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高考语文】

在民族文化面临种种冲击,并有可能走向衰败的今天,作为继承优秀文化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守土有责。下面是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守望传统文化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作文守望传统文化篇一

  传统文化守望者

  白色的T恤,黑色的长裤,范炳南穿着随意。2014年7月12日,东仓鼓乐庙会在西安市和平路东仓门举行,一向率性的范炳南清早起来特意将胡子刮干净。多年前参加东仓鼓乐庙会,范炳南内心忐忑,只是时光流转,如今再次站在东仓鼓乐庙会现场,范炳南更多的是欣喜。

  范炳南是画家,古玩鉴赏家,十几年来不辞辛苦,为东仓鼓乐鼓与呼。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2007年,东仓鼓乐正式入驻大唐芙蓉园,进行传承、保护和演出。2009年,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早在抢救东仓鼓乐之前,范炳南已经是较有名气的画家,那时的他为打破传统绘画困境,完成师傅何海霞交代的艺术使命,不顾妻子反对,奔赴美国寻求艺术突破。最终颇具个人特色的大写意山水与解构主义绘画“横空出世”,因其艺术成就,美术批评家程征、张渝在2011年将范炳南列为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崔子范之后真正的大写意画传承人。只是范炳南发现,自己作品有了西方当代的理念,然而根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

  数十年在书画上的着力,使得范炳南对传统文化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并深谙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具有浓厚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的他开始在保护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横刀跃马,慨然前行。

  良知与责任

  事实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范炳南所做之事不止这一件。师从考古大师李长青,范炳南对古玩文物有着非凡的鉴赏能力。在美20年,使范炳南得以接触到流落到海外的众多文物珍宝。拥有拳拳赤子之心的范炳南在海外使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将文物赎回,最终捐赠给国内。范炳南深知这些文物代表的文化意义,作为一名中华儿女,为让更多的子孙后代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范炳南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明代的竹雕,文征明用过的砚、明宣德祭兰石盘、佛舍利“银棺”、于右任20.6米“手书长卷”、贝叶经等珍贵文物皆由范炳南带回国内捐赠。当电视台采访他时,他淡然地说:“我是一个平常的人,以一颗平常心做一件平常的事!”

  其实很早之前,范炳南就有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18岁那年,“文革“开始后,范炳南阴差阳错成为西安市“文攻武卫”副总指挥,陕西国防系统“文指”总指挥,“三结合”八十八号信箱第一副主任,那时的他凭借手中的权力,保护了不少老干部、老画家和文物。数十年后,他在完成书画艺术上的突破之后,才真正彻底地走上保护传统文化之路。

  守护传统文化

  如今,作为一名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倡导者,在继续推广东仓鼓乐,抢救文物之外,范炳南以自身魅力带领更多人同行。美术批评家南阳子长期关注他的艺术,较早系统、完整地记录了范炳南自美国回归后的艺术历程。2007年,南阳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题为《现代解构主义绘画的探索者范炳南》一文,最早提出范炳南的艺术是隶属“现代解构主义绘画”。这一理论,在2011年范炳南《出关问道》个展的研讨会上得到了来自全国三十多位评论家的认可。

  西安知医堂董事长虞正旺是个收藏家。经朋友介绍,与范炳南相识。虞正旺说:喜欢老陕,他的身上有许多一般人不具备的可爱。他的作品也一样令人耳目一新。

  上世纪80年代,尼克松写作《1999,不战而胜》一书,在书中最后一部分,尼克松写到,“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作为一名比新中国年长3岁,在美国和中国都居住过的老人,范炳南目睹中国自传统文化丢失之后社会的惊天巨变:基本礼仪、道德观念的丧失,使中国人的是非观念错位。一些代表传统文化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失传更是让他深感痛心。

  曾经有人问范炳南,人生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范炳南回答:“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他接下来的人生中恒定的主题和目标。

  回望范炳南的人生,1989年成为其人生转折点,书画、古玩、鼓乐、传统文化书写着他人生底色。当有人问他人生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他回答:“像西安人�A燃面一样,它里面酸甜苦辣香都在这一碗,但是�A起来很痛快很香。”人生虽然有酸甜苦辣,但是过得很痛快,范炳南拥有这样一个痛快人生。想画画,范炳南追求极致。保护传统文化,他全力以赴。这就是范炳南,一个率性、认真,满是家国情怀的三秦男儿。

  作文守望传统文化篇二

  做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在民族文化面临种种冲击,并有可能走向衰败的今天,作为继承优秀文化的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守土有责。在日常教学中,我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民族文化心理的塑造。

  1 把传统文化融入“导语设计”中

  导入新课是一门艺术,它既是挖掘学生求知思维的动力,也是打开学生求知欲望的金钥匙。授新课前,我往往联系旧知识,或回顾导入,或情境导入,或拓展导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授《离骚》时,我引用学生读过的《沁园春?雪》中的几句:“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让学生回忆“风骚”的含义,再从“风”引出《诗经》和《国风》,从“骚”引出《离骚》和屈原。又如组织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时,我这样设计导语:泰山是一座雄伟的山,又是一座文化的山。它不仅留下了历代帝王的足迹,也留下了众多文人的诗篇。《孟子》中就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则在《望岳》中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想象自己登泰山之巅俯视一切的情景……

  导语虽短,文化蕴味却很浓。几年来,学生普遍认为:每当学习课文之前,就是一次“文化充电”。

  2 分析文本时努力挖掘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材中,直接宣传传统文化的作品并不多,传统文化的因素渗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间,需要我们去挖掘。譬如,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我们可以挖掘出以下传统文化因素:第一,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亲近。不论是儒家崇尚“天人合一”,还是道家推崇“自然无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促使人们去亲近自然、探究自然、开发自然。第二,折射古人的思想追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建功立业的思想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像陶渊明、李白这样的隐逸之士,他们的隐逸行为也是建功立业思想的曲折反映,他们是仕途受挫而走向隐逸的,他们骨子里还是建功立业的思想。为此,应告诫学生山水可以怡情,但不能因此而忘志。教学中,我们要把文学作品当作“个体”,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大背景联系起来,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我们可以采用对比或类比的方法从外国文学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如授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可以对中西方的爱情观作对比分析:西方爱情来得热烈,较少顾忌,男子怜香惜玉,有绅士风度。西方爱情“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不着眼于长久的关系。中国的爱情提倡的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长相厮守,白头偕老”。中国传统的“门当户对”的观念,并不属于爱情,只属于婚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婚姻关系与传统文化中提倡的爱情观之间是有差距的。在当今西化思潮看来,中国的爱情观太束缚人了,但中国的爱情观自有它的魅力。

  3 解释文言词语时传播传统文化

  毋庸置疑,近几十年来,由于我们对孩子的文言教育不够重视,致使整个民族的语文水平、人文修养以及社会文化风气每况愈下。对此,我常常痛感“守土有责”,并试图抓住一切有可能传播民族文化的机会,点亮青少年学生民族文化的心灯。

  长期以来,我习惯性地把文言散文课分解为“文学鉴赏课”和“古汉语知识积累课”。在古汉语课堂,其中的重头戏就是归纳文言词汇,比如实词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四大类归纳、积累。在课堂上,我这样解释“社稷”一词:

  “社稷”是一个特指名词。“社”字从“示”从“土”,“示”是祭台,所以“社”在古代指土地神。稷指五谷之神。“社稷”连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土神和谷神。土地和粮食是国民生存的基础,古代的君主为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招土地神和五谷神。于是“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人就用“社稷”指代国家。

  类似的还有“海外赤子”“巾帼英雄”“千里送鹅毛”等词语的来历,都含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在解词过程中,兼以举例,起以点带面的作用,也丰富了民族文化的积累。

  4 扎实开辟第二、第三课堂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授完一个单元语文课,我都安排一个专题,介绍传统文化。如本学期先后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了以下内容:汉语发展简史、新词的产生和发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谦称敬称贱称、挽联、客家文化(三)。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精心设计题例,与高考“语言文字运用”题型相吻合。

  为巩固和展示学习成果,我校的古诗文背诵默写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每学期都如火如荼开展。语文组教师积极发动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并取得成效。根据教学需要,我布置学生每学期整理10位名人伟人事迹,并要求工整书写在读书卡片上,每学期评比一次。我曾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查找商店门牌、广告中的错别字,写出调查报告,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10年前,中国教育学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等六单位联合发起“爱我母语 爱我中华”读书教育活动。每年9月,我都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师生都连年获奖。我以大赛为契机,为学生印发相关材料,努力纠正社会语言运用上的不规范和混乱现象,培养中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操。

  5 倡议学生捧起“经典”“名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值得中学生研读的有《论语》《孟子》《庄子》等著作,而《论语》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第一手、最可靠的资料。对时代的责任感、对民族的忧虑、挺身而出担当责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崇高品质,是孔子思想和《论语》精神的实质。高中生深入了解孔子的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思想,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必将影响其今后的思想、言行和社会活动,甚至渗透在政治体制、社会习俗和心理习惯中。教他们诵读、为他们讲解文化经典,让他们培养读书兴趣,提高人文素养,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既让一代新人受益匪浅,又能促进新时期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我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名著目录,设计了含有20部中外名著的“导读与欣赏”,打印成材料分发到各班级,让学生走近名著、阅读名著。从家长会上得到反馈,不少家长都非常赞成我们的做法,还建议学校考试时多体现名著内容。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把文化经典、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青年学生民族心理的塑造。

  6 找回“缺失”的教育

  德为人之本。司马光说:“才是德之资,德是才之帅。”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人的一生起着统率作用,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方向,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

  当代中学生,勤劳教育、耐心教育、自信教育、习惯教育、名人教育、亲情教育、情感教育、贫穷教育、失败教育都比较欠缺。一些中学生无法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些地区的人吃不饱、穿不暖;一些中学生不清楚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一些中学生看上去整天都“懒洋洋、不振作、无所谓”……基于此,我常利用媒体信息,引用身边事例,在课内外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举例来说,我通过孟佩杰8岁开始照顾瘫痪养母,以单薄的肩膀挑起整个家庭重担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如何面对贫困和苦难;通过“最美洗脚妹”刘丽14岁外出打工,把大部分积蓄捐给贫困学生,帮助上百个孩子圆读书梦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认识什么是爱心和如何报答社会;通过受黄毒网络毒害的青少年辍学堕落、荒废前程,甚至杀父弑母的惨痛教训,教育学生珍惜前程,珍爱生命……为了青少年在校园茁壮成长,我还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勤劳俭朴习惯和吃苦耐劳精神,培养他们的孝心和感恩之心,培养他们抗挫折的能力和顽强坚毅的心理品质。

  我在教育这片广阔而神奇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以纯洁祖国语言、传承华夏文明、颂扬民族精神为己任,愿意做一名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望者。

  作文守望传统文化篇三

  中国城市化进程就如一列高速前进的火车,身为乘客的我们在车上还未能仔细观看沿途的风景我们便一啸而过。我们的文化亦是如此,那些传统优秀文化还未来得及被我们带上车,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去吸收新文化。

  “爱莲堂”,“饮冰室”……一个个作为文化载体的名人故居屡遭被拆的厄运,一个个文化的烙印成为教科书上的记忆却消失在现实中。随着它们的消逝,我们的文化记忆也将被时间淘尽。如果我们不在肩负传承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我们将成为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

  端午节,我们用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在我们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节日,竟被韩国人申请为他们的专属节日,这个消息一出,许多国人都为之气愤,忍不住破口大骂。我在听到这则消息时愤慨之余也不禁感到悲哀。缘何这个在中国历史存在了这么久的节日,我们却不懂得珍惜,不去重视,现在被别人捷足先登却又在痛心疾首?

  或许这次的“端午节”事件只是一条导火索,它点燃了国人漠化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危机,它一下子将某些崇洋媚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等等潜在的危险都炸了出来,迫使人们去面对它,去深思,去解决它。

  然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冷落问题,我们也不是没有采取过措施。教育部就曾经拟定将15首京剧列入中小学生音乐课的教程。这消息一出,的确有许多人拍手赞赏。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能够传承下去的确是一件好事。但是任何艺术都不是短期可以速成的技巧,它需要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下滋生,成长,盛开乃至遍地开花。

  京剧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这是它的魅力所在。然而这一优点却是其在此次的传承过程中遭遇尴尬。粤剧在广东都面临着观众流失,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字正腔圆的京剧在广东的境地可想而知。

  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循序渐进,在孩子们都还没有了解一首曲目的背景,含义,就要求学唱,这样的传承根本毫无作用。文化的传承不是一次性地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教学生。

  京剧是国粹,但传统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一种传统文化都镌刻着中华文化的烙印。弘扬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传统文化不要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要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

守望传统文化 守望传统文化作文由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www.zzxu.cn/zishu/800zi/977443.html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145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