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高考英语】

曾子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下面是www.39394.com烟花美文网小编整理的曾子名言100句3篇,供大家参考!

  曾子名言100句3篇

  曾子名言100句1

  一、执政为民

  1、得众得国 失众失国

  【原文】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礼记.大学》

  【译文】

  《诗经》中说:"殷代没失民众时,行为也能配上帝。应以殷商为借鉴,获得天命不容易。"这是说,得到民众的就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就失去国家。

  【启示】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纵观历朝历代,横观整个世界,国家的兴亡,最终起决定作用的都是民众。"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道出了治国的基本规律,也体现了曾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是与曾子的这一思想一脉相承的。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以民为本,更是根本。

  2、大畏民志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礼记.大学》

  【译文】

  孔子说:"审理案件,我与别人一样,分清是非曲直。不同的是希望诉讼的案件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尽说狡辩的话,使民心民意得到尊重和敬服,这就叫做知道根本。

  【启示】

  曾子把尊重敬服民心民意作为根本,道出了治国就要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才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3、好民之好,恶民之恶

  【原文】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

  《诗经》中说:"君子真快乐,爱民如父母。"百姓喜欢的就喜欢,百姓厌恶的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

  【启示】

  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是社会制度下,唤出"爱民如父母的声音"是多么伟大啊。

  4、言信乎群臣,泽施乎百姓

  【原文】

  "入是国也,言信乎群臣,则留可也;忠行乎群臣,则仕可也;泽施乎百姓,则安可也。" 《说苑.说丛》

  【译文】

  来到这个国家,国君说话对群臣诚信,就可以留下;群臣做事对国君尽忠,就可以在这里做官;恩泽能够给予百姓,就可以在这里安家。

  【启示】

  曾子把施恩于民作为治国的最高等级看待,我们的人民政府更应该施恩于民,作为人民的公务员就应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

  二、坚定志向

  5、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原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启示】

  理想是前进的动力,意志是客服困难的法宝。曾子对有志之士提出两条要求:一是要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二是实现目标,对事业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在历史上曾经影响着一代一代仁人志士奋斗不息,今天的公务员更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6、大节不可夺

  【原文】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论语.泰伯》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启示】

  君子就应该担负起保卫国家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重任。曾子在这里描绘出一个临危受命,系国家安危于一身,处生死存亡关头,安国家、保社稷,不为利害所动,不为威武所屈的君子形象。

  7、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发扬光明的品德,在于使民众革旧图新,在于达到最好的境界。

  【启示】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儒家规定的大学"三纲领",也就是成年人学习进修的三个目标。"明德"是道德教育,"新民"是学习治理民众的本领。"止于至善"是达到最好。"三纲领"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

  【译文】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就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端正好自己的心思,就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先使自己获得知识;使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启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进身步骤,人生追求。它体现的是目标、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也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忧国忧民性格的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正是这种精神演化而来的吗?

  9、执仁立志

  【原文】

  "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为兄弟。苟是之不为,则虽汝亲,庸孰能亲汝乎!"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

  君子坚持仁爱,坚定志向,先做后说,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假如你不这样做,那么即使是你的亲人,哪又有谁肯亲近你呢!

  【启示】

  从政者执仁立志就是有美德,人们就亲近,千里之外都一样!

  三、调研决策

  10、尊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闻则广大

  【原文】

  "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

  君子重视信息,就能使德行高超明达;善于运用信息,就能使事业宽广宏伟。德行的高超明达,事业的宽广宏伟,不取决于别的,取决于意志的加强罢了。

  【启示】

  "所闻"就是所掌握的信息。决策离不开信息。两千多年前的曾子就看到了信息的重要性,不能不让我们佩服;懂得运用信息,是曾子的又一高明之处。这这在今天更为重要。

  11、格物致知

  【原文】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追究事物的原理。追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思,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启示】

  通过实践取得真知,是"格物致知"要告诉我们的真理。常说的实践出真知,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也是这个道理。

  12、思而后动,论而后行

  【原文】

  "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思考问题要克服感情用事,考虑好再行动,论证后才去做。行动必须考虑符合计划,符合计划后必须考虑经得起检验,考虑经得起检验必须考虑到不会出现后悔的话,就可以说是谨慎了。

  【启示】

  曾子为人们描绘出一条谨慎从事的路线图,实际也是决策和执行决策的路线图:行动前思考(思)、论证(论);行动中按计划行事(思言之);行动后检验(思复之)、总结(思无悔言)。这五个步骤规定了实践的全过程,与现代管理学的要求几乎完全一致,是我们做事仍应遵循的规律。

  1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译文】

  世上万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世间万事都有开始和结束,明白了他们的先后秩序,就接近事物的发展规律了。

  【启示】

  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有发生、发展、结束规律的,把握规律是为政治事的关键环节。

  四、仁政德治

  14、将说富贵,必勉于仁

  【原文】

  "君子将说富贵,必勉于仁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想要喜欢富贵,必须在仁德上下功夫。

  【启示】

  在旧时代,取得富贵就要执政有功、事业有成。曾子告诉人们:做好官、执好政,必须致力于仁政。

  15、国以义为利

  【原文】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礼记.大学》

  【译文】

  国家不应把财利作为根本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根本利益。

  【启示】

  "以利为利"还是"以义为利"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也是治国者的治国理念、治国原则问题。

  16、天下以仁为尊

  【原文】

  "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认为仁德最为珍贵。富有天下四海之内叫做富有吗?只有拥有仁德才叫富有。贵为帝王天子叫做尊贵吗?只有拥有仁德才叫尊贵。

  【启示】

  "仁和富贵"与"义和利"一样,同是个价值观问题。也是治国者的治国理念与原则问题。

  17、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原文】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礼记.大学》

  【译文】

  君子首先要慎重地修养德行,有了德行才会有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会供给使用。

  【启示】

  1 治国者以义为利并不是不要财,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曾子在此为治国者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取财之道;先要有德政,通过德政取得民众和国土,再通过民众和国土得到财富。也就是"德政--民众--财富"三部曲。

  18、安上治民

  【原文】

  曾子有问,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孝经.广要道章》

  【译文】

  曾子请教问题,孔子说:"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用礼更好的办法。所谓礼,就是尊敬罢了!尊敬他的父亲,做儿子的就高兴;尊敬他的哥哥,做弟弟的就高兴;尊敬他的君主,做臣下的就高兴。尊敬一个人而千万人高兴,所尊敬的人少而感到高兴的人多,这就是重要的道理。"

  【启示】

  圣人把安定国家,治理百姓,作为治国的基本任务。

  19、移风易俗

  【原文】

  曾子有问,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广要道章》

  【译文】

  曾子请教问题,孔子说:"教导百姓亲爱,没有比用孝更好的办法;教导百姓礼貌顺服,没有比用悌(爱兄长)更好的办法;转变风俗习惯,没有比用音乐更好的办法;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用礼更好的办法。"

  【启示】

  曾子在这里肯定了孝悌礼乐道德教化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移风易俗是我们至今仍然常用的一个成语。

  20、教可化民

  【原文】

  曾子有问,子曰:"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孝经.三才章》

  【译文】

  先王看到教化可以转变人心风俗,所以先做到广泛地施爱,于是百姓没有抛弃自己父母的;向他们宣扬道德和正义,于是百姓就喜欢依照道德和正义去做;先做到待人恭敬礼让,于是百姓就不相互争夺;用礼乐引导启发他们,于是百姓就和睦相处;用事例告诉人们好坏的标准,于是百姓就知道哪些是该禁忌的。

  【启示】

  教化德治是儒家的治国主张,"教可化民"非常精练地说出了注重教化的原因。对国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永远是治国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21、善以为宝

  【原文】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礼记.大学》

  【译文】

  《尚书.康诰》中说:"天命不是永久的。"这是说,行善就会得到天命,不行善就会失去天命。《国语.楚语》中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宝,只是把美德作为宝。"

  【启示】

  善就是美德。孔子强调"为政以德",用道德治理国家,从政者就要把美德作为宝。

  五、敬业勤政

  22、进则能达,退则能静

  【原文】

  "君子进则能达,退则能静。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功也;岂贵其能静哉,贵其能守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为官就能通达,退隐就能静养。难道看重的他的通达吗?看重的是他有功;难道是看重的他的静养吗?看重的是他能坚持操守。

  【启示】

  "进则能达,退则能静"是从政者的原则与要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退休不退志,保持本色。

  23、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原文】

  曾子有问,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孝经.事君章》

  【译文】

  曾子请教问题,孔子说:"君子奉事君主,做事就要考虑如何竭尽全力,事后就要考虑有没有过错怎样弥补,奉行顺从君主美好的言行,纠正制止君主的错误举动,所以君臣上下的关系亲密。"

  【启示】

  这是从政者的做事原则。这里的"事上",不能单纯理解为奉事君主,在"君王即国家"的时代,做官就是"事上"。这里的"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与"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是一致的,事业与修身相结合。从政者不仅自己要"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对君主也不是一味顺从,而是"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24、益上之誉,损下之忧

  【原文】

  "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得志,不安贵位,不博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则君子之义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做官就要给国家加添声誉,并能减少百姓的忧愁。如果自己的意志得不到国君的理解,就不要安居高位,不去讨取丰厚的俸禄。就是干农活,当普通百姓,也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使挨冻受饿也要坚持仁爱。这就是君子大义的表现。

  【启示】

  这是对"进则能达,退则能静"的进一步解释。

  25、食人之禄,忧人之事

  【原文】

  "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译文】

  接受人家的俸禄,就要为人家的事担忧。

  【启示】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26、昼则忘食,夜则忘寐

  【原文】

  "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役其身,亦可谓守业矣。"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思慕仁德和正义,白天从事事业忘记吃饭,晚上自我反省忘记睡眠,以此锻炼自身,就可说守住基业了。

  【启示】

  这就是废寝忘食成语的来源。曾子告诉人们,就要具有废寝忘食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六、识人用贤

  27、多知而择,博学而算

  【原文】

  "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多言而慎焉。"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要能够识别多种人并区别对待,能够广泛地学习并辩别好坏,多参与谋议并出言谨慎。

  【启示】

  只有多了解人、能够识别多种人,才能有选择的因人因才而用。时至今日,"多知而择"仍是选才用人的重要前提。

  28、目者心之浮,言者行之指

  【原文】

  "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眼神是内心的浮现,言论是行动的表示,内心有活动,在外就有表现。所以说,通过显现的,就能看到其隐蔽的。

  【启示】

  曾子在这里讲的是观察人、识别人的方法问题,观察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就可以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9、听其言,知其好 观其悦,知其术

  【原文】

  听其言,可以知其所好矣,观说之流,可以知其术也;久而复之,可以知其信矣;观其所亲爱,可以知其人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听了他说的话,就可以知道他的爱好;看他喜欢的什么,就可以知道他的心术想法;长期考求他的言论,就可以知道他诚实不诚实;看他亲近热爱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

  【启示】

  见上条。

  30、巧言令色,难于仁

  【原文】

  巧言令色,触小行而笃,难于仁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用好话笑脸逢迎人,局限于耍小聪明,很难达到仁的境界。

  【启示】

  这样的人往往会投领导所好,善于钻营,是选拔任用特别要注意的。

  曾子名言100句2

  1、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3、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经典话语。

  4、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君子多知而择焉,博学而算焉,多言而慎焉。

  6、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7、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为兄弟。苟是之不为,则虽汝亲,庸孰能亲汝乎!

  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9、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0、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

  11、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12、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役其身,亦可谓守业矣。

  1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14、入是国也,言信乎群臣,则留可也;忠行乎群臣,则仕可也;泽施乎百姓,则安可也。

  15、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16、曾子有问,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17、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得志,不安贵位,不博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而守仁,则君子之义也。

  18、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

  19、君子进则能达,退则能静。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功也;岂贵其能静哉,贵其能守也。

  20、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1、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

  2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3、君子将说富贵,必勉于仁也。

  曾子名言100句3

  一、执政为民

  1、得众得国 失众失国

  【原文】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礼记·大学》

  【译文】

  《诗经》中说:“殷代没失民众时,行为也能配上帝。应以殷商为借鉴,获得天命不容易。”这是说,得到民众的就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就失去国家。

  【启示】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纵观历朝历代,横观整个世界,国家的兴亡,最终起决定作用的都是民众。“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道出了治国的基本规律,也体现了曾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是与曾子的这一思想一脉相承的。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以民为本,更是根本。

  2、大畏民志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礼记·大学》

  【译文】

  孔子说:“审理案件,我与别人一样,分清是非曲直。不同的是希望诉讼的案件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尽说狡辩的话,使民心民意得到尊重和敬服,这就叫做知道根本。

  【启示】

  曾子把尊重敬服民心民意作为根本,道出了治国就要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才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3、好民之好,恶民之恶

  【原文】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

  《诗经》中说:“君子真快乐,爱民如父母。”百姓喜欢的就喜欢,百姓厌恶的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

  【启示】

  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是社会制度下,唤出“爱民如父母的声音”是多么伟大啊。

  4、言信乎群臣,泽施乎百姓

  【原文】

  “入是国也,言信乎群臣,则留可也;忠行乎群臣,则仕可也;泽施乎百姓,则安可也。” 《说苑·说丛》

  【译文】

  来到这个国家,国君说话对群臣诚信,就可以留下;群臣做事对国君尽忠,就可以在这里做官;恩泽能够给予百姓,就可以在这里安家。

  【启示】

  曾子把施恩于民作为治国的最高等级看待,我们的人民政府更应该施恩于民,作为人民的公务员就应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

  二、坚定志向

  5、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原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启示】

  理想是前进的动力,意志是客服困难的法宝。曾子对有志之士提出两条要求:一是要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二是实现目标,对事业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在历史上曾经影响着一代一代仁人志士奋斗不息,今天的公务员更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6、大节不可夺

  【原文】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论语·泰伯》

  【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启示】

  君子就应该担负起保卫国家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重任。曾子在这里描绘出一个临危受命,系国家安危于一身,处生死存亡关头,安国家、保社稷,不为利害所动,不为威武所屈的君子形象。

  7、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发扬光明的品德,在于使民众革旧图新,在于达到最好的境界。

  【启示】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儒家规定的大学“三纲领”,也就是成年人学习进修的三个目标。“明德”是道德教育,“新民”是学习治理民众的本领。“止于至善”是达到最好。“三纲领”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

  【译文】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就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就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想端正好自己的心思,就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先使自己获得知识;使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启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进身步骤,人生追求。它体现的是目标、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也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忧国忧民性格的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正是这种精神演化而来的吗?

  9、执仁立志

  【原文】

  “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为兄弟。苟是之不为,则虽汝亲,庸孰能亲汝乎!”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

  君子坚持仁爱,坚定志向,先做后说,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假如你不这样做,那么即使是你的亲人,哪又有谁肯亲近你呢!

  【启示】

  从政者执仁立志就是有美德,人们就亲近,千里之外都一样!

  三、调研决策

  10、尊其所闻则高明,行其所闻则广大

  【原文】

  “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

  【译文】

  君子重视信息,就能使德行高超明达;善于运用信息,就能使事业宽广宏伟。德行的高超明达,事业的宽广宏伟,不取决于别的,取决于意志的加强罢了。

  【启示】

  “所闻”就是所掌握的信息。决策离不开信息。两千多年前的曾子就看到了信息的重要性,不能不让我们佩服;懂得运用信息,是曾子的又一高明之处。这这在今天更为重要。

  11、格物致知

  【原文】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追究事物的原理。追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了知识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思,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启示】

  通过实践取得真知,是“格物致知”要告诉我们的真理。常说的实践出真知,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也是这个道理。

  12、思而后动,论而后行

  【原文】

  “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思考问题要克服感情用事,考虑好再行动,论证后才去做。行动必须考虑符合计划,符合计划后必须考虑经得起检验,考虑经得起检验必须考虑到不会出现后悔的话,就可以说是谨慎了。

  【启示】

  曾子为人们描绘出一条谨慎从事的路线图,实际也是决策和执行决策的路线图:行动前思考(思)、论证(论);行动中按计划行事(思言之);行动后检验(思复之)、总结(思无悔言)。这五个步骤规定了实践的全过程,与现代管理学的要求几乎完全一致,是我们做事仍应遵循的规律。

  1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译文】

  世上万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世间万事都有开始和结束,明白了他们的先后秩序,就接近事物的发展规律了。

  【启示】

  世上万事万物都是有发生、发展、结束规律的,把握规律是为政治事的关键环节。

  四、仁政德治

  14、将说富贵,必勉于仁

  【原文】

  “君子将说富贵,必勉于仁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想要喜欢富贵,必须在仁德上下功夫。

  【启示】

  在旧时代,取得富贵就要执政有功、事业有成。曾子告诉人们:做好官、执好政,必须致力于仁政。

  15、国以义为利

  【原文】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礼记·大学》

  【译文】

  国家不应把财利作为根本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根本利益。

  【启示】

  “以利为利”还是“以义为利”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也是治国者的治国理念、治国原则问题。

  16、天下以仁为尊

  【原文】

  “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认为仁德最为珍贵。富有天下四海之内叫做富有吗?只有拥有仁德才叫富有。贵为帝王天子叫做尊贵吗?只有拥有仁德才叫尊贵。

  【启示】

  “仁和富贵”与“义和利”一样,同是个价值观问题。也是治国者的治国理念与原则问题。

  17、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原文】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礼记·大学》

  【译文】

  君子首先要慎重地修养德行,有了德行才会有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富,有了财富才会供给使用。

  【启示】

  1 治国者以义为利并不是不要财,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曾子在此为治国者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取财之道;先要有德政,通过德政取得民众和国土,再通过民众和国土得到财富。也就是“德政——民众——财富”三部曲。

  18、安上治民

  【原文】

  曾子有问,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孝经·广要道章》

  【译文】

  曾子请教问题,孔子说:“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用礼更好的办法。所谓礼,就是尊敬罢了!尊敬他的父亲,做儿子的就高兴;尊敬他的哥哥,做弟弟的就高兴;尊敬他的君主,做臣下的就高兴。尊敬一个人而千万人高兴,所尊敬的人少而感到高兴的人多,这就是重要的道理。”

  【启示】

  圣人把安定国家,治理百姓,作为治国的基本任务。

  19、移风易俗

  【原文】

  曾子有问,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经·广要道章》

  【译文】

  曾子请教问题,孔子说:“教导百姓亲爱,没有比用孝更好的办法;教导百姓礼貌顺服,没有比用悌(爱兄长)更好的办法;转变风俗习惯,没有比用音乐更好的办法;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用礼更好的办法。”

  【启示】

  曾子在这里肯定了孝悌礼乐道德教化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移风易俗是我们至今仍然常用的一个成语

  20、教可化民

  【原文】

  曾子有问,子曰:“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孝经·三才章》

  【译文】

  先王看到教化可以转变人心风俗,所以先做到广泛地施爱,于是百姓没有抛弃自己父母的;向他们宣扬道德和正义,于是百姓就喜欢依照道德和正义去做;先做到待人恭敬礼让,于是百姓就不相互争夺;用礼乐引导启发他们,于是百姓就和睦相处;用事例告诉人们好坏的标准,于是百姓就知道哪些是该禁忌的。

  【启示】

  教化德治是儒家的治国主张,“教可化民”非常精练地说出了注重教化的原因。对国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永远是治国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21、善以为宝

  【原文】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礼记·大学》

  【译文】

  《尚书·康诰》中说:“天命不是永久的。”这是说,行善就会得到天命,不行善就会失去天命。《国语·楚语》中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宝,只是把美德作为宝。”

  【启示】

  善就是美德。孔子强调“为政以德”,用道德治理国家,从政者就要把美德作为宝。

  五、敬业勤政

  22、进则能达,退则能静

  【原文】

  “君子进则能达,退则能静。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功也;岂贵其能静哉,贵其能守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为官就能通达,退隐就能静养。难道看重的他的通达吗?看重的是他有功;难道是看重的他的静养吗?看重的是他能坚持操守。

  【启示】

  “进则能达,退则能静”是从政者的原则与要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退休不退志,保持本色。

  23、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原文】

  曾子有问,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孝经·事君章》

  【译文】

  曾子请教问题,孔子说:“君子奉事君主,做事就要考虑如何竭尽全力,事后就要考虑有没有过错怎样弥补,奉行顺从君主美好的言行,纠正制止君主的错误举动,所以君臣上下的关系亲密。”

  【启示】

  这是从政者的做事原则。这里的“事上”,不能单纯理解为奉事君主,在“君王即国家”的时代,做官就是“事上”。这里的“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与“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是一致的,事业与修身相结合。从政者不仅自己要“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对君主也不是一味顺从,而是“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76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