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大学院校库】

傅佩荣,当代著名《论语》研究专家,1950年出生于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下面是五度学习网www.wudu001.com分享的傅佩荣孟子人性论。供大家参考!

  傅佩荣孟子人性论

  儒家思想:

  人性是向善的。

  真诚带来力量。

  善人是做好事让大家称赞,

  仁者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做好事。

  善人不会为做好事而牺牲生命;

  仁者可以杀身成仁,行善不是牺牲,而是最后的一种成全。

  从哲学的理论上讲,人性就是作为人,生而具有的本性,也就是人与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对人性论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义,有性善论,有性恶论,也有不善不恶论,还有人说“食色性也”。大家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人性论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傅佩荣教授告诉我们,性本善并不是孟子的观点,因为本质是不变的,而一个人的善恶是会改变的。所以性本善从哲学理论上说不通。那么孟子的人性论到底是什么?而弄清楚人的本性对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孟子对于人性,他的出发点是非常精致非常准确的。他说人跟禽兽的差别了只有很少一点点,“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我们也知道我们跟禽兽的差异从身体来看,是差得不多。禽兽有身体,我们也有身体,但是为什么人类成为万物之灵,可以建构整个人类的文化的丰富而灿烂的文化成果呢,并且还一直往前在开展之中。人类为什么跟动物看起来差别一点点,后面的效果影响却是千差万别呢?如果说从《论语》里面找材料的话呢,很可惜,材料太少。孔子只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句话并没有告诉我们性是善还是恶,只是说人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惯和环境会造成很大的差异。这可以说是非常客观的经验。那么到底孔子说的人性是善还是恶呢?

  孟子后来把它说成性善。那荀子呢,荀子的年代比孟子稍微晚一点,有一段重叠的时间。那荀子跟孟子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荀子书中有一篇叫做《性恶》,专门对着孟子来批判。首先把孟子的性善说成性本善,然后加以严厉批判的是谁?是荀子。是荀子故意把孟子讲成性本善,然后加以嘲笑,加以批判的。荀子的思想为什么有问题呢?因为他时代比较晚,他接受道家的思想,他的天概念跟孔孟不一样。你要判断一个哲学家,他的核心概念两个:第一个什么是人性,第二个什么是天。因为你对人性的看法决定你怎么去建构整个社会上的教育政治个方面的制度。而你对天的看法代表什么,是人性的来源。那么你的人性像荀子说的性恶,善怎么来的?荀子就会说了,善是来自于礼仪。这个礼仪就是道。礼仪作为道就是普遍的标准。那你再问他,礼仪谁定呢?当然是圣王。那圣王不是性恶吗?很难回答,只能说圣王特别聪明。因为圣这个字在古代就有聪明的意思。所以荀子到最后只能承认,这个礼仪是“百王之所同,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自己的理由不能圆满了,为什么不能圆满呢?说这个礼仪是百王,一百代的帝王不相同的,但是没人知道怎么来的。你把一个最高的善恶标准定为礼仪,又说没人知道是怎么来的。这边又说人性是恶的,那人性是恶的,礼仪作为善恶标准是谁定的又说不清楚,系统不能成立。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荀子的学生,象李斯、韩非都走上法家的路,是可以理解的。

  傅佩荣教授认为,荀子的性恶论找不到理论依据,不能自圆其说,所以是不能成立的。我们普遍认为,儒家的观点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傅佩荣教授却说,性本善是荀子强加给孟子的,在理论上也说不通,那么孟子的人性论到底是什么呢?

  孟子有一位辩论的对手叫告子。说到告子这个人,我们对他真是有些意见。因为他讲一句话,经常会被误认为是孔子说的,这实在是很冤枉,差了一百多年。就是“食色性也”四个字。多少人都在说孔子说“食色性也”,这是冤枉,这不是孔子的话,这是告子的话,跟孟子辩论,在《孟子告子篇》里面的话。我为什么讲这个显得激动呢,因为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二十几年前,一到星期六下午我一定逛书店。有一次到一家书店门口,我看到他卖很多小卡片,我当然就看一看啦,居然看到一句话。美国的书店当然是写英文的啦,就是写英文的“孔子说食色性也”——Confucius said eating and sex are human nature。我当时看到很生气,连外国人都误会孔子说食色性也这四个字。当然我们要说明,食色性也并不是错的,人跟动物都食色性也,但食色性也不光是只有人啦,讲人性这样是不够的。讲那一部分是动物性,人有动物性,这一部分是对的。人除了动物性,还有属于人特别的性质,也就是孟子说的人跟禽兽的差别一点点,那个一点点是什么?那个一点点就不是食色了,告子主张食色性也,孟子说这是不够的,你不能这看出人跟动物的差别嘛,那怎么叫人之性呢!告子的口才也很好,他跟孟子的辩论里有一段,他就说,人性像什么一样呢,一条河流向下流,向东边开个口它就向东边流出去,在西边开个口向西边流出去。代表人生下来没有什么善恶,环境决定你。东边开口等于是我给你好的环境,西边开口是坏的环境,小孩子变成是受环境影响。这种说法就像西方说把人性当做白纸一样,人性是一张白纸。我们也说这样的话嘛,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有人把中国文化说成酱缸,就是从这边来的。但是这种说法对吗?孟子就跟他辩论,孟子说得真好,他说水是没有分东跟西,东边开口,西边开口是你后天的作为,但是水都是向下流的。他说,水没有不向下流的,人没有不向善走的,这是孟子的意思。“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的意思就是说人性对于善,就好像水之对于下,下是水的向,而不是说的性。这也很清楚呀,人没有不向善的,水没有不向下的。这是他的意思,要不然他怎么拿水向下流来做比喻呢。它是一个力量,而不是一个本质,本质是静态的,力量是动态的。所以向这个字是关键,它是动态的。所以你千万不要随便说人性本善,你说人性本善就要问为什么西方两千六百多年就没有人想到这么伟大的真理呢?是他们比较笨还是不用功,还是我们特别聪明呢?我们不要随便说别人笨,西方哲学家很用功的。马克思就是西方哲学家,他为什么没有说人性本善呢,因为人性本善不能成立啊。为什么不能成立,因为“本”这个字很难定义。你把本说成生下来就具备,那就犯了个错误,在西方叫做自然主义的谬误。什么叫自然主义的谬误,就是你把人生下来的自然情况加上一个价值,叫做道德价值,这是矛盾的事情。生下来就是,人身具有的叫做性,这个性不能够本身就具备善或者恶的价值。你说原罪代表性恶,那是信仰,你不用跟他争论。你说生下来具备善的性质,那善等于失去善的意义吧。当你说善的时候,一定代表别人没做到,而你做到,所以称为善,它具有评价的作用。否则你说每一个人都是善,没有人是恶的,或者只有狗是恶的,那别人就会说,那你跟狗去比有什么意思呢。所以你不能说人性是本善的,本这个字说不清楚。后来很多当代的学者说,这个本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本是说人跟动物的差别,说明人有对善恶分辨的要求。那这个要求不能说已经善了,那你干嘛说本善呢?

  傅佩荣教授认为,孟子的性本善,并不是人性的本质是善的,而是人性天生就具有向善的力量,因为本质是不可改变的,而一个人的善恶是会发生变化的,而这个向善的力量,正是人和其他动物最根本的区别。那么是不是任何人都具备向善的力量?而这个善,又是从哪来的呢?

  孟子也特别说,一个人明白什么是善,他才能真诚面对自己,叫做明善才能够诚身。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要追求真诚。因为人是所有动物里面唯一可能不真诚的。别的动物不可能不真诚,因为它也没有必要不真诚,它就是动物嘛,不像人类。人类是万物之灵,可以思考,可以选择,可以判断,可以衡量。因此人在做选择的时候就会问,我真诚吗?我不真诚可能有利益,我真诚的话可能很辛苦,但是真诚才符合我是个人这个要求。所以孟子说人类之外的万物呢,他是什么就是什么,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一只猫,一只狗,一只牛,一只羊,生下来是什么就是什么。一只猫再怎么培养只能变胖猫,不会变老虎。你一个人要是培养的话,不是要变胖人,是要变成好人,变成一个人才,为国家所用。孟子说“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我每天吃喝玩乐,虽然很胖,还是小人,我的心智并没有成长。相反的我如果培养我的心,我的心是向善的,我每天去行善,我成为大人。所以孟子的大人是称德性完备的人。所以人的大小不是看形状,而是看他掌握的是不是人的根本特质之所在。这是第一部分——人跟禽兽的差别在于人有心。我们其他的官能动物都有,但是人的心是作为万物之灵的关键所在。第二部分我们要谈,怎么了解人的心。孟子最有名的说法是什么,他无法证明人的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举个例子让你自己去从里面体会。他说,现在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慢慢爬到水井旁边,都会有惊恐怜悯的心。不是想借此跟小孩的父母攀结交情,不是想借此,在乡里朋友之间博取名声,也不是因为不喜欢听到小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的,没有任何理由。我忽然看到小孩子爬到水井边心里面都觉得惊恐怜悯,“没有怜悯之心的,没有羞耻之心的,没有谦让之心的,没有是非之心的”不是人。所以你理解的时候要讲的完整一点,一个人完全没有怜悯心的,不是人,这个我们可以接受。他完全没有怜悯心,任何人受伤他都感觉,这就不是人了。说实在的,我们讲的更为生动一点,如果你在坐车的时候,前面一个老太太年纪很大,在那里摇摇晃晃,你不让座。孟子上来就说,你没有怜悯之心你不是人。你听了之后,就很生气地说,你干吗骂人。他说,恭喜你,你又变成人了,因为你有羞耻心。因为你觉得被人骂不是人,你很生气,那你还有希望。就怕什么呢,你骂我不是人,我就不是人,那就完了,就没有希望了。所以我们要了解孟子的意思,一个人完全没有怜悯心,这样的人也很少见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像林黛玉一样,还要葬花,花掉了都难过,每天伤春悲秋那还得了,那日子怎么过呢!我们不敢这么要求,但至少你认识的人出了事,你心里觉得难过,这是很正常的表现嘛。所以怜悯心,接着是羞耻心、谦让心,看到老人谦让一下,以及是非心,这四种心称作心的四个开端。开端要做什么,这四种心的开端做出来了之后,才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换句话说孟子强调人类善的行为不是由外而来的,而是由我内在的,因为感受到外在情况的一种要求,内心里直接反应。所以我行善是由内而发的,我只要真诚,这个心就发出力量,让我去做该做的事。

  孟子认为:善是存在于人的内心的,那么人的内心为什么会存在善?为什么只要真诚,善的力量就会表现出来?傅佩荣教授认为,孟子的思想是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那么孟子的人性论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理论根据呢?

  我们人类去了解万物,首先要给它做一个本质上的定义,这样才能建构知识。比如我们现在说什么是太阳、什么是月亮,你要定义啊!!什么是桌子、什么是椅子,你要定义啊!定义了以后你才能说太阳如何、月亮绕太阳这些。但是只有人例外,因为人的本质并不是什么固定的东西,人的本质也不是所谓的善跟恶。所以你说人性本善等于没说。因为每一个人都善的话,善这个字就失去了评价的作用。就好像西方基督徒他说人有原罪,他说这句话不是作为一个哲学的说法,是一种宗教信仰。所以你不能问他说你怎么知道人有原罪,他相信有就有嘛!你不相信的话,你是佛教,缘起性空,性是空的,别人也不会质疑你。儒家是哲学,哲学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他不是宗教的教义,所以则学一定要符合经验。符合经验你就要问啦,你为什么一定要谈到善呢?是因为宇宙万物里面只有人类才有行善避恶的要求。,善跟人性必有某种关联。那么你为什么要对人类要求行善呢?我们为什么不对猫和狗要求行善呢?说你这只狗咬行善,人怎么训练也没用,狗怎么会选择要不要做善事呢。所以人类不一样,人类在任何社会他都有对善恶的分辨跟要求,都是要行善避恶。所以孟子的思想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儒家一个正统的理解,他用各种方式来说明。他的解释里面有一段话提到一座山,叫做牛山。在齐国附近有一座牛山,牛羊的牛。牛山上本来长着很多花草树木。但因为它靠近一座很大的城市,很多人把木材砍光了,树木砍光了。另外一边是一个农村,放牛放羊吃草,又把花草都吃光了。于是好好一座山就成秃山了。孟子就问,请问山的本性是花草树木吗?已经被吃光了。山的本性是秃的吗?但是本来有花草树木啊。到底什么是山的本性?答案是什么?白天下着雨,早上有着朝露,新的芽又发出来了,你只要给它机会,它将来又要成为一座茂盛的山。所以山的本性既不是秃也不是花草茂盛,代表山的本性是能够能够长出花草树木,它是一种力量,你给它机会它就长出花草树木了。人的本性是什么,能够行善避恶,因为人性向善。

  一个再怎么坏的人,他不是生下来坏的,他可能受环境影响,恐怕教育失败、恐怕观念错误,导致到最后他走偏了,走差了,一路下去。但是你给他机会,他说不定早上起来——孟子很喜欢讲“平旦之气”,又称作“夜气”。什么意思?早上刚刚起来那种气叫做“夜气”。他说为什么“夜气”比较好呢,因为你睡觉的时候跟外面隔绝了,进入自己的身体、生命里面,这个时候你恢复到原始的情况。所以早上刚起床的时候比较像婴儿出生的阶段,会觉得有一点善念。你看一般作奸犯科的人很少有上午去作奸犯科的,抢劫、骗人都是下午做的事,尤其黄昏做得最多,大家都头昏脑胀的。所有这说明什么?孟子有他的观察。所以他讲牛山之木的比喻就很清楚地告诉你,人的生命的特色就在于真诚带来力量!这力量称作“善”!

  我们要特别强调,孟子所谓的“善”是指行为而言,善不能指动机,善是指行为而言。你光说我有善端,善端不是善,善端是对善的要求。你一定要做出来才叫善。否则的话,很多人说我坐在车上,我不让座,老太太上来我心里很不安,我就是善人。那我干嘛让座呢?因为我心里很不安,我已经有四端,恻隐之心都有了,我没有让座那怎么叫善的行为呢?儒家思想怎么去推广呢?无法落实啊!所以在《孟子》里面提到这句式关键的话:顺着人心真实的情况就可以做到“善”!

  孟子认为,顺着人的本心去做事,就可以做到善。但为什么有人会做出种种坏事和恶事来呢?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什么是恶?恶又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

  接着我们要回答一个更大的问题了:恶怎么来的。“恶是一种幻觉,恶是一种缺乏”——西方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在孟子来说,没有那么单纯。他作为哲学家,他也面对这个挑战提出以下几点说明。第一个,不明人伦。我们一再强调的,你没有受到好的教育,你就很接近禽兽;你不知道这是错的,你就犯错了。孟子也说过,一个人没有恒产很难有恒心。我们说“衣食足,然后知荣辱”,你没有“恒产”,没有固定的产业,怎么样有坚定的心智呢?所以你一方面要明白人伦,五伦的道理,同时你要有固定的生活条件、经济条件,同时要记得一点,在上位的人不可以把他的邪恶、罪恶散布给大众。孟子说得很清楚,他说只有仁德者才能在高的位置;“不仁而在高位,播其恶行于众也”——这最可怕!譬如说我身居高高的领导的位置,我做了很多坏事,经过媒体宣传出来,老百姓都认为可以洗钱去了、可以能骗就骗了……整个社会怎么办啊?!因为他有示范作用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所以三点说明什么?你不明人伦,然后你没有恒产,同时你有一个坏的领导造成坏的社会风气。这是第一部分,等于是没有好的教育环境。

  接着我们就要特别谈到外在的环境。孟子很强调外在的环境会带来恶的结果。外面的形式比人强,他从小受到很多偏差的观念所引导,看到很多不良的示范,而他自己呢想说这样比较有利益,然后就做坏事去了。所以你不能否认外在的环境对人产生重大的干扰。孟子甚至说给,在丰收的时候叫做丰年,年轻人大多懒惰;在灾荒的时候叫做凶年,年轻人大多凶暴。并不是生下来有什么差别,是后天的环境对他的心思造成很多的陷溺。这是孟子的理论:“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这说明了环境对你的影响。

  还有第三点,孟子认为我们的耳朵跟眼睛不会思考,能思考的是心,那是另外的一个东西。感观不能思考,不能思考的话就接触外物,接触外物就受它引诱了。所以眼睛喜欢看,耳朵喜欢听,弄久了之后就头昏脑胀了。看到别人怎么做就跟着学,以为这是有利的就跟着做了,到最后发现是错的。所以孟子把人的感官对人造成的困扰跟人的心为什么有差别呢?心可以思考。你如果可以思考就可以判断,我这样去看这样去听,这一切是好的吗?是应该追求的吗?就可以问这个问题了。你如果不用心去思考的话呢,一个人就变成纯粹跟动物没有差别的,只看外面现实的物质享受就跟着走了,那有什么希望呢?但是如果你可以思考就不一样了——“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为我者”,我们的心一思考就知道该怎么做,不思考就不知道该怎么做,这个思的能力是天给我的。我们讲的很多孟子的思想都会提到“天”,正统的儒家一定不能离开“天”的观念,像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孟子提到“天”也说道“天要治好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天给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这个心太重要了!孟子说,“人人有贵于几者”,就是心。这心是天给我的,叫做“天爵”,上天给我最尊贵的爵位,所以孟子强调,“养心莫善于寡欲”,你不能什么都要啊!你什么都要的话,到最后你生命就分裂了。所以你要问人生该怎么走,最主要是这颗心要把握住。

  在《孟子》一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叫“本心”,那么这个“本心”是什么意思?“本心”是否就是人性的本质呢?如果“本心”是人性的本质,那么这个“本心”会不会产生变化?会不会失去呢?

  孟子说得很清楚,你如果价值观颠倒错乱叫做“失其本心”,很抱歉,本心还是会失去,还是会失去的话就绝对不是某种本质;是某种本质的话,一旦失去就不是人了,还怎么恢复呢?一定是只有像真不真诚才有失去之后,我今天不真诚失去了,我明天真诚又恢复了,只有真不真诚作为关键才能说失去可以恢复,否则你一失去就永远失去了。所以在《孟子》里面谈到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他也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加以引申:在当时是乱世,很多人都穷得不得了,没饭吃快饿死了。有一个人叫黔敖就煮了一锅粥在路边看着别人饿得发昏快倒了就说来吃粥吧。结果有一个人大概是自尊心比较强,怕别人认出来,用袖子蒙在脸慢慢走过来。黔敖就跟他喊了,“嗟,来食”。这是很有名的故事。这个人就把手放下来,他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饿到今天这种地步。黔敖立刻道歉:“真是抱歉,想不到你这么有自尊心。我刚刚对你很冒犯,说话太没里面,对你道歉。现在请你来喝粥吧。”他说:“不行,你已经侮辱我。” 就不吃东西死掉了。这样的人是很特别的,我们知道他的表现不见得每一个人做得到,但至少表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某种尊严是不容你去侮辱的,不容抹煞的,这实在是令人赞叹。孟子怎么说?他说,你看你以前这么有自尊心,这么有原则要坚持,但是换一个环境呢,别人没有跟你说“嗟,之食”,别人叫你做一些事情,给你富给你贵,你照样做。一个有名的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他到处去别人祭拜祖先的地方要一些酒肉吃啊,每天吃饱饱,喝得醉醺醺的回家,太太问他去哪里,他说都是有地位的人跟我来往。但是家里面从来没有任何有地位的人来过,太太就跟他后面偷看,最后发现他到处跟别人要饭吃。孟子说,在社会上追求外在的荣华富贵的有几个人不是像这个良人一样呢?孟子说这叫“失其本心”,把心的本来状态给迷失掉了。我们这颗心为什么会遗失呢?因为你不真诚。我们可以想想看,是不是有一段时间我们的生活都生活在表面上跟别人送往迎来、客客气气的一下过了几个月、几年啊,很少有真诚的心意。所以跟别人相处的时候都是很表面的。你只有真诚才会有内在的力量。整个儒家的思想在于说,怎么样从外在拉到内在、从被动变成主动,因为我真诚有力量有内而发,你的快乐也有内而发。

  人的本心是有尊严的,所以宁愿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但是本心是会失去的,既然可以失去,就说明本心并不是人性的本质。那么说了半天,人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孟子》书中首先出现的“良知良能”四个字。我们到现在还在用“良知”。但是我们就要问了,良知是善的吗?每一个都有良知,良知如果是善的话,每个人就是善的了。在孟子说,他并没有说良知是善的,他说,有良知你才会行善,意思是说良知是对善的要求。

  当我们说一个人有良知的时候,是说他要求自己行善,并不等于他就是善啊。这点很重要,否则就变成宋朝学者、明朝学者一路下来认为良知就是善的,满街都是圣人。这种话说出来太荒谬了。而在孟子来说,他说的是良知对善的要求,代表你真诚,良知才会发出作用、发出力量。这种对人性的解释可以说非常圆满。人性向善。

  好了,有人问:为什么不说向恶呢?我们举个例子就可以说清楚了。我今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就问自己,今天过去了,我今天没有孝顺父母,没有尊敬师长,没有友爱朋友,我心里很不安——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今天过去了,我睡觉的时候自我反省,今天没有打人骂人,没有杀人放火,没有欺骗别人,心里很不安。这两种人不一样啊,第一种叫做向善,因为他没做到善心里不安;第二种叫做向恶,因为他没做到坏事心里不安。有第二种人吗?有,叫做黑道,就是坏人。他是已经偏差了之后养成一种特别的情况,你不能说没有啊,但是他已经偏差了,就不是正常情况。向恶的说法不能成立。在正常情况下都是向善的。人真诚就发现,我应该对别人有一种适当的行为。我透过学习才知道适当的行为叫做规范。外面所做的要求一定要有内心里面真诚的意愿跟力量来配合我才能叫做行善。否则我只是外面做一些好事让别人称赞,结果我自己没有真诚的心,那是做样子而已。所以你学儒家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在孔子的时代已经很多人称为善人,但孔子为什么还要提出“仁者”这个观念呢?为什么?两个有什么差别?

  傅佩荣教授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具备善的本质,这个本字,其实是向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之初,性向善。但是善和仁是一个意思吗?善人和仁者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子贡曾经请教孔子说,如果有一个人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老师觉得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不见得好。子贡反过来问,如果有一个人,全乡的人都讨厌他,老师觉得怎么样?孔子说,这当然更不好!最好是怎么样?让全乡的善人都喜欢他,全乡的恶人讨厌他,就对了。这个对话就反映出什么?任何一个乡村都有一些所谓的善人跟恶人,代表任何一个社会,古今中外,有些人在做好事,有些人在做坏事,但是孔子为什么提出“仁者”呢?仁者跟善人有什么差别呢?两点。第一个,善人是按照别人的要求,我做好事,别人称赞我是好人,但是仁者是知道为什么要做好人,差别就在这里。善人光是做好事让大家称赞,仁者是真诚由内而发,我自我主动要求,我主动去做好事。第二个差别,善人绝不会为善而牺牲生命,我做好事可以,叫我牺牲,慢一点。仁者不一样,他可以杀身成仁,毫不在乎。因为他认为人性向善,所以他知道为什么要行善,也知道行善不是牺牲,反而是最后的一种成全。从孔子开始提到仁者跟一般的善人的分别就在这里,而儒家思想发展下来到孟子的时候就把仁者这个概念放在“仁义礼智”,再把他内心的根据,心的四端找出来,构成一个圆满的系统。所以孟子的伟大就在这里,他可以把儒家的人性论构成一个圆满的系统,放诸四海而皆准。

  西方人对我们的儒家也不见得有这样的了解。他只知道你儒家喜欢讲仁义,讲孝顺,讲诚实、信用,用“仁义礼智信”很多好听的话都说出来了,这样的儒家其实没有什么力量的。你把所有好听的名称统统集在一起,说儒家这样说这样说,那我首先就过不了庄子这一关。道家的庄子就专门批评你,你儒家喜欢讲仁义,有些人就是假仁假义不仁不义装腔作势,他还要说他是仁义,那你怎么办?庄子就要批评了。庄子最讨厌儒家一点——虚伪。就是讲仁义,你内心没有真诚的力量。

  真正的儒家绝对可以避免庄子的批评,因为真正的儒家是以真诚为主的。你不真诚的话,连做人都做不到,谈什么儒家呢?你只是做戏做秀而已。所以我们谈到孟子的人性论的时候,我们要知道,西方很多学者也在研究人性,而他们对于人性的看法比我们更为落实到实际的生活经验,并且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所以把人都看成一种生物性的特色比较多。而儒家很特别,他能够看到人跟生物的差别在于他只要真诚就有力量有内而发。儒家思想里面把这个整个构成一种完整的人性的观念——人性向善。这就是我们孟子思想里面谈到人性问题最重要的地方。

更多相关内容:
    有关孟子的作文 富贵不能淫孟子 孟子一则富贵不能淫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 孟子之于宋硁, 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中的道理 孟子一则富贵不能淫全文翻译 孟子义简介 孟子认为,使人民有稳定的经济生活,仅仅是“王道之始”,然而对人民施...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7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