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中药师】

诗经中描写友情篇一
《关于友谊的诗词

关于友谊的诗词

1. 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2.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5.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8.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9.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10.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1.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12.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13.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14. 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麼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 ——普希金

15. 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林肯

16.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1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

18. 休戚与共,患难相救。 ——孙中山

19.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经中描写友情篇二
《诗经中女性描写赏析》

2012年第4期(总82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

NO.42012

GeneralNo.82

《诗经》中女性描写赏析

赵慧研

(长春师范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诗经》,要:《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中国原始男权社会文化产物的其中所描写的与女性有关的作

《诗经》品也占到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一笔墨。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女性描写部分的分析,来管窥周代时期女性的状况及特点。

;女性;特点关键词:《诗经》中图分类号:I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12)04—0017—02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人类

诞生之日起,炎黄子孙的智慧与创造便光耀于世。早在文字诞生之前,最原始的声韵歌谣便在民间口口相传。最能够牢笼万载、衣被后世的,当属中国古

———《诗经》。代诗歌的辉煌起点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之间五百多年历史时期的作

《诗》,品,原名为因共收录作品305篇,又被取其整“诗三百”。《诗》,数称为被最初称为《诗经》乃始《庄子·天运》。但那时《庄子》,见于所说的“经”只有书籍的意思。而时至汉代,受“罢黜百家、独尊

。而儒术”的影响,将孔子整理过的书,都称为“经”

《诗》又是经过孔子整理并大力传播的,所以《诗》从

,此定名为《诗经》而这个“经”字,乃为“经典”之

意,流传至后世。

《诗经》的内容所反映的是周代的历史,而作为

,中国原始男权社会文化产物的《诗经》其中所描写

的与女性有关的作品也占到其总数305篇的三分之

中女性描写部分一笔墨。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

的分析,来管窥周代时期女性的状况及特点。

、《诗经》一女子的唯美外表(一)面部的直观美感无论何朝何代,人们评价女性的第一标准似乎永远和外貌难脱干系。而评价一个女性的外表是“美”“不美”,或第一感官的感觉又总是落在对面部

。《诗经》的观察上中将美女外貌描写得最活灵活《卫风·硕人》现的当属了,这是一首典型的对人的

,“手如柔荑,外貌加以精雕细刻的诗肤如凝脂,领

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

”兮。这些语句写出了庄姜肤白眉秀,明眸皓齿,也成为了后世历代文人笔下描写美女时引用千古的名句。对于美人眼睛的观察与描写也是异常生动传神

收稿日期:2011-10-25

“清扬婉兮”、“婉如清扬”(《郑风·野有蔓的,如》),“巧笑之,(《卫风·竹干》)。这草佩玉之傩”些都反映了父系社会中,男性立场对女性阴柔美的渴望,柔顺为美,温婉为美,也折射出了男性主体对于女性处于依附地位的渴望与满足。

(二)形体的健硕之美对于女性身材的评价,男权社会的实用价值标准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丰腴的富贵之躯,象征着大唐时代天朝上国的自豪与威严;病弱如娇花般的弱柳扶风,又是风雨飘摇中清王朝病态审美的反映;而时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无论男女,

,“物以稀为贵”人们的脂肪增长都在提速于是对

“骨感”,“丰腴”。的吹捧诞生只能变成了“肥胖”

《诗经》,“硕人其颀”而在所记录的周代社会的高大丰腴变成了时代所赞美、歌颂的身材。这岂不与对“阴柔美”外貌的追逐背道而驰了吗?答曰:非也。

朱光潜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可见美不仅仅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外观感官是否愉悦的要求,它更是审美主体实用性要求的体现,是具有目的性的实用价值的体现。与其他时代对女性身材瘦弱为美的要求不,《诗经》同中的以身材健硕为美可以说是一种实用性审美心理的表现。周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客观条件下,人们不得不承受着异常艰苦的生活条件。在生产劳动获取生存物质这一问题上,男权社会的主体们忽略了两性之间的差异,无论男女,必须具备健康、强大的体魄,才能在

。《诗经》大自然中获取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中最

具代表性的展现艰苦劳动的要首推《国风·豳风·

“女执懿筐”、“九月授衣”。如果女七月》了,女性要

性在当时脱离了劳动,那么本来就“食不果腹、衣不

作者简介:赵慧研(1983-),女,辽宁阜新人,长春师范学院,研究生在读,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女性及女性文学研究。

·17·

遮体”的奴隶家庭生活就更要雪上加霜了。而“硕”则是实用审美心理的文学体现,体现了男性审美主体对女性的审美要求还没达到单纯感官愉悦的程度。

周代的四分五裂使得中国社会还处在一个动乱的局面,客观的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恶劣,加之征战的动乱,使得当时的人口锐减,而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首要的任务,便是加大农业生产。这便需要更多的男性作为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于是,女性的生育能力又成为了男权社会强加在她们身上的又一砝码,健硕的身材也成为了审美的又一必要条件。

(三)逼真的姿态之美

美人之所以美,

不单单拥有一个漂亮的躯壳就够了,活灵活现的灵动之美,更是《诗经》中女性描

写的浓重之笔。仍旧以

《国风·豳风·七月》为例,女执懿筐,遵彼微行,援取柔桑”,写出一位少女,背着一个细长的筐子,扭动着腰肢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即使在进行劳动的过程中,那种婀娜多姿的身姿也出现在了每位读者的面前。在这里,我们看不到这少女的身材容貌、服装配饰。仅仅一个身姿,便演

绎出风情万种,

让人怜爱不已。如“舒窈纠兮”、“舒受兮”、“舒夭绍兮”(《陈风·月出》)写出身姿曼妙

,“僚兮”“燎兮”(同上)写出容貌的美好。“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陈风·宛丘》中一个“汤”字刻

画出女子翩翩起舞时的轻盈。

二、《诗经》女子与爱情《诗经》中有很多反映爱情和婚姻生活的作品,虽然经过漫长历史长河的洗礼,但直到今天,只要我们细心品读,便能感受到《诗经》中女子那些热烈、羞涩、大胆、执着、勇敢的爱情力量。

《秦风·蒹葭》将追逐者的痴念在水境的映衬下写得扑朔迷离,凄婉动人。对于“伊人”的理解,历来评论家颇多争议,但不可非议的是诗人对爱人的热烈追求,而被追求者,大体应该是采摘荇菜的勤劳、美丽的少女。

在周代,人类社会还没有发展到“男尊女卑”的两性的绝对阶级时代,没有封建礼教来约束、摧残女子对爱情的本性追求。她们能够大胆、自由地追求

爱情。《召南·摽有梅》同样描写出了对爱情和婚姻的大胆要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发出爱情信号和呼声的,正是一位女子。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位女子看见树上的梅子一天天越落越少,暗示着时间一天天溜走,年华也一天天溜走,这里没有了少女的矜持,而是大声疾呼:想要娶她的男子快点来呀!毫不掩饰那急迫的心情。女子想尽快结婚·18·

的心情也表露无遗。

《卫风·氓》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周代男女恋爱

婚姻的全过程。面对“氓”嬉皮笑脸的假意“贸丝”

,出于倾心,女子的表现反而落落大方,还在劝说“将

子无怒、秋以为期”。接下来两人坠入爱河,尤其是

女子,因“不见复关”而

“泣涕涟涟”。本来他们的婚姻生活应该是美满幸福的,自主结合,两情相悦,他

们曾指天发誓:“及尔偕老”,要白头偕老,永不变

心。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女子人老珠黄,尽管她努力

地劳作,终年地操持家务,也改变不了男人“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的心态,负情变心,喜新厌旧。此情此景,女主人公欲哭无泪,不但被丈夫抛弃,回到

家里也得不到亲人的同情,“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但她在最后坚强勇敢地结束了这段没有结果的婚姻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三、《诗经》女子的圣洁品格

别林斯基在评价普希金的爱情诗时说

:“普希金的诗,特别是他的抒情诗,总的色调是内在的美和抚慰心灵的人情味。在普希金的任何感情中,永远有一种特别高贵的、温和的、柔情的、馥郁的、优雅的东西,就这一点说,阅读他的作品是培养人性的最好

方法,特别有益于青年男女。”这一评价同样适合于

诗经》中的情诗,尤其是在“国风”的情诗里包含着

最原始也最淳朴的人性之美,

焕发着最动人的力量。如果把“国风”中的情诗比做一曲旋律悠扬的琴瑟

之声,那么最能“绕梁三日”的便是闪耀其间的女子

的圣洁品格。

《卫风·伯兮》写一位女子思念她远征的丈夫,她之所以深切思念自己的丈夫,不仅因为丈夫武艺高强,身体魁梧,更重要的是由于丈夫到前线去参加

一场维护家邦利益的战争。培根说

:“人的天性在私生活里是没有虚饰的。”在《伯兮》中,虽然女主人公因思念丈夫而日渐憔悴,

内心痛苦不堪,但她把爱丈夫和爱家邦的感情完善地结合起来,自然地流露

出那种发自心底的情感,

显示出崇高的情操以及强大的生命力。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异彩纷呈,她们的美表现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秀外表,更表现在她们大胆追求爱情与婚姻幸福的勇气和无所顾忌,更能震撼读者的是她们圣洁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诗经》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进步的社

会现实意义,

永远值得读者深入细致地领略她们的旖旎风采!

参考文献1〕〔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谢晋青.诗经之女性研究〔M〕.商务印书馆,1930.3〕田景春.论《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

〔J〕.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12).4〕王志芳.论《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J〕.滨州师专学报,1997(3).

“《〔〔〔〔

诗经中描写友情篇三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

一、《诗经》中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具有不同思想感情的人物,对同样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就是说。境界是由真景物与真感情密切结合而成的。所以好的文学作品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写,使情和景紧密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造成一种强烈的气氛,可以更好地烘托人物、渲染人物,更好地感染读者、表现主题。

二、《诗经》的景物描写可以含蓄而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时间及其变化,更好地表现诗的主题。

在诗歌中,有时根据表达需要,要点出时间的变化。有时,时间的变化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暗暗显示出来的,这样就能创造一个动 人的、形象的意境,使诗歌就更含蓄、生动、风趣、幽雅,更富有诗的意境。

三、《诗经》中有的景物描写就是比兴手法,可以渲染气氛,引起下文。

《诗经》里用比兴的时候,常常是从周围的自然景物写起,是周围的自然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怀。所以,比喻借助于景物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引起下文,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

- 1 -

诗经中描写友情篇四
《写友谊的诗》

伐木

出自诗经·小雅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干糇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董大二首(其一)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送友人入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送别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韦城李少府 张九龄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祖咏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赠范晔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醉蓬莱 赵鼎

破新正春到,五叶尧蓂,弄芳初秀。 翦彩然膏,灿华筵如昼。 家庆图中,老莱堂上,竟祝翁遐寿。 喜气欢容,光生玉斝,香霏金兽。 谁会高情,淡然声利,一笑尘寰,万缘何有。

解组归来,访渔樵朋友。 华发苍颜,任从老去,但此情依旧。 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

江城子 秦观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秦楼月(送别)吴则月

怅离阕。淮南三度梅花发。梅花发。片帆西去,落英如雪。

新秦古塞人华发。一樽别酒君听说。君听说。胡笳征雁,陇云沙月。

满庭芳 赵长卿

竹颭斜梢,荷倾馀沥,晚风初到南池。 雨收池上,高柳乱蝉嘶。 冉冉莲香满院,夕阳映、红浸庭闱。 凉生到,碧瓜破玉,白酒酌玻璃。 思量,浮世事,枯荣辱宠,欢喜忧悲。

算劳心劳力,得甚便宜。 粗有田园笑傲,拣些个、朋友追随。

好时景,莫教挫过,撞著醉如泥。

行香子 沈瀛

野叟归欤。

朋友来无。 数无多、几个相於。 问谁姓字,在底中居。 云陶靖节,白居士,邵尧夫。 时时对语,一笑轩渠。 他行藏、是我规模。 朝朝暮暮,相唤相呼。 愿今生世,长相守,作门徒。

2

最高楼 辛弃疾

君听取,尺布尚堪缝。 斗粟也堪舂。 人间朋友犹能合,古来兄弟不相容。 棣华诗,悲二叔,吊周公。 长叹息、脊令原上急。 重叹息、豆萁煎正泣。 形则异,气应同。 周家五世将军后,前江千载义居风。 看明朝,丹凤诏,紫泥封。

鹧鸪天 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 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 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沁园春 熊禾

自笑生身,历事以来,垂六十年。 今浮沈闾里,半非识面,交游朋友,各已华颠。 富贵不来,少年已去,空见悠悠岁月迁。 虽然是,壮心一点,犹自依然。 新阳又长天边。 人指似山间诗酒仙。 算胸次崔嵬,不胜百榼,笔端枯槁,难足千篇。 隐几杖藜,相耕听诵,聊看诸郎相后先。 馀何事,但读书煮茗,日晏高眠。

贺新郎 蒋捷

甚矣君狂矣。 想胸中、些儿磊磈,酒浇不去。 据我看来何所似,一似韩家五鬼。 又一似、杨家风子。 怪鸟啾啾鸣未了,被天公、捉住樊笼里。 这一错,铁难铸。 濯溪雨涨荆溪水。

送君归、斩蛟桥外,水光清处。 世上恨无楼百尺,装着许多俊气。 做弄得、栖栖如此。

临别赠言朋友事,有殷勤、六字君听取。 节饮食,慎言语。

潇湘忆故人慢 王安礼

薰风微动,方樱桃弄色,萱草成窠。 翠帏敞轻罗。 试冰簟初展,几尺湘波。 疏帘广厦,寄潇洒、一枕南柯。 引多少、梦中归绪,洞庭雨棹烟蓑。 惊回处,闲昼永,但时时,燕雏莺友相过。 正绿影婆娑。 况庭有幽花,池有新荷。 青梅煮酒,幸随分、赢得高歌。

功名事、到头终在,岁华忍负清和。

满庭芳 苏轼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 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翦柔柯。 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3

诗经中描写友情篇五
《关于友谊的诗词》

关于友谊的诗词

1. 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2.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3.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4.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5.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8.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9.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10.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11. 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12.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13. 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14. 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麼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 ——普希金

15. 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林肯

16.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17.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

18. 休戚与共,患难相救。 ——孙中山

19.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关于友谊的歌曲

友谊地久天长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

心中能不欢笑

旧日朋友岂能相忘

友谊地久天长

友谊万岁朋友友谊万岁

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我们曾经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

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

友谊万岁朋友友谊万岁

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music......

我们也匆匆日逍遥荡桨在微波上

当如今已经劳燕分飞

远隔大海重洋

友谊万岁万岁朋友友谊万岁

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我们往日情意相投

让我们紧握手

让我们来举杯畅饮

友谊地久天长

友谊万岁万岁朋友友谊万岁

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友谊万岁万岁朋友友谊万岁

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友谊万岁万岁朋友友谊万岁

举杯痛饮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在中国宋代,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中有一段故事:文彦博听说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对人说:“李稷的父亲曾是我的门人,按辈份他应该是我的晚辈,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训他不可。”有一次,文彦博任北京守备,李稷听说后,便上门来拜谒。文彦博故意让李稷在客厅坐等,过了好长时间才出来接见他。见了李稷之后,文彦博说:“你的父亲是我的朋友,你就对我拜八拜吧。” 李稷因辈份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彦博拜了八拜。文彦博以长辈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气。 成语“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后来,人们用“八拜之交”来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

诗经中描写友情篇六
《诗经饮食——读书札记》

《诗经》时代的饮食

顾明一

很好的札记体文章,趣味考据。津津有味。

在文章开头有必要说说你依据的诗经版本,建议分节,并设立若干小标题,这样更易读。 修改后可以定稿。当然,还可看一本《中国食物》,收在《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美国学

者安德森写的?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俗话说

【可删】“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相当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部分,而《诗经》中关于当时饮食文化的记载是值得一探的。

总的来说,《诗经》对于当时饮食文化的记载可谓面面俱到,【删,直接接上一段】本文将从“饮”“食”“器”“庖”四大基本方面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来进行探讨。

谈及“饮”,《礼记·效特牲第十一》记载了黔熬在施舍时“左奉食,右执饮”。原因是“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 “饮”文化与“食”文化是结合的。中华传统主流饮料虽种类繁多,但泛性地总结一下不过“水”、“茶”、“汤”、“酒”。“水”无需多说。而“茶”据考证最早起于汉而兴于唐,《诗经》中更是难见相关记载。“汤”者与在古代更多的是以浓稠的“羹”、“汁”的形式存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算做饮品。但“酒”则不同,《诗经》之【删】中关于“酒”的记载则比较多,305篇中共出现63次,(风7次,雅50次,颂6次)人们对于“酒”的认知已然十分丰富。从中可以看出作为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古代农业文明的一个分支,“酒文化”在当时已然形成,并且已不仅仅是“雏形”。故“饮”中我将着重探究“酒”【调整,似不顺】。

《诗经》中提到“酒”【引号不一致,统一调整】的诗多在二雅中,如:

《小雅·鹿鸣》:“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小雅·常棣》:“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小雅·伐木》:“伐木于阪,酾酒有衍。”

《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 《小雅·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

…………【可删】

关于《诗经》中酒文化的总结如下:

首先,酒的种类仍只有粮食酿造类,如《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笔者认为,酒的被发明不同于被发现,在掌握酿酒技术前,很可能果酒、乳酒已经出现,但这两类酒的原料并未被普及。酿酒原料中的粮食普及,自然而然奠定了粮食酒成为主流的物质基础。

其次,酒的档次已有了明显的高下之分,这与当时的等级制度是有着暗中联系的【有内在联系】。从酒的使用主体——人来说,饮酒者多是贵族(或者已死的祖先)如《国风·【可删】豳风·七月》:“十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可删】故可以看出酒这个东西是在当时相当名贵,劳动人民的诗歌中极少出现“酒”。

《周礼·天官冢宰第一》把酒分为用于祭祀的“事酒”,成年窖藏的“昔酒”和清澈的“清酒”,这是以酒的作用和品质为依据的。具体的分类还有“清酒”、“酾酒”、“旨酒”等。 酒坛上部高档的“清酒”要先用于祭祀祖先。如《小雅·北山》: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

酒坛下部澄清过的叫“酾酒”,用于犒赏重体力劳动后的家人。如《小雅·鹿鸣》: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

“旨酒”是醇美的酒(《周颂·丝衣》、《小雅·桑扈》:“旨酒思柔”,当为入口不辣之意。),用于款待尊贵的客人。如《小雅·鹿鸣》:

“我有旨酒,以燕嘉宾之心。”

还有作为一般饮料的酒,佐食而用。

当时的酒不仅在制作和使用方面有了一定发展。在喝酒的文明问题上也有了一定的规范。

比如提醒人们饮酒要适度。《小雅·小旻》:“人之齐圣,饮酒温克。”意即喝酒时要向圣人看齐,酒风温和,酒量有度。

那么在盛情难却,的确喝醉了怎么办?《小雅·桑扈》:“既醉而出,并受其福。”意即喝醉了主动离开,在筵席吵嚷对大家都不是好事。

当时人们还注重好酒配佳肴。《小雅·桑扈》:“尔酒既旨,尔肴既佳。”

既然已经提到“佳肴”,那么也该说说“食”文化了。说到“食”,自然当细分为“荤食”、“素食”(蔬菜和水果)和“主食”。《诗经》中提及130科植物,200科动物。可谓菜色十分丰富。这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及其影响下的种植、畜牧、渔猎也有很大关系。

先说“荤食”。从《诗经》上已经能看出人们对动物的认知已然十分丰富。兽类有虎、豹、熊、鹿、罴、兔、豚等;禽类有雉、鸠、鹊、鸨雁、鹤、鸳鸯、黄鸟等;鱼类则有鲤、鳊、鲢等。工具上狩猎以网、箭,渔则以网、钓,必要时人们也与野兽肉搏。如《国风·大叔于田》:“襢裼暴虎,献于公所。”【以下字体统一换成宋体】 《诗经》中明确提及的饲养动物有牛、羊、鸡、猪和狗等。相比之下畜牧业尚未形成较大规模。人们获取肉食多以荒野狩猎和岸沚垂钓、撒网为主。

就饲养对象来说,羊的比重较大。人们吃羊肉,也用羊肉祭神灵和祖先(如《大雅·生民》:“取羝以軷,载燔载烈。”)“羔裘”更是人们御寒的必备用品。《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证明当时已有圈养的猪。但由于猪的食量大、不温驯,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性价比低。【删,与整体文风不合】所以猪比羊普及度要低很多,所以“猪”在《诗经》中只提到一次(《国风·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指的是小野猪),且出现在王公君主的筵席上,所以猪肉在当时的珍贵程度是高于牛羊的,这也与猪肉产量较低相应。关于鸡,《国风·君子于役》:“鸡栖于埘”说明当时的鸡已和人类形成的依附关系。或许粮食相对更为珍贵,从《诗经》上看人们并没有大量的养鸡、吃鸡肉,只是把鸡当闹钟【换一词?】来用的。如《国风·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国风·齐风·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关于狗肉,在《周礼》中有相关与狗肉的记载说明狗的使用价值已然被开发出来了。但《诗经》中并关于食用狗肉的记载。《齐风·卢令》提到的狗是猎狗,不是“肉狗”。故笔者认为食用狗肉并不是当时荤食中的主流。

《诗经》中提到当时粮食的品种有稻、麦、黍、粟、菽(《小雅·甫田》:“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国风·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等。很明显粮食产业在当时是十分受重视的,从种植(《小雅·大田》:“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除草(《大雅·生民》:“茀厥丰草,種之黃茂。”)等细致的描写都能看出主食之所以为“主”食的文化渊源。

《诗经》中提到的蔬菜品种十分丰富,有《卷耳》中的“卷耳”,有《采蘩》中的“蘩”(白蒿),《草虫》中的“蕨”和“薇”,《桑中》的“葑”(蔓青),《泽陂》的“蒲与荷”,《七月》的“葵及菽”(葵菜和豆苗)“瓜”“壶”(葫芦)“韭”,《泮水》中的“芹”等等。《尔雅·释天》:“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作为百姓的主要副食,蔬菜在饮食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

位置。而《诗经》中并没有大量种植蔬菜的内容,笔者认为,这与当时人口较少而野生蔬菜众多、出产丰富,故而蔬菜种植业并不像粮食种植业那样发达。(《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食”还能反映出很多,比如《诗经》时代的百姓多以蔬菜为副食,故称之为“蔬食者”,相比之下贵族则享受着丰富的肉食,故称为“肉食者”(《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而饮食好坏也是衡量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依据。如《孟子》中就以能够衣帛食肉作为理想社会的生活标准,这根当今的“恩格尔系数”作用相似。当时的“食”文化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体现当时讲究阴阳五行之平衡的饮食文化。《诗经·衡门》:“泌之洋洋,可以疗饥。”可见提倡食品种类多样化,食补养生的观念也已形成。

至于“器”,即《诗经》中的饮食用具,可谓是最复杂的一块,【口语】因为它兼有造型艺术的历史意义。不过单就饮食文化来分析的话就简单多了:一方面,它具有“美器伴食”的审美价值,起到烘托食物,刺激食欲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很明显了——盛装食物的实用价值。《诗经》中提及的器皿种类主要为“食器”“酒器”“炊具”。

食器如《豳风·伐柯》:“我觏之子,笾豆有践。”,《小雅·鹿鸣之什·伐木》:“於粲洒扫,陈馈八簋”,《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等篇目都有记载。

酒器相比更丰富,有《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大雅·江汉》:“釐尔圭瓒,秬鬯一卣” 《大雅·行苇》:“或献或酢,洗爵奠斝。” 《鲁颂·閟宫》:“白牡骍刚,牺尊将将。” 《大雅·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 《大雅·公刘》:“执豕于牢,酌之用匏。”包括了盛酒器、饮酒器、温酒器等品种齐全,样式考究。

《诗经》中的炊具以“鼎”为尊。《周颂·丝衣》:“鼐鼎及鼒,兕觥其觩。”鼎者三足圆腹,用以盛肉煮肉。古人列鼎而食,以鼎伴食。后来鼎上升为祭祀礼器。夏铸九鼎,周灭商而迁九鼎,定鼎成政,鼎已然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从鼎由炊具上升为礼器、国器足以看出中国人对日用饮食的重视。

说完“炊具”,该说说饮食文化中最富有趣味的“庖”了。【也是口语,可换】

从《诗经》可以看出当时烹饪的手段还比较简单,炒、爆、炸等需要用油作为媒介的方法还没有出现,而主要在火和水上绕圈子。故当时的烹饪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诗经》中记载的烹饪方法主要有“炮”、“燔”、“炙”、“烹”、“蒸”等。“炮”是裹烧。“燔”是烤。(《诗义会通》:“炮者,裹烧之。燔者,加之于火也。”)“炙”:《毛传》:“炕火为炙。” 《正义》:“以物贯之而举于火上以炙之。”《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燔之炙之。……燔之炮之。”三者意义相近,与火的直接联系较大。而“烹”、“蒸”则以热水为媒介。在《诗经》中“烹”写为“亨”,即是煮。煮是古代饮食主要的加工办法之一。煮素菜如《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煮荤菜如《桧风·匪风》:“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蒸”在我国历史悠久,也是我国特有的烹饪方法,所谓黄帝“蒸谷为饭”。《诗经》中“蒸”写为“烝”。《大雅·生民》:“释之叟叟、烝之浮浮。”从《诗经》上看炒、爆、炸等需要用油作为媒介的方法还没有出现,而主要在火和水上绕圈子。【另外两媒介你能说出?看样子你会做菜?手艺如何?】

诗经也反映了当时以庖厨做熟食的应用范围。《小雅·六月》中的“炰鳖脍鲤”反映出当时的饮宴是生熟杂成的。也就是说,尽管当时的人们早已学会了用火,但他们仍然发现部分食品生吃更为鲜美。《礼记·内则十二》中也曾提到了“牛脍”和“鱼脍”,说:“肉腥细者为脍,大者为轩”。为去除生肉的腥臊,吃脍时要“春用葱,秋用芥”。

很明显食材的本味欠佳、熟食的鲜味退化推动了调味品的出现与发展。当时的人们在烹饪时已开始注意调料和香料的运用。如诗中提到的“花椒”:《国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周颂·载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宁?”显然当时花椒已成为馨香材料。还有枸杞、甘草等都有可能是当时采摘后用于烹饪的香料。诗经也记载了吃饭时所用的调料,《大

雅·行苇》:“醓醢以荐,或燔或炙。” 就是在说古人“荐”以肉酱解决烤肉乏味的问题。 《诗经》中没有直接出现“盐”、“酱”等现金常见的调味料。这与当时的野生食材十分丰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都有不同的荤素食物,由于其本味各异,古人在意突出食材的本味即所谓“贵天产也”及“大羹不和,贵其质也。”是有一定联系的。

诗经中描写友情篇七
《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性爱描写的思想》

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性爱描写的思想101

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性爱描写的思想

张思齐

提要《诗经》与《圣经》中的诗歌之间具有许多契合点,王夫之的诗学观念与基督教圣经学的诗歌理念比较接近,因此其间存在着可比性。王夫之重视诗歌的情感侧面。对所谓“艳诗”持明确的肯定态度并且加以提倡,重视《诗经》中涉及性爱的内容并肯定其价值。王夫之的诗经学说凸现了儒家经典《诗经》歌颂生命主体意识,高扬人性,肯定性爱,赞美爱情的本质。王夫之的诗经学研究成就丰硕,这得益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关键词王夫之诗经学基督教圣经学性爱描写比较研究

王夫之的诗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就是他重视抒情诗而忽视乃至贬抑叙事诗和史诗,第二是他重视诗歌对情爱的表现和描写。这就使得我们联想到基督教《圣经》的诗歌体经卷《诗篇》(天主教思高本《圣经》称为《圣咏集》)。《诗篇》也是抒情性的,不过它主要抒发的是神圣的宗教感情,基本的风格是大歌大颂。《圣经》中另一部有名的诗歌体经卷是《雅歌》。它依稀具有一点叙事性,即所罗门王与苏拉密女的爱情故事,不过也有一些解经家否认这一点。《雅歌》主要还是抒情性的。从文本上看,它抒发的是男女之间的性爱之情,基本的风格是柔曼曼、翘楚楚、情纤纤、意绵绵。从深层考量,这种情爱是人类和教会对上帝之爱的预表。而男女之情正是王夫之诗学的一个着重点。尽管西方文学从总的来说,是重视史诗和叙事诗传统的,抒情诗在西方起源较史诗和叙事诗晚的多,亦不如史诗和叙事诗受重视。但是纯抒情的《诗篇》和淡叙事的《雅歌》却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受到极度的重视。这是因为基督教圣经学的诗歌传统对西方各国的诗歌发展起到了一种规范和制约的作用。至于儒家的诗经学的诗歌传统,对中国乃至整个汉字文化圈的诗歌创作,也一直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制约作用,这是显而易见的。《诗经》和《圣经》都是经,分别属于儒学和基督教。儒学具有一定程度的宗教特征。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儒教,即以儒家学说为宗教。儒教与佛教、道教并称为“儒释道三教”。儒教尊孔子为教主,以孔子的思想学说为基本的教义和教条。儒学在汉代定为一尊,经过魏晋隋唐直到宋代,形成了与封建社会统治相并立的道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指导思想,并且经常进行国家祭祀,因此儒学事实上具有国教的性质。尽管在宗教祭祀、宗教仪轨、教团组织等方面不够制度化和经常化,但是它的确具备大量的宗教特征,在维系人心方面与世界各大宗教并无二致。因此,儒学称为儒教是有道理的。这个特殊的现象为本研究提供了以一个切入点,即如何在基督教的语境中运用《诗经》和《圣经》的资源进行比较研究。这就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可能触及事物矛盾运动的内部的质的契合点。这个契合点是本研究成立的理由。王夫之论诗有三个特点。第一,他比较重视诗歌的情感侧面。第二,他对所谓“艳诗”

102《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冬之卷

持明确的肯定态度并且加以提倡。第三,他重视《诗经》中涉及性爱的内容,肯定其价值。这些观点在古代学者中是不多见的。

首先,考察王夫之对诗歌情感侧面的认识。

由于王夫之非常重视诗歌的情感问题,因此他对抒情诗和诗歌的抒情功能都相当重视。他说:“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诗之所至,情无不至。情之所至,诗以之至。……古人于此乍一寻之,如蝶无定飞,乃往复百岐,总为情止,卷舒独立,情依以生。”(《古诗评选》卷四李陵《与苏武诗》评语)这是王夫之对诗歌抒情性的基本认识。在诗歌发展史上,言志说与抒情说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张。王夫之不反对言志说,但是他更注重抒情说。这与他在文学创作上比较全面有关系,他不仅做诗千首,而且填词三卷,还写过杂剧《龙舟会》。总的说来,王夫之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情感丰富的人。王夫之与其他思想家们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从不讳言情、爱情、性爱这一类人生之必须、文学之主题、学术之重点。他说:“且夫人之有志,至之必言,尽天下之贞淫而皆有之。”(《尚书引义・舜典三》)对于“贞”和“淫”,他是这样解释的:“贞亦情也,淫亦情也。”((诗广传)卷一《邶风》)他承认情有贞情与淫情的区别,并且反对浪欲和淫情。但是,他敢于承认淫情的客观存在以及淫情在不少诗篇中的客观存在。这就使得他视野比较宽广,能够采取一种与道学家们截然相反的态度,有可能从千百年来的诗歌卷册中发现一些被误读和误解了的诗歌精品,从而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给它们一个应有的评价。

情是一种客观存在。关于情的客观性,王夫之说:“情者,阴阳之几也。物者,天地之产也。阴阳之几动于心,天地之产应于外。故外有其物,内可以有其情矣。内有其情,外必有其物矣。”(《诗广传》卷一《邶风》)对于这一段话的基本立场,人们一般理解为内情与外物之间的主客观对立。不错,内情与外物的确是一对呈对偶状态分布的范畴。情是阴阳之气结合的产物,它很微妙。物是天地之间的客观存在,它很自然。阴阳的作用微妙地活动于人的心中,天地的产物对应地存在于人心的外边。反过来也是一样,在人心之外存在着某种事物,那么在人心的里边也就有某种感情和它对应。笔者认为,王夫之这种情感与事物对应的看法,与T.s.艾略特关于“客观对应物”的诗学理论如出一辙。他说:“用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的唯一方法是通过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到能够喻示那种情感的一些东西、环境或者一系列事件。这样,只要用真情实感去展示这些客观现象,就会即刻唤起这种情感。”①了解T.s.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理论,对于理解王夫之的“内情与外物关系”论很有帮助。在王夫之的这一段话里,“几”是一个关键词。从字面上说,几,就是微妙的意思。情之微妙在哪里呢?就在于情的产生具有客观的基础,但是情本身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而是一种主观的属性。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情是谁的主观属性呢?按照人们一般的理解,情是一种属于人的属性,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可是王夫之却没有这样说,按照王夫之的说法,“情者,阴阳之几也。”阴阳的概念远比人大得多。人分男女,固然人也属于阴阳之列。不过,分阴阳的存在并非只有人类这一种。动

①Theonlywayofexpressing

words,asetemotionintheformofeventsartisbyfindingan“objectivecorrelative”:inotherofobjects,asituation,achainofwhichshallbetheformulaofthatparticularemotion;suchthatwhentheexternalfacts,whichmustterminateinsensoryexperience,aregiven,theemotionisimmediatelyevoked.——T.S.Eliot0888—1965),Hamlet(1919).

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性爱描写的思想103

物、植物、某些矿物都具有阴阳的属性,可是它们为什么没有感情?由此看来,王夫之的“阴阳之几”还有更大的所指。如所周知,T.s.艾略特的诗学观是建立在文学的外部权威之上的。他认为,诗人应当非个人化,批评家应当服从外部的权威。他有句名言说:“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①从前,人们认为外在权威就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批评传统。其实这并没有把握住T.s.艾略特诗学理论的真谛。批评传统固然也属于外在的权威之一,却并不是最大的外在权威。T.S.艾略特描述他自己说:他是一个“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皇党人,和一个宗教上的英国国教徒。”②那么,对这样的一个人来说,最大的外在权威是什么呢?显然,在T.s.艾略特那里,最大的外在权威不是传统,而是整个自然界。自然界也有意志,那种意志实际上就是冥冥之中上帝的意志。因此,“阴阳之几”就是上帝的微妙而神奇的作用。如此理解王夫之的“阴阳之几”,则可见出其情感理论之前后一致。倘若过分地强调王夫之情感学说的唯物主义的一面,不仅在许多地方讲不通,也不符和他的思想实际。

其次,考察王夫之对“艳诗”的态度。

所谓“艳诗”,也称“艳歌”,即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对于艳诗,王夫之是如何看待的呢?他说:“艳诗有述欢好者,有述怨情者,《三百篇》亦所不废。顾皆流览而达其定情,非沉迷不反,以身为妖冶之媒也。嗣是作者,如‘荷叶罗裙一色裁’,‘昨夜风开露井桃’,皆艳极而有所止。至如太白《乌栖曲》诸篇,则又寓意高远,尤为雅奏。其述怨情者,在汉人则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唐人则‘闺中少妇不知愁’,‘西宫静夜百花香’,婉娈中自矜风轨。迨元、白起,而后将身化作妖冶女子,备述衾稠中丑态。杜牧之恶其蛊人心,败风俗,欲施以典型,非已甚也。近则汤义仍屡为洮笔,而故不失雅步。唯谭友夏浑作青楼淫咬,须眉尽丧;潘之恒辈又无论矣。《清商曲》起自晋、宋,盖里巷淫哇,初非文人所作,犹今之《劈破玉》、《银柳丝》耳。操觚者即不惜廉隅,亦何至作《懊依歌》、《子夜》、《读曲》?”(《夕堂永日绪论内编》)这一段话分五层意思。第一,从内容山看,艳诗应当得到肯定。艳诗的内容,要么表现爱情的欢乐,要么表现爱情带来的悲伤。这并不是后人的发明,早就有伟大的榜样在前头,这就是《诗经》。既然连儒家的经典《诗经》中也包含有艳诗的内容,诗人们创作艳诗,民歌中流传艳诗,也就很正常了,有甚好职责的呢?第二,从社会功能上看,艳诗可以陶冶人们的感情。所谓艳诗,对情爱的描写可能多一些、露一些,但是艳诗并不一定会使人沉醉于卿卿我我,丧失人生理想和报国之志。艳诗也不是教唆犯,不会引起人们在性方面犯什么错误。第三,在我国诗歌史上,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也被人们称为艳诗。在这一部分里,王夫之主要是列举具体的诗篇为例证。为了申明他对艳诗的基本上持肯定态度的看法,王夫之例子举得较多。兹逐一疏解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语出唐・王昌龄《采莲曲二首》之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人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载《全唐诗》卷一四三。此诗写江南水乡劳动妇女之美丽形象。清代黄牧邻评日:“向脸字却妙,似花亦有情。乱入不见,闻歌始觉,

①Poetryisnotaturninglooseofemotion,butanescapefromemotion;itis

andtheIndividualnotehexpressionofpersonality,but№escapefrompersonality.——T.S.Eliot,TraditionTalent,II,(1917).

⑦Hedescribes

T.S.Eliot,Forthehimself鹪“classicistinliterature,royalistinpolities,andAnglo-Catholicinreligion.”——z.甜谢“An幽嘲I嘲(1928).

104《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冬之卷

极清丽。”(《唐诗笺注》卷八)乱入池中看不见的不仅有采莲人,还有鸭子。正在交配的鸭子,受到惊扰,一个猛子,扎入水中。

“昨夜风开露井桃”,语出唐・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殿前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钋春寒赐锦袍。”载《全唐诗》卷一四三。本篇《万首唐人绝句》题作《殿前曲》。诗篇以汉喻唐。汉武帝皇后卫子夫,本来是平阳公主之讴者。武帝过平阳公主处,见而悦之,因入宫,得立为后。事见《汉书.夕}戚传》。那么,汉武帝是怎样一见那位讴者而心旌动摇的呢?关键在于“昨夜风开露井桃”。昨天夜里,宫中灯光绰约,一阵风吹来,那位讴者的裙子飞了起来。在那么短暂的一瞬,连井桃也露出来了。汉武帝瞥见,心潮翻滚。后来又见其歌甚好、貌甚姣,遂下定决心,立之为皇后。井桃,指女阴。井,喻其属性。桃,喻其形状。这样的用法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方言中还可以见到。在汉代,人们的穿着,尚无内裤(试比较法国文化史上的¥a11¥.culotte)。从文学手法上说,井桃之喻犹如传说中的圣杯(grail),汉武帝则犹如兰斯诺特骑士(SirLancelot),举其长矛也。

《乌栖曲》为乐府旧题,李白在此题下有作品多篇,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如下:“姑苏台上乌栖时,吴望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此诗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吴王宫里昼夜狂欢的情景。据唐・孟綮《本事诗・高逸》记载,李白初至京师,贺知章见其《乌栖曲》,叹赏苦吟日:“此诗可以泣鬼神矣。”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语出《古诗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姣姣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此诗被王夫之屡屡提起,足见他认为这首诗确实优秀。这里描写曾经是“倡家女”下层贫民的婚姻。她本来想与丈夫一起好好过日子,无奈其夫尽日在外边闯荡,经常不回家,于是她感到难于独守空床。人情入理,写到了极致。

“闺中少妇不知愁”,语出唐・王昌龄《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胥觅封侯。”载《全唐诗》卷一四三。此诗写出了天真烂漫、乐观健朗的少妇登上城楼眺望无边春色时微妙的心理变化。要是夫妻同来赏春,那该有多么好啊!中国古代妇女有相夫教子的传统。那位女子也是这样,胸怀宽广,当年是她督促丈夫上前线,通过军功,争取封一个侯爷的爵位。但在大好春光面前,她的心中,不免又涌荡起了层层波澜。

“西宫静夜百花香”,语出唐・王昌龄《西宫春怨》诗:“西宫静夜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载《全唐诗》卷一四三。此诗以汉喻唐,抒写宫人之幽怨心情。宫女们被限制在宫中,得不到普通人应有的天伦之乐,形同囚犯一般,深情苦恨,襞积重重。

“汤义仍屡为韶比笔,”意思是说汤显祖(1550--1616)屡屡挥毫创作了许多类似艳诗的作品。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海若、别署清远道人。汤显祖与意大利神父利马窦有过直接的交往,从而受到了较多的西方思想的影响。汤显祖等人的诗歌创作属于性灵派,代表了明代后期文学发展的方向,比较能够真实地直抒自我。

谭友夏,明代竟陵派诗人谭元春(1586--16377)的字。谭元春有不少描写少女情致的小诗,常多巧思。不过,王夫之对谭元春的艳诗颇有微词。潘之恒,字景升,歙县人,明嘉靖间官中书舍人。潘之恒初以文词受知于王道昆和王

论王夫之关于《诗经》中的性爱描写的思想105

世贞,后从袁宏道兄弟游。撰有《涉江诗选》七卷。

在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市民文学勃兴,民歌、时调也发达起来了。所谓时调,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兴起于明代的流行歌曲。从渊源关系上看,民歌时调与六朝时期的《清商曲》有联系,里面有较多的吟咏情性之作。《劈破玉》、《银柳丝》是民歌时调的调名,它们与汉代乐府诗歌中的《懊侬歌》、《子夜》、《读曲》也有联系。明代的民歌时调的确有清新活泼反映民众生活的一面,但是也有不少不堪入目的下流的内容。这一点,只要翻一翻冯梦龙所编述的《挂枝儿》、《山歌》、《夹竹桃》,就很清楚了。用诗歌来表现不堪入目的下流的内容,王夫之是不赞成的。

一般说来,王夫之并不反对诗歌描写男女爱情。在儒家的诗教说中,有“发乎情,止乎理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诗大序》)。本来,《诗经》中有一些作品作于周王朝政治衰乱时期。这些作品和那些对周王朝大歌大颂的作品不一样,被称为“变风”“变雅”。它们较好地反映了时代的真实面貌,其中还有对民生疾苦的描写,也有民众爱情生活的记录。正如英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时常叫人们回忆那美好的古代英格兰,把它描绘成一片“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一样,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也常常这样做。为了避免老百姓对周王朝这一美好的古老时期有所怀疑,他们板着面孔要人民“发乎情,止乎理义。”正夫之则对之进行了重新解释。他说:“止者,不失其发也。有无理之情,无无情之理也。”(《诗广传》卷一《邶风》)王夫之在他的几部诗歌选本中都选入了不少的情诗。在评语里,王夫之对咏唱“奁情”、叙说“情事”的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艳诗”这个名称,出自唐代诗人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近世妇人,……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因为艳诗百余首。”(《长庆集》卷三十)在中国诗歌史上,元镇是以善写艳诗而著名的,有“元轻白俗”说法。因此,从王夫之对元稹诗歌创作的评价,可以很好地见出他对艳诗的基本看法。王夫之评元稹《早春寻李校书》云:“必欲抹此以轻艳,则《三百篇》之可删者多矣,但不犯宫体,愿皋比先生勿易由言也。”(《唐诗评选》卷四)皋比,原义为虎皮,也指虎皮座椅,后来指学师的座椅。皋比先生,指假道学先生,带有贬义。这说明王夫之论诗有重情的倾向,其认识比道学家们要高明得多。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王夫之在评价艳诗的时候,对某些具体的诗人及其作品的评价未必公允,对“淫诗”的范围作了不适当的扩大,所用的语词如“淫哇”、“淫咬”等也带有贬义,还不时提倡“贞情”、“正情”,但是他并未将情诗一概抹煞,而是基本上予以肯定。统观王夫之的诗论,这一点还是比较明晰的。

最后,研究王夫之对《诗经》中性爱内容的认识。

如前所论,王夫之的“阴阳之几”指造化即上帝的微妙而神奇的作用,而且上帝的造化在诗歌的评判中充当着最大的外在权威。既然最大的外在权威就是上帝,那么在这种最大的外在权威统帅之下的人类感情就不再是可鄙的渺小的而是崇高的伟大的了。也就是说,那些视性爱为可鄙的道学家们才是可怜虫呢。在宋明时期,理学兴盛。理学亦称道学,然而其中也混杂了不少假道学先生。(从学理上说,理学与道学是两个概念,应当有所分别,兹略而不论,姑且按照一般的说法而混用之。)假道学先生们视性爱为可鄙的感情,这说明他们的内心多么肮脏啊!假道学先生们视性爱为洪水猛兽,这说明他们的内心多么经受不起情感的激荡啊!感情是一种客观存在,爱情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性爱还是一种客观存在。既然如此,那么表现情、爱情、性爱就是诗歌的本分了。王夫之非常重视《诗经》中的性爱描写,他说:“诗言志,非言意也;诗达情,非达欲也。心之所期为者,志也。念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56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