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艺术高考】

  《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曾总结城市建设全部原则的名言:“一座城市应建设得能够给它的市民以安全感和幸福感。”这可以是城市建设的最高标准了,安全感和幸福感是数千年来每一个人都在寻求的东西,当然,今天的我们依然在寻求的路上。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曾以为在我们理性的圆规直尺下城市已然是卫生的,安全的,美丽的,但那只是城市的,并非人心的。历史活到今天,蓦然回首才发现似乎我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并没有因社会的进步增长多少。骄傲的今人不得不开始寻找答案。

  一 艺术与城市规划

  好的书确实能带给人触动与反思,当然这是我读第二遍时的体会。

  最大的触动是在城市建设的世界里,我看到了“艺术”。

  整本书的重点就是如何让艺术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让城市“更安全,更幸福”。艺术应当融入设计,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观念里只是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等等,至于一个城市的规划设计,这是我不曾想过的。固有思维里,城市就是一台精密复杂的机器,错综的水电布管,复杂的交通体系,合理的功能分区布局,有序的社会秩序,这都是必须科学理性来构筑,严谨工程技术的玩意,艺术只是服务于建筑的浮雕,窗花,街道店面,陈列展示,广场的花圃,公园的树冠等,我的观念里艺术只是感性的视觉的美,看完书,才深刻感受原来艺术也可以是如此理性,原来城市“美”的出现是因为存有艺术的基因,明白『在城市布局中,艺术具有正统而及其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种每日每时影响广大人民大众的艺术,而不像剧院和音乐厅仅限为一部分市民的服务。P78』『艺术的价值是内在原则外在的反映的结果,而不是表面现象。P126』正如哲学家们所说的:“艺术就是美”而“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是唯一既有理性,也有感性,它是两者的结合。

  二 街道广场与建筑的关系

  街道广场是我小时候最喜爱的地方,那里人多,热闹,好吃,好玩,但不知为什么越长大越不记得自己曾经喜欢过,是我们忘了,所以它们不存在了,还是它们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忘了。

  『当代建筑的内部变得日益舒适使人们失去了对外部空间中进行露天活动的欲望。P136』『我们已经成了一种本性难移的室内生物,以致于几乎不能开着窗户工作或就餐。P75』因而我们越来越关注建筑,建筑成为城市的宠儿,成为城市的明星,街道广场成为了划出建筑基地之后任意留下的边角料的产物,『现代城市建设完全颠倒了建筑物与室外空间的适当关系。P57』这样看来,建筑内部确实相比街道广场“更安全,更幸福”,从此我们就更多地失去了在星空下戏耍、歌唱、相拥的美好。

  我认为这不单单是那些竞相攀比,标新立异的建筑师们的错,也有在技术进步,生活方式革新的时代下市民“城市意识”和“大家意识”的淡化,“小家”意识却慢慢根深蒂固起来,“城市广场吗?跟我没关系,怎么建是政府的事,有的话我逛逛,没有我也没所谓,我的家,只是那栋楼的第二十三层里的靠右边的那套80平方的空间”,没有人会想到原来楼下的广场会是“我家”的后花园,或是我家的大前院,是“我”生活空间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当大多数人能认为“城市是我家,我家的前院就应该重视它,使用好它,督促政府规划设计好它”,那时也许城市里的街道广场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照料,而不只是被认为是比一般道路稍宽的一块空地而已,当然意识的培养需要漫长的过程。

  街道广场与建筑到底谁先谁后,谁主谁次,不可一言概之,两者相辅相成,应整体考虑,从而达到“和谐地平衡”状态。『根据古老原则产生了具有独创性的结果。这使得他们的事情简单化了,因为他们根据特定的建筑基地和所处的自然环境来判断筹建中的建筑的效果,然后做出相应的决定。P46』深知的一点是,住在城市里的我们,不需要一枝独秀,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片风景。

  三 古代城市里的艺术美

  (一)美的广场原来是封闭的。

  以前反思“荒漠广场”的出现,都是归于位置不对,通达性不足,或是不够亲民等等,总思考着怎么开敞,怎么便利,书中的观点着实给我补了一课——原来古代那些美的广场大都是封闭的。『房间和广场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它们的封闭空间的特征,这正是一切广场艺术效果的最基本条件,尽管这一点被那些如今正费尽心机从事城市规划的人们所忽视。P20』

  『视觉,具有空间感受的实质,是所有建筑效果赖以产生的基础。P96』而封闭的作用在于形成视觉的连续性,而视觉连续的意义在于将看似无序的因素通过视觉连续在意识中串联组织起来,在大脑寻求含意的过程中,激发了人的情感(参见《城市景观艺术》P5)。这就是我们热衷于电影的又一原因。古代大师们凭着天然的对美的直觉,形成自由创造性,也为我们带来诸多实用的美学原则,看看大师们是怎么让广场形成封闭特征的:1、风车型的道路开口 2、纪念性拱门或连拱廊 3、柱子和门廊或柱廊,这些努力都起到了围而不断的愉快效果,封闭特征亦有助于形成一定的心理安全作用,让人们来到广场,可以放心,慢慢环顾一周,每一帧都是美丽的画面,时间与空间的连续,共同造就不以言表的的美,这都是很值得我们今人学习的地方。

  (二)教堂的美并非来自“遗世独立”。

  如今的教堂大都是处遗世独立的位置,凸显它的“格格不入”和“威严肃穆”,反观古代的教堂,则是“情景交融”和“亲近有爱”,『在意大利,教堂总是退后布置,以一个或更多的面依靠着其他建筑物与它们一起形成开敞空间群。P15』对于教堂来说,能够以一定的距离被欣赏,且节约一定的建造成本,工匠不必花费精力去处理每一个立面,因为在一个固定的视点不可能同时欣赏这些立面;对于广场来说,教堂融入背景,成为界面设计的一部分,组成广场一圈完美的外衣,它给予广场足够的特征并使之提高艺术价值,两者相得益彰。

  再者,往往一个教堂周边会同时设置两至三个广场,不同的立面适应的不同的广场,『这样的结合能显示一座纪念性建筑全部的美。P36』对于那里的人们,更是享受,星期天礼拜做完后,一家人出来,每个人总能在教堂周边的广场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的角落。

  (三)美来自于不规则。

  功利与美的冲突,从古都有并一直延续至今天,不同的是古人的信实的敬虔和默默的温情,在极其严苛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以美为上,因为美是来自于上帝,它们不拘泥于章法,以人的尺度和人的实地感受为标尺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不规则的广场,当然漫步其中的时候有些不规则是觉察不到的,因为你的双眼总是被下一秒无法预料的意外的美所步步吸引着。『不规则的基地无例外地具有最有趣和较优越的可能性。P58』然而现代的城市规划师取悦于甲方,屈服于经济成本,时间效率,规划红线,愈加地青睐“规则”,甚至无条件地崇拜“现代体系”,导致今天越来越多了无生趣的“荒漠广场”,当然也有很多不规则广场,他们更多是被迫被“剩”下的,『现代城市中平面上的不规则构图不成功的原因在于它是用直尺矫揉造作地生造出来的。它通常以三角形广场形式出现,而这正是由于在图板上绘图必然产生的糟粕,它们十有八九总是效果不佳的。P35』

  人总是厌恶已知的,又恐惧于未知,却欣喜于意外中的熟悉,这就是那些不规则广场给我们最大的触动。

  (四)空间构成中的美。

  意识到空间构成,且发现其中的美已然是我这本书第二大收获。虽然书中涉及不多,但指出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围绕着广场有着庞大的空间关系场,点与线的,点与面的,线与线的,线与面的,面与面的,体与面的,体与体的等等,具体来说,喷泉或雕塑摆放在广场位置是点与面的关系;道路的开口与广场的关系是线与面的关系;教堂与周边广场的关系是体与面的关系;建筑立面与相邻广场的关系是面与面的关系;钟塔与圣马可教堂的关系是体与体的关系等等。

  美从哪里来,从巧妙的空间构成而来;巧从哪里来,从可变的空间属性来。『圣马可广场对于圣马可教堂来说是深远型广场而相对于办公楼来说则是宽阔型的广场;同理,旁边的小广场相对于总督宫是宽阔型广场,而相对于大运河及钟塔则是深远型广场,促成了深远壮丽的景色。P38』此时才明白了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到底美在了哪里。『步移景异,使我们得到变化无穷的印象。P40』

  相似的,中国园林亦有“借景”“框景”“移步换景”之说,但平面构成的意味略强,当然其中存在的空间构成的“美”也是我需要进一步探究之处。

  最后,相对于古人倾向“封闭”“连续”“紧凑”“不规则”,今人追求“开敞”“断开”“疏阔”“规则”的光景,我们只能在尊重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在文化传承,审美趣味,意识形态与社会环境、美学秩序之间把握平衡点,凭着信心、热情和努力,志于把死板的方格体系重新塑造为一个更自由,更有美学价值,更安全,更幸福的城市空间。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7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