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高考答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罗贯中于明代著作的一部作品,出自于《三国演义》。下面是五度学习网www.wudu001.com分享的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供大家参考!

  群英会蒋干中计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设想

  一、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

  二、如有条件,事先组织学生看有关“三国”的录像或折子戏,既可熟悉课文又可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三、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

  四、“练习和思考”题五“写500字的故事梗概”,学生做在练习簿上后,教师可挑选两三位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然后集体评议以加深印象。通过这个练习,可起到听、说、读、写多功能的作用。

  教学时数 3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引起学生回忆)教师:(再从小问题入手)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

  讨论,补充,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所以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又不能忘记,它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孙权、张飞、周瑜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也不要忘记,他们是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和主观的取舍原则,所以不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有的人物是虚构的。

  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可以增加历史知识,更可以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2.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3.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

  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学生略述《赤壁之战》)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

  10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一面讨论,一面提示学生做“思考和练习”题一填空部分。

  2.词语讨论:

  (1)更不开看(gēng 表示动作与预期结果相反)

  (2)拈弓搭箭(niān 用手指拿东西)

  (3)中箭着炮(zhuó 受到炮火轰击)

  (4)强弓硬弩(nǔ 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5)便宜用事(biàn 有利时机)

  (6)迤逦(yǐlǐ 曲折连绵)

  (7)橹棹(zhào 桨)

  (8)不胜酒力(shēng 能承受)

  (9)抵足(脚和脚相接触)

  (10)和衣卧倒(hé 穿着衣服)

  (11)省悟(xǐng 觉悟)

  3.讲读、讨论第1部分(1—3段)。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四、布置作业:

  细读课文。思考:当时有什么契机使周瑜得以实施机谋?作者对周瑜的定计过程有没有具体写?他又怎样用计?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1.学生朗读1—4段。

  2.讨论思考题。明确:契机——曹操的说客前来劝降。略写计策的决定,只用白描写手法写了周瑜的神态和动作——设置悬念。

  二、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讨论。明确: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讨论。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讨论。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讨论第5部分(第10段)。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讨论。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讨论。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

  讨论。明确: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讨论。明确: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六)总结主题思想。提问:通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讨论。明确: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的卓越的军事才干。

  三、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把“思考和练心”题四做在练习簿上。

  3.口头准备“思考和练习”题二。

  〔附〕板书设计

  第三教时

  一、检查作业。

  (一)讨论“思考和练习”题二,达到复习、深化目的。明确:在神态变化、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

  1.周瑜的每次“笑”的不同原因及反映的思想性格特征:

  ①……笑谓诸将曰(正好抓到使反间计的契机)

  ②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笑蒋干的心虚,说假话)

  ③瑜笑而挽其臂(表亲热,假装相信他)

  ④大笑畅饮(表示见故人而高兴,麻痹蒋干)

  ⑤佯醉大笑曰(以实力和意气盖过蒋干)

  ⑥言罢大笑(以示处境之优越,讥笑蒋干竟来劝降)

  这三次“笑”,三次“大笑”,表示周瑜胸有成竹,潇洒自信。

  2.蒋干神态变化所反映的性格特征:

  ①昂然而来(盲目自信);

  ②愕然(竟一语被周瑜言中,不知所措)

  ③蒋干惊愕(周瑜如此坚决,又惊又急)

  ④蒋干面如土色(胆小愚蠢,一下吓倒)

  蒋干只会夸口,胸无城府,到了东吴,在足智多谋的周瑜面前毫无施展余地。

  (二)检查“思考和练习”题四(学生读、教师订正)。

  1.吾当作何计破之?

  我该用什么办法来打败他呢?

  2.公瑾别来无恙?

  分别以后你好吗?

  3吾之粮草,颇足备否?

  我的粮草是不是准备得很充足呢?

  4.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

  周瑜城府很深,捉摸不透,不是用言语能够说动他的。

  二、继续讨论“思考和练习”题,总结全文。

  1.“思考和练习”题三,和裴松之《三国志》所引的《江表传》相比,增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增加了周瑜利用蒋干来访,巧用反间计,使蒋干中计、曹操上当,杀了蔡、张二人,中间还穿插描写了大会群英场面。富有戏剧性,使人物形象更真切更生动。

更多相关内容:
    清明节假前安全教育教案 禁毒教案3篇 浮力教案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社戏教案 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案 画杨桃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77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