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中考心理辅导】

  《职场不相信鸡汤之给菜鸟》读书笔记

  前几天读了本kindle电子书《职场不相信鸡汤之给菜鸟》,这是露西.凯拉韦在她的《金融时报》职场专栏撰写的文章选集,文风和观点都很犀利。如书名所示,这册内容是专门给职场新人准备的。小册子不长,但对我有启发,甚至在看了其中一篇后,我现在开始犹豫明年去哪里工作了。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和一些随感(标红部分),花力气去整理这些,主要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梳理我接下来的职业规划。

  第一篇:理想工作与真爱的区别

  原文摘抄:

  1、职业生涯更像一个试错过程,而非追梦之旅。

  2、即使到了现在,我对于自己长大了想要做什么仍然不太确定。

  3、少年们未来还有50至60年的职业道路要走,而生存下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尝试做很多不同的事情,这意味着在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之前,他们能够承受得起犯几次错误。

  有意思,最近刚看的局外人里也有类似的内容:我不一定知道自己真正对什么感兴趣,但我对自己不感兴趣什么了解得很清楚。反观我自己也是如此,我对什么最感兴趣?不确定。由于获取信息的不完全,我或许只能真正去从事那个工作才会有感触。

  4、人力资源是所有职业中最不受欢迎的,地位与之类似的还有井下采矿以及在呼叫中心工作(注:对青少年的调查结果)。

  妖兽啦,我想去参与职业的备选就有人力资源呢。

  5、确保让你的梦想工作变成噩梦的最简单途径就是长距离通勤。

  本打算明年去深圳工作,但深圳太大了,长距离通勤会不会消磨我的耐心?

  第二篇:30年职场的变与不变

  1、我发现,职场新鲜人想要了解的问题总是一样。

  2、最新调查显示,聪明的年轻人永远都在找工作,他们在一个地方工作的平均时间只有28个月。

  3、几周前讲话的氛围,与我记忆中当年的氛围一模一样:台下的年轻人既雄心勃勃又十分焦虑、既有心彼此一争高低又互相惺惺相惜。(省略)那是即将启程的味道。

  同感,现在毕业两年,还是处于雄心勃勃的状态,但又焦虑——作为一个妹子,很多事情得抓紧干,错过就被逼婚了,哈哈。

  4、如何出头?(省略)你需要有一些本事,这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你也需要凭运气和拉关系,两者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最重点是要有一些本事,很多人忽视这点。

  5、 如何拉关系:不同意你老板的看法总是明智的吗?(省略)这个问题取决于老板的性格——这一点始终不变。有些老板愿意与下属开诚布公地讨论问题,有些就不愿意。

  这世界上的多数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这个很正常。但是如果一个老板从来不愿意听取下属意见,我也不愿意待他手下,以我的性格来说,太难受了。而且我不觉得这个公司能有大发展,除非这老板是天才,他总是超前的。

  第三篇:别再相信毕业演讲中那些漂亮的空话

  新学到一个词儿:飞去来器(boomerang):又名回旋镖、自归器、飞去飞来器等其它名称,顾名思义就是飞出去以后会再飞回来。

  1、(今年)每个大名鼎鼎的演说者(省略)都告诉毕业生,要让世界更美好。

  2、全世界已经有70亿人的声音,多一个还是少一个根本不算什么。

  露西太犀利了,不太赞同。如果你做出不凡的事业,世界会关注你的声音。演讲者说“世界需要你们每个人的声音”,或许是希望听众努力和拥有拼搏精神,这种激励语言也没什么不好。如果70亿人都不愿意发声,认为多自己一个少自己一个都没用,那也挺恐怖的。

  3、为什么毕业生尤其应该乐观也不清楚,特别是当下这个时候。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英国的就业形势大概也不怎样,所以这么说?只有在普遍悲观的情况下,多数演讲者才会强调乐观。

  4、 世界并没等着他们领导,也许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领导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东西。

  5、 谁说艰难道路就一定是比轻松道路更好的选择?至于我们想要的世界——这东西概不出售。毕业生们需要掌握的显然是如何适应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

  艰难或者轻松,首先得取决于自己。像我,如果要我现在待在小城市,结婚生子,我会疯的!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走经济物质上更容易的道路,对我来说更艰难。

  6、毕业生们与其好高骛远,不如把起步的目标放低点可能更好。

  7、坏工作也比没工作好。

  赞同!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要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姿态放低,内心保持敬畏,同时以开放的心态从别人身上学习。

  8、他们的职场生涯将持续五六十年,因此起步慢一点并不是灾难。

  如果是这样,明年我要去深圳吗?

  9、你要么完成宏图伟业并试图改变世界,要么当一个好父亲和好丈夫。做到这两件事本身的难度都很大。但同时做到这两点?没戏。

  宏图伟业暂且不想,但现在也没有做好当一个好妈妈的准备。。总觉得现在步入家庭太早了,心态和能力都没有准备好。

  第四篇:一个看颜的世界?

  1、没人会说别人丑。他们只是拒绝雇用他们。

  2、我们不再搞种族或性别歧视,但仍摆脱不了严重以貌取人。

  惭愧,几年前我还在大学辩论队的时候,招新遇见过几个其貌不扬的人,当时确实立即就对他们产生了偏见,无法控制。事实上,有时候和长相不佳的人深入接触,会发现还是挺耐看的——可能是因为在偏见已形成的情况下,对方表现得好于你的预期,反而会使你很惊喜。而美丽的人容易拉高你的期待值,在发现他or她并没有那么优秀后,会更失望。

  3、如果它(一家公司)只招聘长相出众的人,这不仅是可怕的,它还错过一群潜在的优秀人才——这意味着这家公司的业绩必定会不及业内平均水平。

  谨以为戒。

  第五篇:背靠大树好乘凉

  1、说到底,还是大企业出来的人好找工作。

  2、与他人初识的时候,我总是有些好奇,他们曾在何处工作,我也有兴趣知道他们曾在何处念书。

  3、真正的办法是不再关注于在哪家机构任职,而专心思考你在做什么。 我们应该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非自己所属的机构而自豪。

  ——这篇文章说的全部大错特错。

  成就才是我们应该看重的,这说得没错。但问题是,除少数创业者之外,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取得什么实实在在的成就。即使有,其衡量之困难也是众所周知的。

  4、任职过的机构是否赫赫有名,这不仅一点都没有变得不重要,反而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①就业市场这么不景气,每个人都需要获取所有可获得的帮助。②获得这些好工作、好学历比过去更难了

  5、公开的信息越多,我们就越需要简历上有几个响亮的名头,以此作为一条捷径。

  6、我每次都会建议有抱负的人去知名机构任职。当然,这种选择是浅薄的、不公平的,但却是有效的。曾在一家知名机构任职的经历本身,对找到下一份工作大有帮助。而且,在这样的机构任职的好处是,即便这不能令别人刮目相看(不过通常这会令别人刮目相看),至少能让你自己感到自豪。

  这一篇说得太好了!露西的人生经历,为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做了证明。毕业后的两年半,我“行万里路”,为不同类型、或大或小的公司服务,可以说是获益匪浅。现在,我的工作到了瓶颈期,需要去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更系统的学习,这一篇为我下一步的目标做了很好的指导。

  第六篇:甭理会大咖们的“建议”

  1、我宁愿在何时可以松懈、何时不可以松懈的问题上得到指点(注:针对某名人说的“永远不松懈”)。

  2、奥斯卡.王尔德:只有浮浅的人才有可能了解自己。

  3、伟大的领导人会说的是“我”。他们身先士卒,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4、讲话人借以告诉世人,他们希望世人认为他们秉持哪些价值观

  5、没有人想要建议——大家只想要佐证。

  6、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区(comfort zone),就不要想着离开。待在那里。

  我突然想到,这些名人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你他们坚持做的东西,是真实的吗?换句话说,他们有一直是这么做的,没偷个懒啥的?毕竟遵照这些守则非常难。

  我的舒适区在哪里?我只知道我现在的生活——居无定所,张弛无度的工作,精神生活无法满足.......一定不是我的舒适区。

  第七篇:你真能和老板坦诚相待吗

  1、在大部分公司的制度下,在你做得不好的时候,没有人会来敲打你或者给你提示,尤其在你的职位越来越高的时候,当你发觉时,一切已太晚。

  2、作为一名员工,你最应该了解的事情之一就是自己所处的位置。(省略)大部分人仍然知之甚少。并且,如果你是老板的话,你会知道得更少,因为你爬得越高,越不会有人愿意向你直言相告。

  3、由老板和员工发起的坦诚对话100万年也不会发生。(省略)我们不坦诚,主要是因为这比坦诚容易得多。

  4、大部分专业员工需要“死亡级”待遇,当我们的工作不够好时,我们需要有人直言相告。我们需要的不是最后一刻的直言,而是第一时间的直言。并且之后不断得到提醒。这是改变多少规则都不能带来的。

  如果无人相告,那么就自己学会对标,学习别人优秀的工作方法等等闪光点,同时,学会自省。

  第八篇:社交网络拍马屁请克制

  1、在某个时刻,我们对阿谀奉承的厌恶消失了。

  2、即使在前互联网时代,利益相关方公开发出的赞美和一个人的真正价值也从来就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

  3、要想正确评价一个人的功与过,最好等到数年以后,而不是当下就下结论。

  和上一篇结合看很有意思,你的朋友们、同事可能不会对你直言相告不好之处,但说好话却少不了,不要因为好话而自满,那其实没什么用,唯一的用途可能就是让你更自信?关于自信,请看下一篇(看来出版社选题是遵循一定逻辑的)

  第九篇:不那么自信会更好

  1、最重要的是胜任工作,而不是相信自己能胜任工作。

  对我们所做的事,我们的目标不应是相信自己能做好,而是真正能把事情做好。

  2、不自信会更好。首先,不自信的人在焦虑心理的驱使下会更加努力。他们也会听取批评意见,并相应做出改变。而且他们不太可能成为傲慢的自大狂。

  3、我们应该对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有一个现实的判断。

  4、他们的自信并不是他们成功的原因,而是他们的成功导致了他们的自信 。教授建议,我们应停止对自信的执着——因为那可能把我们都变成懒惰的自恋者——而要注重增强才干。

  5、考虑到很多人其实能力都不过关,卓越本身就是一个过度自信的虚假目标。

  6、当我们试图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时候,自信会发挥些许的作用。有时候,假装显得自信是为了释放一种信号,让他人信任自己,这么做是合情合理的。不过这种伪装是有限度的。

  七八九篇都是在建议我们不要过度自满,要时刻明确自己的斤两,然后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或者修正自己。

  第十篇:混日子员工欢乐多

  1、瞎忙活的员工在工作中确实更容易感到愉快,或许他们确实是值得羡慕的对象。

  2、对于追求卓越的人来说,几乎任何工作都让他们感到失望。

  3、充满抱负的A型人格者通常更为成功,而做事迟钝的B型人格者则活得更加开心,寿命也更长久。

  4、生活中的满足者——他们为达到预想结果只会采取尽可能少的努力——对于工作的满意程度通常比“追求成就最大化者”更高,后一类人倾向于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因而总是不可避免地对结果感到失望。

  对于有野心的人来说,生活“永远在路上”,但我希望自己能更满足,但追求进步是生活的常态。

  5、能力最低的员工对工作的投入则什么价值也没有,因为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你会希望他们对工作极不投入以至于偷偷溜去了其他地方。

  哈哈,我就有这么一个“队友”,每次项目我都希望他干脆不要做了!可惜对方工资比我高,资历比我老,还是挑大梁的人物,没他不行啊,无奈之下,只能建议,建议失败,就尽可能自己多做一些,再多的也管不了了。

  6、如果表现较差的员工过得愉快的部分原因在于管理层对他们撒手不顾,那么这一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在全体员工身上。如果所有员工都被放任自生自灭,那么事业心强的人大可放手追求成功,而能力较低的人则可以继续混日子。管理层由此可以省下大量精力,而每一个人也能比之前过得更加快活。

  这句看似很有道理,但如果管理层完全放任员工,这是低效率和极其危险的。这就如完全自由的市场,一切靠供需关系拉动:有抱负的聪明人追求成功,等他们做领导后再挤出这些混日子的,这需要时间,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导致恶性竞争和滋生戾气——和庸才共事非常痛苦。

  更应该做的,是建立更合理的岗位评测、员工量能评测体系,和晋升通道。

  第十一篇:“85”后为何总在抱怨?

  新学一个词:千禧一代:指1984-1995年间出生,与互联网一同长大的一代。不过我觉得国内这个世代或许得后推十年~

  1、 问题如篇名,总结几个观点(部分没有合适的句子摘抄,我概括一下)

  ①千禧一代总被告知自己很出色,拥有无限的未来,事实上,自己可能没有那么出色,未来也没有那么光明。所以他们面对的期望与现实差距之大,在职场世界是前所未见的。

  ——千禧一代从一开始就被雇主推上了注定会掉落的高台。

  ②如今的平淡的初级工作比以前更多。并且更像机器的零件: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很可能不会留下来,所以没人特别下功夫去了解他们。

  ③更危险的是企业胡扯与现实的差距。——核心价值观无法率先垂范,自然贯彻失败啊哈哈。

  2、建议:雇主应该尝试在新毕业生最失落的时候吸引住这些年轻人。他们必须停止告诉年轻人他们得到了世界上最牛的工作。相反,他们应该交给他们一些有意思的任务,或者至少解释一下填写那些电子表格的意义。

  了解年轻人的需求,某种意义上说,年轻人也是企业的客户。

  第十二篇:卑微工作的九条启示

  1、儿子在外卖店打工的收获,超过7年昂贵的私立学校教育。

  2、无所事事很糟糕。这是最糟糕的事。它让你变得非常懒散,一旦有点忙的时候,你几乎就无法应付过来。

  就是这样,习惯了忙碌,也闲不下来。

  3、与老板称兄道弟绝不是什么好主意。

  4、和爱抱怨的人共事糟糕透顶。——以为戒。

  本篇和前面不要眼高手低,有工作比没工作好的观点一脉相承:做很平凡的工作也能学到很多。我想如果有一天,一份售货员之类的短期工作摆在我面前,我不会拒绝的哈哈。

  第十三篇:别想靠一封邮件留住人才

  与年轻下属(邮件)交流你需要:

  1、 如果士气很低,那就直接说出来。

  2、年轻的后生往往不会相信、也不会同意你说的任何一句话。

  3、年轻人受够了枯燥的文字。

  4、为了让你的听众站在你这边,试着嘲笑愚蠢的第三方。

  2有点绝对,至少我是会听一部分的。4这个方法太损,不会用。

  1/3可以尝试。

  1、(高盛高管建议年轻职员们继续奔跑,露西的评价)大话不但不会打动我,还会让我感到困惑,我应该以什么速度奔跑?朝着什么方向?能偶尔休息喝些水吗?我得跑多久?我到底为什么要跑马拉松?

  2、市场起起伏伏。士气有涨有落。泡沫会膨胀会破裂。影响当前决定的事瞬息万变。

  3、如果你二十多岁,玩长线游戏没有明显好处,而玩短线游戏的好处则有很多。与其说一份令人满意的事业是一场马拉松,倒不如说是一连串的冲刺跑。

  这话说得好,把人生看作跑马拉松,容易疲惫,而且谁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不如分割成小段,冲刺更富有挑战性。——短期目标

  4、邮件收件人的数量和它的激励效果呈反相关。当大面积群发时,备忘录的效力总是为零。(省略)放弃邮件吧。单独找到每位你想留住的下属,一起喝杯咖啡。告诉他们你认为他们有多棒。加薪。

  第十四篇:玩游戏长大的一代如何办公?

  没什么可以记录的,主要表达了对用游戏手段管理员工的不屑,认为不可能是大趋势。

  第十五篇:反复无常的老板最可怕

  1、一个总是凶狠的老板,也好过阴晴不定的老板。

  比起一个在某些时候很可怕的管理者,我们宁愿要一个总是很可怕的管理者。

  2、但在有关领导力的文献中,有关领导者行为一致性很重要的观点无处可寻。在这个崇尚创造力和颠覆的世界,可预测性被视为一种无趣和缺乏魅力的特质。

  3、谷歌公司发现一致性是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如果老板前后不一致,员工就无法尽其所能。

  4、在工作中,可预测性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与你的老板有关——而且几乎与一切有关。

  对,我有一个同事,他每天早起的时间捉摸不定,让我非常崩溃。

  还有一位男士,一直不清楚对方在想什么,捉摸不定。

  5、我喜欢的是与让我感兴趣的人共事,根本不是让我惊讶的人。

  6、可预测性是高级状态:不可预测性似乎是人类的默认设置。

  7、我怀疑我们在工作中不可预测是因为管理本身就是不自然的,我们本身则既软弱又善变。

  开始重视这点,努力让自己行动一致,标准一致。

  第十六篇:办公室也需要“庸才”

  1、在一个满是杰出人才的地方工作,就像生活在地狱。

  2、与掌权的傻瓜打交道,是职场中任何地方都需要的技巧。

  3、“差”老师能让我们更加尊重“好”老师,因为没有了“差”,也就衬托不出“好”。更重要的是,“差”老师能让学生更善于思考。

  4、真正的庸才最典型的特点是:他(或她)会坚决抵制进步。

  5、如果必须要做,就裁掉那些讨厌的庸才,但留下那些可爱的。

  可爱的人颇有价值,因为他们可以把团队凝聚起来。文章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可爱的傻瓜,而不是无能的怪人。

  这一篇对庸才写得很透彻,庸才抵制进步的理由可以有100种,让你哭笑不得。

  可爱这个观点我赞同,但问题是,没有几个抵制进步的庸才是可爱的。

  第十七篇:上班一件大事就是上网摸鱼

  1、美国员工平均花费60%到80%的工作时间在网上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2、(新加坡国立大学结论,工作时上网能缓解压力,精神焕发)起初五分钟左右可能真的是这样。不过令人无法放松的是,从那以后的忙乱让我感到有负罪感,并且对我自己很生气,未完成的工作还令我感到很大压力,那种感觉和我刚吃完一筒酸奶油洋葱味薯片差不多。

  3、思考和集中注意力本来是我们自己就能自如做到的事,现在却需要专门的软件来帮助我们做到。

  我发现,早点睡,保持好精神能让我们更好地专注于工作和学习。

  第十八篇:炫酷还是炫富?

  1、学生时代的贫穷不仅看上去再正常不过,还必然会激励你以后努力让自己富裕起来。

  这篇没什么可以说的,我和作者观点一致。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重新思考明年我要去哪里这个重要的问题,接下来我会针对这个问题做点小小研究,可能会以博文形式发布。

  PS.写这一篇的时候,我去亚马逊看了商品页,遗憾的是,这本电子书现在无法购买了。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7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