于对叶赛宁的创作研究则几乎阙如,在翻译过来的一些苏联文学史中对叶赛宁的介绍也只寥寥几笔。近年来,人们对叶赛宁又感到兴趣,陆续出现一些译介。因为他的诗确实具有一种艺术魅力,并未随时间的过去而消失。

  谢尔盖‧阿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生活在野花杂树和歌谣祷词的氛围之中。他家附近的米歇拉森林、美丽的奥卡河给了他幼小的心灵以诗的熏陶。他很小就尝试写诗。十九岁时,他带了一本诗稿到彼得堡(即今列宁格勒),即为当时已著名的诗人勃洛克所注意,称叶赛宁为“天才的农民诗人”。二十世纪初叶,俄国诗歌几乎处在沙龙式的空虚的颓废主义情调之中。叶赛宁以他的散发着稠李树气息的优美诗篇,以那种纯朴的浓郁的农村生活情趣和色彩绚丽、想象力奇特的语言引起了诗坛的惊奇。一九一五年的彼得堡许多有名刊物争相登载他的诗。同年秋天,他的第一本诗集《亡灵节》出版,受到评论界热烈欢迎。接着他又出版了《天青色》、《基督变容节》、《乡村祈祷书》、《玛利亚的泉水》等抒情诗集。

  一九一六年,叶赛宁被征服役,由于女皇的副官洛曼的引荐,叶赛宁曾给女皇朗诵他的诗。女皇听了后,说他的诗很美,只是太忧郁了。叶赛宁驳斥说,整个俄国农村都是凋败的,破落的。后来,叶赛宁因为不愿为沙皇写颂歌,被送到前线一个军纪极严的兵营中服役。十月革命后,叶赛宁站在苏维埃一边,写了不少赞颂革命的诗篇。他在长诗《安娜‧斯涅金娜》写道:“虽然在那初创的年代,我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在北方天空下,我为苏维埃扛过枪。”他还写了抒情诗《大地的船长》歌唱列宁。他组织过诗歌意象派的团体,受到当时苏联的批评。一九二一年,叶赛宁结识了来苏联任教的美国舞蹈家邓肯,旋结婚,并一起旅行欧美;回国后他和邓肯又分开了。叶赛宁的一生是矛盾重重的,新旧思想在他身上经常发生冲突。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夜,叶赛宁终于在列宁格勒一家旅馆自杀,结束了三十岁的生命。

  叶赛宁在十年多创作生涯中,留下将近十本诗集,还有一些长诗、散文和诗剧。他的诗是优美的,充满了浓厚的抒情风味。他深爱俄国的农村和大自然,深爱俄罗斯勤劳的农民和纯朴的习俗,诗歌的主题大都是讴歌或哀叹俄国农村和美丽的大自然。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在主题选择、艺术构思以至语言技巧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叶赛宁那样善于抒情,那样倾心于自然,那样强烈地爱恋,使他的诗像清泉一样源源不断地流泻,以致高尔基这样加以赞叹:叶赛宁与其说是个人,不如说是“大自然专门为了写诗、为了表达那绵绵不绝的‘田野的哀愁’,为了表达对世间所有动物的爱而创造的一个器官”。当然,由于叶赛宁当时所处的环境,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局限,有些诗也带有感伤的情绪以及一些宗教色彩。相信我国读者会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里,译者不想过多评介叶赛宁和他的诗,因为已在另一篇文章《从大自然流出的爱的旋律──叶赛宁和他的诗漫笔》(载《外国文学研究》一九八零年第四期)中详细进行了探讨,国内也有别的文章予以评介,读者也会从诗的本身得出自己的结论。下面只想就翻译本身再交待几句。

  译者首先确定的原则,就是这本诗选只选抒情诗,对叙事诗只好割爱;一来保持体例完整,二来考虑到叶赛宁的才华主要表现在抒情诗方面,他的叙事诗无突出代表。可是究竟选哪些抒情诗,也颇多踌躇。叶赛宁究竟写了多少抒情诗,难以确切统计,因为他还有许多诗写在墙上,没有收集出版,就是结集过的,由于三十年代后苏联基本禁止出版与翻印叶赛宁的诗,人们已不大可能得到叶赛宁的全部诗集。现在国内所能找到的只是五、六十年代的选本,应当说很不完备。译者所依据的俄文本是一九五八年莫斯科工人出版社所出的《叶赛宁诗选》,共收诗三百五十余首,是译者所见的收得最多的本子。但也很不全,比如译者从海外刊物中所知的《给邓肯》一诗,想作为一个方面译出来,却因找不到原文只好付诸阙如。不过,译者希望这本诗选基本上能反映出叶赛宁抒情诗的精华。选择标准主要从艺术性考虑,对叶赛宁革命后写的不少政治抒情诗,虽颇受苏联文艺批评界的推崇,因篇幅较长,艺术上较粗糙,只选了像《大地的船长》这样个别几首。也有一些艺术性较强、但宗教气息较浓或过于消极以及其它可能产生不好影响的诗,最后还是决定舍弃了。

  对于诗的翻译,译者以为,既然是翻译,译诗也要和译别的体裁作品一样,首先要忠实原作,在忠实的基础上考虑诗歌艺术本身的特点。同时,译者也不同意那种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生搬硬译,或不切实际地要求译文音步韵律和原文的一致,结果弄巧成拙。但这并不抹杀翻译者有广阔的创造性的天地:那就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下大力气保持译诗在情调、韵味、风格等方面尽可能和原作相似。比如原诗是明快的,不要译成晦涩的;同样,原诗是晦涩的,也不必译成明快的;原诗是长歌,不要译成短调;原诗的节奏短促,不要译成滞长;原诗凝重,不要译成舒展;原诗是民谣风,不要译成长短不齐的自由体;原诗的语言清新,不要译得沉闷;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情绪尽可能造成和读原诗差不多的境界。最好不要拘泥于每行字数、每节的音步,抑扬格或扬抑格,诗行结尾的韵脚排列的AABAB之类。那样,恐怕会造成某种机械的一致性,而脱离“神似”。这就是译者在译这本诗选所遵循的原则。当然,这种意见不是排他性的。翻译也完全需要百花齐放,形成不同的翻译风格。因此,译者热望有别种叶赛宁诗选的译本出版。

  由于译者的美学鉴赏水平、诗的修养、外文水平有限,无论在选材还是翻译方面都可能有不当之处,尚请专家与读者指正。

  在翻译《叶赛宁抒情诗选》的过程中,译者得到诗歌界和翻译界老前辈以及诗友们的关切、鼓励甚至某种督促,难以忘怀,愿在此表示深沉的谢意。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159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