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中考试题】

本文是中国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教学设计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篇一
《2015年北京语文中考试题答案》

2015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一、基础·运用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草书”特点及写法,隶书是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很明显与图片文字特点不符。

(2)为人民服务

2.(1)【答案】A

【解析】考察“曲”字读音,及“华”字笔顺。

(2)【答案】C

【解析】根据各句程度的不同,由浅入深,且须符合说话逻辑。

3.【答案】D

【解析】须认真审题要求选择“不符合现代规范汉字书写要求的汉字”,很明显选带有错字的匾额,第四幅“明”字多一横。

4.【答案】B

【解析】考察对联,但非考察“词性对应”,而须注意词性的搭配,及对联内容所表述的情感。

5.【答案】C

【解析】考察运用比喻的定名的计谋。

6.【答案】A

【解析】考察破折号的用法,甲处破折号表示转换话题;乙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答案正在题干中,需要认真审题,需要考生明白破折号的用法。

7.【答案】参观时既要爱护展品,不触摸、不拍照,又不要喧哗打闹,影响他人。

8.(1)【答案】A

【解析】A“情”是“专一、深入”,“忠”是“忠诚”,而且题干说明结合母亲所说的话,图五母亲只要他做忠臣,所以A。

(2)【答案】岳飞坚主抗金,同金军进行数百次战斗,成为著名爱国将领!

【解析】答案不仅有简单的图片描述,还须有实际事例,使画面内容丰富。

9.(1)【答案】风正一帆悬;江春入旧年。

(2)【答案】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

(3)【答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二、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0-12题。

10.(2分)【答案】(1)景象(景观)(2)离开

【解析】此题为词语解释题,考查考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

11.(2分)【答案】(1)春风和煦,日光明媚。(2)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解析】此题为句子翻译题,考生翻译时需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注意是不是补充上了句子省略成分,注意调整句子的语序。

12.(4分)【答案】①小船②狂风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导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境界。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①②空通过梳理文段即可答出,③句其实考查的是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迁客骚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他们是带着自身的情感去看待眼前的景物,而袁中道则是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义不符。

三、名著阅读

13.阅读下面连环画,完成(1)-(3)题。

【答案】(1)8(2)空城;草船借箭(3)老生

【解析】诸葛亮的空城计大家都不陌生,但这道题的重点不在于情节而是细节。比如第一题要求我们通过司马懿的神态去表现诸葛亮的临危不乱,这里要注意去连环画中找司马懿的特写。第二题的细节在于第一个横线后已有“计谋”二字,我们在填空时若写“空城计”,则语义重复。第三题属于材料链接,细度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14.【答案】①成岗②江雪琴③许云峰

【解析】注意审题

四、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面两材料,完成15-17题(共8分)

15.(2分)【答案】①处应填滋润②处应填回补

【解析】纯语感

16.(2分)【答案】①中线一期输送距离长,全长1277公里②中线一期流经范围广,沿线经过丹江口、南阳、平顶山、许吕、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天津、北京等15个大中城市

【解析】依据“示意图”对【材料一】中国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说明。

首先,我们应该仔细同[观察材料中的图(图的标题: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示意图;图例;图中的文字信息);共次,根据图中的信息,阅读【材料一】,筛选跟图中相关的信息“输送的距离长”“流经的范围广,沿线经过多个大中城市”;最后,分条进行说明。

17.(4分)【答案】【乙】

【解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内容,首先观察三个选项,提取三个选项的关键点:【甲】经济效益【乙】未来效益【丙】效益已全部提前实现【材料一】提及了南水北调的“经济效益”;【材料二】整体都在说南水北调动地北京城市供水、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地下水补给及水资源的净化等,没有提及“经济效益”因此排除【甲】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南水北调工程将发挥显著的社会效益”“根据需要,后期半进一眯扩大调水规模”“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北京将逐步关闭大部分自备井”„„由此可见南水北效益还未全部提前实现,所以排除【丙】,答案为【乙】

(二)阅读《超级智能住宅》,完成18-20题。(共11分)

18.(2分)【答案】①固执任性 ②蛮横无理

【解析】本题是一道概括文章情节的行文思路题,结合题干,两处空白应该填写的是对房子行为的总结,而且需要按照房子主人的视角给出评价。

19.(4分)【答案】选取对话:“亲爱的,它敢是关心我们嘛。”

“关心?可绝不能违背我的意愿来干,它这绝不是关心,而是任意摆布我们!” 此处对话作用:

此处对话体现了男主人设计的房子的初衷、房子最初对主人的态度,又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暗示了下文中房子会对主人做出的种种“造反行为”,最初为了照顾主人建造的房子,在只能简单僵化地理解“照顾”,却完全不理解主人的感情,分不清“主仆”的界限时,就会出现这种任意摆布主人的“行为”。此处是对言语中房子行为的良好诠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并分析情节细节与全文关系的能力。学生需要首先明确全文情节,再在所有对话中找出暗示,影响情节走向的,进行分析。学生在阅读时,一边要看着‘眼前的’细节,一边要时刻思考整体的情节走向,思考作者安排这些细节是否独具匠心,又匠心何在

20.(5分)【答案】小说主题;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

你的问题;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甚至是危险,面对科技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请结合生活详细阐述你的观点。

你的理由;本文主题人工智能毁灭人类,其实质在引发读者思考;原本为服务我们而发明的人工智能,为什么反而成为了人类的敌人?在我们发明高科技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它的危害以及控制危害的方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这是每一个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此题在考察原文主题的同时,还需要将科幻回归现实生活,思考作者影射的现实问题,体现了小说表现生活的体裁特点,一举多得

【解析】这是一道全新的题型,需要学生掌握全文情节和主题的同时,能够根据主题内容出题‘考别人’,这样不仅考察学生分析文章主旨的依据和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活学活用、学以至用的中考断趋势,今后的文学阅读,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对文章感情的理解和把握,仅靠熟记答题公式很可能无法满足未来北京中考语文的需要了。

本次小说阅读中,后两道大题都需要考生从自己的角度分析出文章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越来越强调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性和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而非借助于以往考试经验答题,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将是未来中考阅读的新方向。

(三)阅读《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完成第21-23题。(共9分)

(三)阅读《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完成第21-23题。(共9分)

21.读完这篇文章,对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你的认识是?(不超过25字)(2分)

【答案】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指:尽忠职守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安身立命的精神力量

【解析】根据题意,判断题型,此题为中心论点的判断题。

传统美德的时代意义可以从②③④段中提取有效信息:

第②段:爱我们的文化,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主复兴的强大动力。

第③段: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

第④段:对于个人,传统美德能够提供精神营养。

22.阅读第②段,说说作者是如何阐释“忠”的时代价值的。(3分)

【答案】首先使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面论证“忠”的含义,接着分别距屈原、张赛„„ 作为事例论证,证明他们对祖国的忠促进了民族的进步;

然后,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引出对“今天忠于国,忠于事可不可以”的思考; 最后提出弘扬“忠”的要求,及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

【解析】由关键词“如何阐释”判断此题为论证过程题。23.阅读第③段,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现实意义。(4分)

【答案】心怀仁爱之心,相互为善才能建立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这无疑是我中华民族长期一贯的传统博爱思想。理应发扬光大!这种博爱思想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生活中在关爱自己的父母长辈的同时,也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这不仅能够调节我们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然而养老、教育,医疗等行业也不乏一些缺少仁爱之心,缺少职业操守的人,实在令人齿寒心寒,他们的行为让人不齿,不利于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温馨、和谐、友善的大家庭。

【解析】此题为常见的结合生活实际谈个人理想的题,一二模中各城区出现较多。

解答思路:现总结全文指定段落;再举出旁证证明观点(最好曾正反两列);最后强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五、作文(共50分)

(一)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2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答案示例一】

大家好,今天想从阅读方法上跟大家分享一下读《水浒》的经验:

我有一个方法以,那就是在阅读正文内容之前,先翻一翻目录,了争主要人物身上发生的大体故事,先构建一个简单的框架,在之后读书的时候把框架补充完整。比如说读目录能知道林冲刺配沧州和雪夜上梁山的故事,通过阅读会补充出此事发生的原因及结果。我觉得用这种方法阅读名著能够发挥自己的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效率。

以上是我的阅读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析】这是一道要求写一篇介绍名著阅读经验的题,有的同学审题不仔细写成了读后感,所以提醒同学们考试时一定要认真审题。

题干中明确标明这段话有适用场景,“名著阅读经验会”,所以小作文的写作需要稍微注意一下叙述口吻,要有体现出交流的感觉。

关于阅读经验,可以从阅读方法和阅读收获两方面写,关于阅读方法,除了例文之中的,还可以1、从阅读时间的分配上谈经验,比如说每晚的20:00-22:00是阅读的最佳时间。2、从阅读的之前查阅作者生平和之后上网搜索本书的评价,从而加深对本书的理解。

关于阅读收获,又可以从两方面来谈,一方面谈对人生的认识和启示,例如: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复杂的,不止一面的,鲁智深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等等。另一方面谈对于学习的启示,知道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以后在分析阅读和练习写作当中就可以多角度去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

【答案示例二】伴着明媚春光,学校组织我们参观坐落于京城东北角的科技博物馆新馆。新馆有趣的地方在于可以“亲自上阵”。比如在消防体验区,看人灭火感觉很简单,但当我手握沉沉的喷水枪,站在一米五外的安全区,却发现要对准火源绝非易事,而且只有将水源对准虚拟火焰的根部才能最快灭火,最后大概折腾了七八分钟才将虚拟火苗全部熄灭。平晶我们只知一些消防技巧,殊不知操起来另有难度。可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是最完美的深体验。

【解析】题目要求我们写的不是游记,而是收获体验,这也不同于观后感。文章应侧重于通过游览你收获到了什么,而不是参观的过程。因为同,你的收获不需要很大庞杂,一个小小的启示或者一点小贴士都可以作为你的收获,但要注意这种启示或收获要和博物馆本身所展出的主题相关。比如你参观科技博物馆,最后却收获历史知识,这就有些妥。然后简单的将这种收获过程叙述出即可,不需太多细节描写。

例文给出的是参观博物馆的收获,而题目中另一个可写的地方是纪念馆,纪念馆是为纪念有卓越贡献的人或历史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纪念地,在参观纪念馆时可以收获名人经历或历史事件给你的启示或感受。

最后注意一些小细节:

1.题目要求我们写游博物馆或纪念馆的收获,不要写成别的地方。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篇二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什么是传统美德?传统美德是指传统道德中那些以时代标准衡量,在今天仍有价值的合理成分和精华内容。而传统道德一般是指我国先哲创造的(以1912年前儒家道德为核心)并在历史长河中为老百姓践行的道德。道德文化,不仅属于一种思想文化,更是一种实践文化,民众在实践中的补充发展与实践,才形成了全民认同的普遍的优良道德传统。

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这是一种学术的共识和定见。相较于西方文化的“智性”主义、印度文化的“神性”主义,中国文化是人文性、道德性的“德性”主义文化,儒家文化更为关注现实人生的问题,人伦关系、社会治道、修身养性、内圣外王、修齐治平,这是儒家学派所着力关心的问题。儒家文化塑造了中国文化的德性主义特质。 梁漱溟先生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中明确地把“道德气氛特重”列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融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而以道德统括文化,或至少是在全部文化中道德气氛特重,确为中国的事实。” 韦政通先生在其《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也指出:“在中国文化中,有‘一本万殊’的理念,于是坚信一切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这基础就是道德。中国传统中讲道德,不像西方人讲道德只限制在人生的范围内,而是弥漫在文化的一切领域。因此,中国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文学理想是‘文以载道’,经济的理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他如教育、法律,也莫不以道德为基础。”《大学》是儒家学说的一篇纲领性文本,其三纲八条目和其内圣外王之道很好地体现了儒家学说以道德为本的思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儒家学说为学、修身和治世的三条根本原则,也称“三纲”:即为学的首务在于弘扬我们人性中光明的道德,并用这种道德去推己及人,亲近影响民众,使人民日新其德,成为新民,从而达到社会和人生的至善境界。三纲总体目标的实现还要通过“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贯彻落实,而其核心仍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伦理道德不仅是做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相较于经济、军事的硬实力,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也为儒家所推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在人们实际的交往和生活中,道德无处不在,礼是指导我们生活的行为规范,礼治秩序是我们的基本生活情态,就连艺术音乐也是与道德相联系的,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说:

“乐者,通伦理也。”艺术要“文以载道”“诗言志”,乐教重在发挥“正人心”的作用。礼乐文明是紧密相联系的。我们的日常生活,吃喝住穿,节日民俗,甚至我们的名字都体现着这种道德价值至上的导向。如,大家就会发现中国男性的名字很多是以儒家的伦理范畴命名的:如仁、义、礼、智、信、孝、忠、温、良、恭、俭、让、儒、德等。

我们居住的四合院,什么辈分的人该住什么方位的屋,这本身就是伦理秩序的外在体现。中国人的人生礼仪如生日、婚礼、丧礼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伦理观念,中国的岁时节日民俗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集中表现。如过年,不仅是一个综合节日,而且首要价值是省亲和祭祖,清明节不仅是在开春时节的踏青,也是去祖上坟地行孝。四时上坟体现着我们的孝道伦理。九九重阳体现着我们的敬老伦理。传统戏曲、弹词等都体现着道德教化的内容。文学是人学,如果我们把四大文学名著的章题做一个统计的话,会发现“孝”“义”“忠”“仁”等道德范畴会大量充斥其间。

这些名言警句、名人故事和取名文化现象,都是中国人所信奉的崇德向善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尚德。以德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灵魂。对人才,要求德才兼备;对生活,不忘忠厚传家;对官员也要求“有德者居之”,贤者在位,能者在职。重视道德是儒家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演变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人文精神与道德文明的肇端源于周代的礼乐文明。“德”字在商代虽已存在,但是“德”的观念却并没有真正产生。从《诗经》《尚书》《逸周书》等文献看,从“德”字的用法来看,其意主要是指高尚的品格及行为,以及品格高尚的人。

在周代的道德文化中,最早起源和备受重视的是“德”“礼”“孝”这几个核心德目及其所包含的伦理精神。春秋时期,除西周所倡导的德、孝、悌、礼诸德继续发展外,逐步形成并盛行的核心道德是忠信。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家学说的核心是道德,因此,孔子提出丰富全面的道德规范和德目,但一般认为其核心是仁与礼。礼是中国伦理出现最早的范畴与德目之一,一般认为孔子对三代(夏商周)之礼有所损益而继承之,而“仁”是孔子根据时代的需要和思想资源,所大力提倡的新观念,也使礼由一种外在的文化传统、制度而变为一种德性。

从儒家经典的原初论述来看,“三达德”的说法早于“五常”的说法。所谓“三达德”就是通行天下的三种德性即知、仁、勇,这三种德性并列连用的说法在《论语》中虽然已经出现:“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也,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但并未明确以

“达德”概念来表述,而是表述为“君子道”,实际上意思是差不多的。在《中庸》中则明确表达为“达德”:“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在此之后,就是孟子的“四端”和“四德”的德目体系表述影响比较大。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在孟子看来,人生下来,就有四个人性人心的善端,从这个先天本有的善性中产生了人的四种道德:仁义礼智。这四德是根于心即发端于人的善性的。

另外,“四维”的表述虽不出于儒家学者之手,为管子所提出,但它在后世仍有较大影响,构成传统道德体系的又一重要精神资源。管子认为礼义廉耻是治国的四条根本道德原则。

从儒家自身道德规范和德目体系建构的角度看,最为后代社会公认并影响中国历史长达2000多年的则是其“三纲五常”说。“三纲五常”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与规范的系统表达始于董仲舒,经过东汉官书《白虎通》的确认、提倡,长期影响后世中国社会,成为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道德的代名词,近代直至“五四”时期所批判的“纲常名教”也是指“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纲的原意是网上的总绳,引申为事物的总要、法度。这里的什么为什么之纲是说前者居于主宰、支配、统率的地位,前者为后者的表率。“五常”即五种恒常、普遍的道德德性即仁义礼智信。关于五常,汉代扬雄的论述至为简括精当:他说:“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意思是说,仁乃是人们赖以安身立命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所以,它好像是人们生活的住所。义保证人们言行的正确、得宜,所以,它好像人们的必由之路。礼使人得以文饰,举止文明,故像是穿在身上的衣服。智使人明辨是非、善恶,利害,故像是指路明灯。信使人能受到他人信任,则像是信符。这一连串十分形象的比喻是要说明,五常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对人而言是缺一不可的。因此,他要求人们“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自觉遵行五常。

总之,中国传统美德自周代发端,至汉代“三纲五常”的系统化,可以说从思想观念上已经基本完成了理论创造,并长期影响后世社会。在这之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即是根据实践的需要,有所强化、补充与发展。

历史上,人们不仅重视“三纲五常”“三达德”,而且也重视“四维”,在宋代逐步形成了所谓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宋代社会,人们仍然比较重视家庭的价值与伦理,因此,在八德中,首重孝悌之价值,另外,在处理社会人际关系中,继承了春秋时期形成的忠信道德。而“四维”之礼义廉耻则更多的可以视为处理社会政治关系的道德规范。

在宋之后,由于“三纲”意识的强化,忠孝与贞节越来越受到重视,被人们视为至高美德,于是,在明清之后,实际上在民众的实践中,更受重视的乃是忠、孝、节、义,这四种道德体现了中国人在家孝亲,在朝忠君,为人臣为人妇要守政治节操和贞操,在社会上与人交往要守义行义的实践精神,成为那时社会的流行用语,不仅常出现在一些思想家的论著中,而且也出现在明清小说、戏曲、弹词中,甚至出现在门面、牌匾、牌坊、钱币、盆碗上,以物化形式体现着民众对核心价值与传统美德的追求。

在20世纪前期,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新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一般认为宋代形成的旧八德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新八德的实质差别主要体现在是以家为本还是以国为本。孙中山先生根据当时民主革命的需要,非常重视传统美德对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并认为在当时形势下,忠于国家的义务更重要,因此,首重忠德,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新八德。到了1934年,国民政府在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在“八德”的基础上,加上了“礼义廉耻”,成为他们长期推广的核心价值观,简称“四维八德”。

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对于民族复兴、国家强大、人民幸福、社会和谐都有重要时代价值。在剔除糟粕、不断扬弃的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文化及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以认识其价值为理论前提。

1.传统美德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国无德不兴。”道德不仅是一种国家治理、社会秩序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软实力。那么,在当代,优秀传统文化或传统美德何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呢?

小康、大同理想是当代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伊始,就提出了中国梦这个得到当代中国人普遍认同的国家、民族发展理想。中国梦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三重意蕴。这个梦想不仅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想追求,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这种不懈追求的理想,就是古人长期以来追求的“大同”理想,即求大同与奔小康。“大同”理想和“小康”社会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与群众基础,易于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而中国梦可以说是传统中国社会求大同和奔小康理想的现代发展。因此,将中国梦与大同、小康结合起来进行宣传,将增强人们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凝聚起追梦圆梦的强大力量。

传统忠德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传统忠德虽然有忠于君主之臣德的糟粕成分,但同时也包含着一种尽心竭力、利人利公的做人做事态度。“天下为公”即是传统忠德的精髓,它鼓舞着人们为祖国的兴旺发达艰苦奋斗、矢志不渝。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征西、苏武牧羊、花木兰从军、昭君出塞,等等。这些先贤事迹之所以为人们耳熟能详并世代传诵,就在于这种忠德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人民幸福安康。孙中山先生曾说:“我们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传统忠德,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自觉为国出力、爱国报国,同时,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为其兴旺发达尽心竭力。显然,传统忠德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敬于职事的临事态度把中国梦落到实处。“执事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中国古代,“执事敬”即敬业作为起码的社会道德,受到人们广泛遵守。如在政治领域,敬业、不懈于职,不仅是对臣下道德的要求,对于皇帝也如此——作为皇帝,要以谨慎态度对待王事,要主一专心,要勤奋、谨慎地处理政事。在经济领域,要有尊重职业对象的观念,比如,“买卖不成仁义在”,就遵循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经营道德规范。在文化、生活领域,尤其是师德与医德,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敬业的优良传统。如师德上的诲人不倦、言传身教,医德上的以医达仁、救死扶伤、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等等。今天,我们提出的中国梦,更需要通过脚踏实地的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实现。因此,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中执事以敬的优秀传统,与时俱进、转化超越,使每个人的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光荣火把。

2.传统美德是人际和谐、人民幸福的可靠保证

道德不仅包含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它还是一种行为规范,可以调节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并对民众的幸福生活起到保障、促进作用。 儒家思想或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以民本为用,它构成伦理与政治的思想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仁爱来说,“仁者爱人”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这奠定了中国伦理的利他主义价值导向。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意志、行动和义务,心中有了爱,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尽义务,关心他、爱护他。亲亲、仁民、爱物,以至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从而达致“民胞物与”。弘扬传统仁德的价值体现在:弘扬爱人之积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篇三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作者:肖群忠 《光明日报》( 2015年04月30日 16版)

中华传统美德对于民族复兴、国家强大、人民幸福、社会和谐都有重要时代价值。在剔除糟粕、不断扬弃的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文化及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以认识其价值为理论前提。

传统美德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国无德不兴。”道德不仅是一种国家治理、社会秩序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软实力。那么,在当代,优秀传统文化或传统美德何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呢?

小康、大同理想是当代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伊始,就提出了中国梦这个得到当代中国人普遍认同的国家、民族发展理想。中国梦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重意蕴。这个梦想不仅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想追求,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这种不懈追求的理想,就是古人长期以来追求的“大同”理想,即求大同与奔小康。“大同”理想和“小康”社会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与群众基础,易于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而中国梦可以说是传统中国社会求大同和奔小康理想的现代发展。因此,将中国梦与大同、小康结合起来进行宣传,将增强人们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凝聚起追梦圆梦的强大力量。

传统忠德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传统忠德虽然有忠于君主之臣德的糟粕成分,但同时也包含着一种尽心竭力、利人利公的做人做事态度。“天下为公”即是传统忠德的精髓,它鼓舞着人们为祖国的兴旺发达艰苦奋斗、矢志不渝。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征西、苏武牧羊、花木兰从军、昭君出塞等等,这些先贤事迹之所以为人们耳熟能详并世代传诵,就在于这种忠德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人民幸福安康。孙中山先生曾说:“我们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传统忠德,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自觉为国出力、爱国报国,同时,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为它们的兴旺发达尽心竭力。显然,传统忠德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敬于职事的临事态度把中国梦落到实处。“执事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中国古代,“执事敬”即敬业作为起码的社会道德,受到人们广泛遵守。如在政治领域,敬业、不懈于职,不仅是对臣下道德的要求,对于皇帝也如此——作为皇帝,要以谨慎态度对待王事,要主一专心,要勤奋、谨慎地处理政事。在经济领域,要有尊重职业对象的观念,比如,“买卖不成仁义在”,就遵循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经营道德规范。在文化、生活领域,尤其是师德与医德,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敬业的优良传统。如师德上的诲人不倦、言传身教,医德上的以医达仁、救死扶伤、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等等。今天,我们提出的中国梦,更需要通过脚踏实地的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实现。因此,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中执事以敬的优秀传统,与时俱进、转化超越,使每个人的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光荣火把。

传统美德是人际和谐、人民幸福的可靠保证

道德不仅包含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它还是一种行为规范,可以调节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并对民众的幸福生活起到保障、促进作用。 儒家思想或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以民本为用,它构成伦理与政治的思想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仁爱来说,“仁者爱人”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这奠定了中国伦理的利

他主义价值导向。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意志、行动和义务,心中有了爱,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尽义务,关心他、爱护他。亲亲、仁民、爱物,以至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从而达致“民胞物与”。弘扬传统仁德的价值体现在:弘扬爱人之积极情感,可以唤醒我们的道德良知,提升我们的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从民本来说,民本的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它主张民为国本、本固邦宁,在实践中表现为用利民、养民、富民、教民等手段来进行统治。重民本是中国优良政治传统,是实现天下大治、社会和谐的根本。孔子曾一再希望统治者养民、利民、富民、惠民、教民,博施于民,不仅要在思想上具备这样的德性,而且要在政治上实行仁政,孟子更是强调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对于今天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社会的和谐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即仁爱为情感基础的,也是以执政者怀抱民本思想,执政为民、惠及民生为基础的。可以说,正是传统仁爱思想和民本思想的有力维系,才确保了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绵延不绝。而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正是充分汲取了传统道德中的仁爱思想和民本思想,才能顺利推进,成功实践。

如果说,仁爱、民本是社会和谐的价值基础的话,那么,公正、诚信等传统道德就是社会有序和民众幸福的保障。“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这些都说明了公正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当然,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不仅需要社会安定,公平公正,而且需要诚实守信。正所谓“民无信不立”“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近年来,人民群众深刻感到,由于社会诚信的缺失,不仅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而且使得消费领域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经常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这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为此,在当代社会,向传统道德致敬,重建公正、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以此确保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幸福安康,刻不容缓。

传统美德是安身立命、养生防病的丰厚滋养

道德的主体是人,人的道德素质和自律是道德发挥作用的主体基础。就个人来说,对传统美德的遵循,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素质,而且当对传统美德的追求成为一种价值信仰时,它就能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以儒家为例。真正的儒者能安贫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安之若素,心安情乐。孔子曾称赞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生活极其贫困,一般人都难以忍受,颜回却非常高兴。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安身立命、淡定从容状态。

那么,道德为什么能让人安身立命呢?这是因为,真正的儒者对道德有坚定的价值信念,他们的行为始终坚持义以为上的价值标准,他们有高度的主体精神和人格力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此可见,清醒而坚强的自我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这样,他们就会获得唯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从而进入一种“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的达观境界。

甚至,儒者们还坚信,道德的修养与坚守不仅有利于他们精神的高贵,而且还有利于他们身体的健康。“仁者寿”是一种有德者必长寿的价值信念,也是一种以德养生的方法。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董仲舒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成其身。”邵雍也曾经说:“始知行义修仁者,便是延年益寿人。”这些都说明古人十分注重以道德来修养身心,以求得身心健康。事实上,这种处事态度和方法获得了我国传统医学的支持和认可。我国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就已认识到道德高尚的人易于长寿,其《素问》篇说,上古之人“所以能

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名医孙思邈也曾表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加上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人蒙蔽了心智、扭曲了心灵,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充分汲取传统美德的精华,陶冶身心、修身养性,一定会极大地改善身心状态,确保自己安乐无忧。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传统美德的继承创新与实现中国梦研究”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篇四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宣传部长上讲堂”之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主讲:刘晓龙

2015年10月26日 中华传统美德对于民族复兴、国家强大、人民幸福、社会和谐都有重要时代价值。在剔除糟粕、不断扬弃的基础上,实现中华优秀文化及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以认识其价值为理论前提。

传统美德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国无德不兴。”道德不仅是一种国家治理、社会秩序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和软实力。那么,在当代,优秀传统文化或传统美德何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呢?

小康、大同理想是当代中国梦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伊始,就提出了中国梦这个得到当代中国人普遍认同的国家、民族发展理想。中国梦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重意蕴。这个梦想不仅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想追求,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这种不懈追求的理想,就是古人长期以来追求的“大同”理想,即求大同与奔小康。“大同”理想和“小康”社会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与群众基础,易于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而中国梦可以说是传统中国社会求大同和奔小康理想的现代发展。因此,将中国梦与大同、小康结合起来进行宣传,将增强人们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凝聚起追梦圆梦的强大力量。

传统忠德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传统忠德虽然有忠于君主之臣德的糟粕成分,但同时也包含着一种尽心竭力、利人利公的做人做事态度。“天下为公”即是传统忠德的精髓,它鼓舞着人们为祖国的兴旺发达艰苦奋斗、矢志不渝。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征西、苏武牧羊、花木兰从军、昭君出塞等等,这些先贤事迹之所以为人们耳熟能详并世代传诵,就在于这种忠德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人民幸福安康。孙中山先生曾说:“我们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传统忠德,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自觉为国出力、爱国报国,同时,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为它们的兴旺发达尽心竭力。显然,传统忠德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敬于职事的临事态度把中国梦落到实处。“执事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在中国古代,“执事敬”即敬业作为起码的社会道德,受到人们广泛遵守。如在政治领域,敬业、不懈于职,不仅是对臣下道德的要求,对于皇帝也如此——作为皇帝,要以谨慎态度对待王事,要主一专心,要勤奋、谨慎地处理政事。在经济领域,要有尊重职业对象的观念,比如,“买卖不成仁义在”,就遵循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经营道德规范。在文化、生活领域,尤其是师德与医德,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敬业的优良传统。如师德上的诲人不倦、言传身教,医德上的以医达仁、救死扶伤、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等等。今天,我们提出的中国梦,更需要通过脚踏实地的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实现。因此,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传统美德中执事以敬的优秀传统,与时俱进、转化超越,使每个人的点点微光,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光荣火把。

传统美德是人际和谐、人民幸福的可靠保证

道德不仅包含了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它还是一种行为规范,可以调节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并对民众的幸福生活起到保障、促进作用。

儒家思想或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以民本为用,它构成伦理与政治的思想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仁爱来说,“仁者爱人”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核心,这奠定了中国伦理的利他主义价值导向。爱不仅是一种感情,也是一种意志、行动和义务,心中有了爱,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尽义务,关心他、爱护他。亲亲、仁民、爱物,以至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从而达致“民胞物与”。弘扬传统仁德的价值体现在:弘扬爱人之积极情感,可以唤醒我们的道德良知,提升我们的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从民本来说,民本的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它主张民为国本、本固邦宁,在实践中表现为用利民、养民、富民、教民等手段来进行统治。重民本是中国优良政治传统,是实现天下大治、社会和谐的根本。孔子曾一再希望统治者养民、利民、富民、惠民、教民,博施于民,不仅要在思想上具备这样的德性,而且要在政治上实行仁政,孟子更是强调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对于今天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社会的和谐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即仁爱为情感基础的,也是以执政者怀抱民本思想,执政为民、惠及民生为基础的。可以说,正是传统仁爱思想和民本思想的有力维系,才确保了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绵延不绝。而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正是充分汲取了传统道德中的仁爱思想和民本思想,才能顺利推进,成功实践。

如果说,仁爱、民本是社会和谐的价值基础的话,那么,公正、诚信等传统道德就是社会有序和民众幸福的保障。“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这些都说明了

公正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当然,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不仅需要社会安定,公平公正,而且需要诚实守信。正所谓“民无信不立”“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近年来,人民群众深刻感到,由于社会诚信的缺失,不仅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而且使得消费领域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经常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这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指数。为此,在当代社会,向传统道德致敬,重建公正、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以此确保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幸福安康,刻不容缓。

传统美德是安身立命、养生防病的丰厚滋养

道德的主体是人,人的道德素质和自律是道德发挥作用的主体基础。就个人来说,对传统美德的遵循,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素质,而且当对传统美德的追求成为一种价值信仰时,它就能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以儒家为例。真正的儒者能安贫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安之若素,心安情乐。孔子曾称赞他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生活极其贫困,一般人都难以忍受,颜回却非常高兴。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安身立命、淡定从容状态。

那么,道德为什么能让人安身立命呢?这是因为,真正的儒者对道德有坚定的价值信念,他们的行为始终坚持义以为上的价值标准,他们有高度的主体精神和人格力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此可见,清醒而坚强的自我是安身立命的基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这样,他们就会获得唯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从而进入一种“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的达观境界。

甚至,儒者们还坚信,道德的修养与坚守不仅有利于他们精神的高贵,而且还有利于他们身体的健康。“仁者寿”是一种有德者必长寿的价值信念,也是一种以德养生的方法。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董仲舒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成其身。”邵雍也曾经说:“始知行义修仁者,便是延年益寿人。”这些都说明古人十分注重以道德来修养身心,以求得身心健康。事实上,这种处事态度和方法获得了我国传统医学的支持和认可。我国最早的医典《黄帝内经》就已认识到道德高尚的人易于长寿,其《素问》篇说,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名医孙思邈也曾表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加上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人蒙蔽了心智、扭曲了心灵,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充分汲取传统美德的精华,陶冶身心、修身养性,一定会极大地改善身心状态,确保自己安乐无忧。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篇五
《浅析中国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浅析中国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当下中国处于一种大的相互交织的境遇中。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大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很多国家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而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和平崛起也被某些国家视为威胁,利用经济战、政治战阻碍中国发展。另一方面,面对资本以现代性名目进行的全球性掠夺,很多国家开始了整体性反思,什么才是现代性的?国家的发展模式是什么?怎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国际舞台上立身并发展?再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旧的价值体系被打破,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价值“失范”现象严重。中国如何在这样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中破浪前进,成为一个突出的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不是单纯地向外求索,全盘西化,也不是单纯地反求诸己,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是审时度势,立足本国实际,参考他国有益经验,发挥中国传统美德,多管齐下。本文拟选择中国传统美德中与中国当下实际紧密联系的几个方面,对其当代价值予以论述,以期对解决中国问题提供助益。

一、当以忠勇报国

“忠”,即“一其心之谓也”(《孟子· 滕文公上》),即“临患不忘国”(《左传· 昭公元年》)。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大多时间里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与“忠国”相联系。但是,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君”“国”合二为一的,所以实际上,传统中国的“忠君”其实就是“忠国”,因而传统文化中的“忠”思想,剥离其忠君的封建含义,其实就是我们现代所认为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传统中国“忠君”即“忠国”的浩瀚几千年历史文明中,“忠勇报国”一直是被整个社会所提倡和赞誉的美德。西汉名臣“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的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扣而牧羊北海边19年,受尽折磨誓不投降,为世人所敬仰;南宋名将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字,领导岳家军所向披靡,鏖战金军数百次,创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军事神话;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右丞相文天祥兵败被俘五坡岭,宁死不降,跪拜南方,被斩于柴市的故事,世人皆知。 虽然,曾经有学者站着现代中华民族的角度回看当时的历史,认为,岳

飞和文天祥等人不是民族英雄,因为当时的战争,是“兄弟倪墙”一样的矛盾。 但是,本文不赞成这样一种以现在看过去的观点。本文赞成,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善恶,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境,需要像现象学家胡塞尔所说的那样“回到现象本身”,而不是用现在已经变化了的条件去判断过去的事情。

在传统中国,“忠勇报国”体现的是儒家所说的“义”之气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孟子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义”中,“忠勇报国”尽显了爱国主义的理想和情操。

实际上,“忠勇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存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中。上个世纪,当日本侵略中国之际,所有中华儿女,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了反抗日本侵略的奋战中。 但是,在当下和平年代的中国,大力提倡忠勇报国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且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冷战时代结束后,世界朝多极化发展,中国和平崛起。但如前所言,某些国家将中国的和平崛起看作是威胁,或故意渲染,或故意制造摩擦,千方百计阻止中国腾飞,加之某些国家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而实际上,我们所面临的仍然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和国际摩擦。在这种复杂情势下,大力提倡忠勇报国极为重要。

提倡忠勇报国,就是要提倡无论是身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当忠于国家,热爱国家,不做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就是要自觉自动地努力学习世界先进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并服务于国家和我们伟大民族的复兴;就是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见利忘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站好自己的岗位;就是要始终坚守高尚的操守,不与低级趣味相迎合。如此,我们才能防微杜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腾飞保驾护航。

二、当以廉洁奉公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深深地被儒家文化所浸染,而儒家文化是积极入世的文化。其道德操守为《礼记·大学》中所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治理天下,则当以廉洁奉公。

“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 (《韩非子· 解老》 )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吕氏春秋》)这些都是对廉洁的话语解释,而《左传》中所记载的“宋人献玉”的故事则是对廉洁的事实注解。

百千年来,中国都以“廉洁”为为政之本,出现了很多廉洁为政、恪守职责的官员,彰显着廉洁的美誉。除上文所述“宋人献玉”中的司城子罕,还有东汉时期“悬鱼”的太守养续、北宋时期家中立石碑刻“《诫廉家训》”的包拯、明朝时期以诗明志“清风两袖”的于谦、南宋时期因清贫感动皇帝的张浚等,无一不是廉洁奉公的典范。

然而,在中国悠长的历史中,伴随着廉洁奉公文化的,贪污腐败也一直存在。清朝军机大臣和珅、明朝内阁首辅严嵩、唐朝礼部尚书杨国忠都是贪污腐败的反面案例。历史上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针对官员的贪污腐败,发出感慨:“奈何朝杀而暮犯”。实际上,贪污腐败,也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著名的法国年鉴学派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就在其《地中海》一书中描述了16世纪的伊斯兰世界,在基督教世界,南欧,北欧等地的腐败现象。

时至今日,单就中国现实来看,贪污腐败现象也依然存在,甚至很严重,反腐斗争也正在进行,形势甚至可以说很严峻,在如此情景下,提倡廉洁奉公更加具有时代的意义。

提倡廉洁奉公,就是要提倡一种廉洁的社会文化,与职位的责权利相呼应;就是要营造一种心理氛围,大力凸显贪污可耻、廉洁光荣;就是要在坚持法治、法规、规则与文化同行,而不是仅仅诉诸法律和规定;就是要树立廉洁奉公的榜样,引导社会舆论,发挥旁观者监督的作用。

在完善社会治理结构、依靠法律法规的手段基础上,发挥廉洁奉公的心理和文化作用,对抑制贪污腐败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此,朱元璋的慨叹“奈何朝杀而暮犯”才不会重演。

三、当以孝慈对家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讲“孝道”的民族,始终遵循着“百善孝为先”的

文化精神。早在春秋时期,《尔雅》里就有对“孝”的解释,即“善事父母为孝”,《论语·为政》中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礼记·祭义》中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说文解字》中认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些都是古哲先贤们对“孝”的解释,表达了孩子对父母长辈的赡养、尊敬和继承其遗志的含义。

“慈”乃是父母对孩子一种情怀。西汉贾谊《贾子道术》中认为“亲爱利子谓之慈”(《韩诗外传》卷七 )中韩婴说“夫为人父者,必怀慈仁之爱,以畜养其子。”等,所有这些,表明,“慈”,不仅仅是爱护,还要教导有方。孝慈文化是主导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精髓。《孝经》是著名的儒家十三经之一,《二十四孝》是传统社会中儿童的启蒙读物。在这样的文化熏染下,历史上出现了可多值得世人敬佩和发杨的事迹。单就“孝”来说,传说中的舜帝,在经受继母百般折磨几乎至死之后,还仍然善待其母;三国时期的孟宗因为不能让病重的母亲吃上竹笋而大哭;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在其母生病三年中,日夜守护,每次均亲尝汤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黄庭坚,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等。

当然,传统社会中的孝慈文化中包含着“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不与现代社会相符合的内容,然而除却这些,提倡孝慈却是当下中国所极端必需的。转型的中国,经历着“价值失范”的阵痛,孝慈文化在很多时候被践踏。“公务员打骂咬父母”引起了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问责;“空巢老人”问题,催生了将回家看看写进法律条文的回应;而“父母为孩子熬夜排队”、“虎妈”“狼爸”等则又引发了对“父母怎样爱孩子”的社会热议。如此例子,比比皆是。因而,当下中国,诉诸传统,提倡孝慈极为重要。

提倡孝慈,是要鼓励孩子孝顺父母,承担起儿女应尽的赡养义务;就是要提倡如著名画家郑板桥先生对世人“愿诸君待父母如子女一样”的呼吁;就是要提倡“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实践理性;就是要提倡如司马光“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强言”的育子原则;就是要提倡“为人父者,慈爱而教”(《管子·五辅》)的教子精神。 提倡以孝慈对待家人,正是使得家庭和谐美满,进而更好地培养良好公民道德的关键性基础。

四、当以诚信对他人

传统文化中,“诚”与“信”具有不同的含义。“诚”,即“只是表里如一” (《朱子语类》卷十六),而“信”则是“不食其言” (《法言· 重黎》 ),虽然“诚”与“信”并不同义,但是二者却分不开,都被看作是人在社会中做人做事的重要原则。

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颜回曾经问过孔子,出门在外,将何以立身,孔子回答:“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 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说苑·敬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孟子则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讲诚信,不仅仅是在圣人先贤们的论述中,也充满在传统中国的实际生活中。春秋时期的商鞅“立木为信”强大了秦国。秦朝时期的季布“一诺千金”,使其免遭后来的杀身之祸。明朝时期的“徽商”,其重承诺守信誉的美德,使得其作为一个群体称雄于商界。可见“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烽火戏诸侯”之类的故事则表明了不诚信的后果,从反面佐证着诚信的功能。

然而,当下之中国,由于价值“失范”,诚信已经处于危机中,“毒胶囊事件”反映出,某些医药公司缺乏了基本的对社会公众的诚信;不断出现的“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的现象反映出,某些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说谎讹诈他人等,这些问题拷问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和道德良知。提倡当以诚信对他人,刻不容缓。提倡以诚信对他人,是要本着自己的内心诚实,表里如一,真实地呈现事实;就是要一诺千金,不自食其言;就是要“以信取利”,而不是以不法手段谋取暴利;就是要以诚待人,童叟无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传》),我们应该在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美德基础上,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篇六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及基本要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及基本要求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但归纳起来,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历代历朝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当然,在传统道德方面还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丰富,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发展。

“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涵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 仁也”,又说:“仁,亲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 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 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 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 “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说文解字》曾 这样解释,“义(义),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意思说,“义”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我们崇尚羊的形象和涵养,要像羊一样温和、善良、美好。这 里讲的“义”,主要是指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气节。羊在我们生活中,从古至今都是六畜之首,是最美的食品。

中国人非常崇尚羊,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把 “羊”都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面。比如,羊与鱼构成了“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羊和鱼都是最鲜美的食品,最好吃的食品。中国人最美好的字眼“美”、“善” 上面都有一个“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来构造的,这反映了人们对羊所具备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并把这种境界作为国人应该追求的品行,作为应该提倡的 道德。《说文解字》把“义”同“美”和“善”联系起来解释,“美”和“善”是“羊”字头,“义”的繁体字“义”也是羊字头。所以,义、美、善是同义的。古 人强调“义气”,就是指这样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孔子极为推崇“仁”德,提倡“杀身成仁”。而孟子非常推崇“义”德,说要“舍生取义”。 “杀身”和“舍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说明孟子是把“义”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认识的。我们讲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仁、义、礼、智、 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简化成“仁义道德”,可见,在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义”两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古人云:“仁则荣,不仁则 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说明中国传统道德的荣辱观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义”作为主要标准的。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仪式。《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指的就是

一种仪式、一种习俗,当时还没有把“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加以明确和倡导。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关于“礼”的 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新的变化。《礼记〃表记》中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说的是殷人尊神,而周人事鬼敬神而远之,开始远离它,并且 “制礼作乐”,逐步把这些礼仪规范起来,对在哪种情况下实行什么样的礼节、举行什么样的礼仪、讲究什么样的礼貌进行了具体规范,提倡以“礼乐”治天下。到 了春秋战国时期,“礼”的内容又有了创造性的变化,开始将“礼”作为道德准则加以提倡。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就有“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的诗句,意思就是说:看那老鼠还有一张脸皮,做人岂能无礼仪;如果一个人没有礼仪,不去死还干什么?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 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 都符合“礼”的规定。这说明“礼”在道德领域已经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尊重、加以规范、加以倡导。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礼仪廉 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表明“礼”已经由原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逐步地规范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华为治国的四大要素 之首。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

由此可见,“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同样有着重要位置。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

“智”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现在文字记载里。孔子常说:“君子道 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大家熟悉的《论语》中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讲人 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智慧之举。这里讲的“是知也”就是指“这才是智慧、这才是 聪明、这才是智者”。孔子、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唐尧、禹舜、商汤等关于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是非、认识善恶这样的聪颖、智慧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智” 的具体思想内容,提升了“智”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在道德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道德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对人们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方 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

“信”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 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相互信赖的关系。缺乏坚定可靠和相互信赖这样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篇七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时代价值》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时代价值

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各民族的智慧与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的内在动力。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有着“重利轻义”的高尚情操。。。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

但当今在社会有不少人对传统道德与文化弃如撇履,认为它已经过时,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然并非如此,在当今中国,只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这些优良道德传统不管是对我们个人,还是对社会乃至国家都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注重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变化中,公私之辩始终是一条主线。历史上曾出现多位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像文天祥,林则徐等,奥运火炬传递手金晶等,他们都是名垂青史的人物,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如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形势下,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经济,政治科技上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力图主导全球化进程,在这种形式下,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其次,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认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当今中国 ,“仁爱”不仅有利于我们自己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对建设和谐社会,建立良好国际关系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对外交往中,我们要与世界其他民族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不吃强凌弱,互相尊重,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我们大学生应立足于自己,承认人的差异, “和为贵”,与同学和睦相处,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另外,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一点。“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含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亦即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坚守信诺。在当今社会,诚信逐渐缺失,社会呼唤诚信,社会需要诚信,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言行如一,表里如一,讲究信用,这样才能担当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的重任。

同时在对待中华名族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并加强自身修养,发扬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美德,为以后的道路打好基石。

中华传统美德集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从来就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和谐美好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人人有行动,人人有贡献,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和谐。

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以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以及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伦理道德文化,一直是我们在文化和道德建设上进行战略选择的一个重大而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我们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回答,但直到现在所谓新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和新复古主义、儒家救国论仍然不绝于耳,成为当今意识形态领域里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必要旗帜鲜明地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态度,澄清理论是非,扫除思想障碍。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之;

②在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建设的需要,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之;

③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积极内容。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另一种是全盘西化的思潮。这两种思潮在对待道德问题上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全盘西化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篇八
《论中华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

论中华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

作者班级:

学号: 08110510036

姓名: 软本三 崔晓康

08

论文摘要:

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从传统社会美德、职业美德、家庭美德、个人美德四个方面体现在当代的现实价值 ,并指出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要思想为指导 ,把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关键字:

中华传统美德 社会公德、职业美德、家庭美德、个人美德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

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就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这种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和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起码的行为准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它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国被外敌入侵,便使中国人爱国之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就像南宋抗金爱国名将岳飞的“精忠报国”,又如林则徐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由他们的爱国之情凝聚成浓浓的中华爱国情结!爱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 第二: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以及提倡圆通的人际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构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古代中国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提倡以和为贵,却是和平来之不易,应当珍惜。古人言之:“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告诫我们朋友之间不能有功利色彩,人际关系亦应该和谐! 第三: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儒家孔孟早就有提出“仁政”!这种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爱护人、帮助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遗产。要有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仁爱之心! 第四:提倡为人的道德标准行为准则! 古人言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又有“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是说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就是一个要以公正原则做事!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已经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质的提高,精神生活也有了大大的丰富。国家和社会的巨变使得当前国内、外各种思想和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大融合和大碰撞。在这种环境下,如何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以及体现它的价值,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话题!以便我们更好做现代化的合格的中国公民!

我国在建设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中就明确提出,坚持和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如今现代道德教育在走滑坡,原因是很多人逐渐摒弃中国传统

美德,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封建的、守旧的、是束缚人发展的。所以,纷纷批评传统的、民族的道德。这是由于他们没有正确的认识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在于以下四点:

第一,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发展中,社会大公德意识受人推崇,并使国与家高度统一起来,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促使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稳定发展在道德上中华传统美德的价值是树立良好品行!在历史上看中华传统美德是让我们有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意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包含了为国家、为国家、为大众谋利益,分忧愁的思想。

第二,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的职业道德,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教育职工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的传统职业道德就有敬业乐业、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办事公道、以义制利、奉献社会等,它们对今天的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第三,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家庭美德。在中国传统的意义上,在家庭生活的治理上,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勤俭持家”。古人将“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作为治家原则。治家乃齐家的前提,勤俭为和睦的基础。

第四,中国的传统个人修养美德。《论语》中写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实,我们今天也有四种修养:认知、行为、情感、群体。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炼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乐观进取精神。可以说,中华传统美德早已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要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我们如今都是新生的一代,成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的主体。然而,在这多元化的价值中,有一个核心价值,就是中华的民族精神。在价值取向中坚持“精忠报国、明礼成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价值体系。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新

时期六十四字创业精神都是以中国传统美德为基点和时代气息相吻合,构建而成的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所以在如今的公民道德建设中,一定要坚持以中国传统美德为基础,结合现代理念构建人们的道德价值体系,吸取传统精华“以德治国”。中华传统美德就是我们的“民族心”、“民族魂”,就是我们的道德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才是我们道德体系的核心价值。

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内容博大精深,历史渊源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基石,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在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地位。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仁、义、礼、智、信”在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长河中具有本源地位。在它们的原则下,我们才能更好的继承传统社会美德、职业美德、家庭美德、个人美德!“仁、义、礼、智、信”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并使其通过融合与转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礼记·大学》

《论语·学而》

《论语·为政》

《淮南子·主术训》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格言联壁·齐家》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篇九
《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阅读答案篇十
《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溶入全民族的精神血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形神相随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入耳入脑入心、敦化为民风民俗民德,一条重要的途径,是必须与中华文化的根本相融通,生长于斯、发展于斯、创新于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还着重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断,是我们今天正确把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互关系的基本遵循。

一、对待中华传统道德须秉持正确立场

正确对待中华传统道德,关键在于秉持正确的立场。

中国自近代以来,包括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问题上,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全盘否定的西化论、全盘肯定的复古主义等思潮,从来就没有真正销声匿迹过,一有适宜的条件,这些思潮便会以不同的面目顽强地表现出来。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态度,也经历着曲折的认识过程。只是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那一代卓越的共产党人开始,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解决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立场问题,在不断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如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等。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对于历史遗产

和一切进步的文化,都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应该“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 毛泽东同志这些代表性的论述,从理论原则上解决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正确立场问题。但在实践中,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来说,处理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问题,决不会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与矛盾性,其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在有些情况下,精华与糟粕紧密结合,良莠杂陈,瑕瑜互见。一方面是资源丰沛、取之不竭,一方面是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加上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始终面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的挑战和冲击,这就使得中国在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上遭遇的复杂困境,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甚至难以想象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究竟是中国前进的动力还是前进的阻力,这样的问题,近代以来给国人带来极大的困惑,造成极大的纷争。

尽管自近代以来,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存在各种不同甚至势不两立的态度和观点,但从总体上可以说,凡是进步有识之士,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态度,基本上都强调既返本又开新,强调在不断地返本中不断地开新,因此,像“综合创新”这样充满智慧的主张,才会日益成为思想界的主流,而那些极端的反古派和极端的复古派,却越来越成为非主流。今天,在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顺应思想界的这一主流,不要再受困于极端的态度和观点,旗帜鲜明地拒斥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认认真真地总结好、承继好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道德遗产。

最根本的,须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

就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二、对待中华传统道德要尊重文化传承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还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其产生,都不能靠简单的“设计”,而要靠准确把握概括时代精神,科学提炼取舍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比较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毫无疑问,旧时代的文化和道德,必定包含着特定时代陈腐的旧精神、旧风俗、旧习惯、旧道德,有严重的地域、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许多内容早已丧失复兴的价值,甚至还可能成为今天的历史包袱。但是,也必须看到,今天的时代和过去的文化道德的联系,是本根般、血脉般的联系,客观上无法割断也不能割断,强行割断,一味拒斥,必定是剪不断、理还乱。

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不是对历史遗产的主观偏爱,更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尊重文化传承的客观规律。在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中,蕴含着不可忽视的、超越时代的、可继承的优秀遗产。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精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义利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知耻近于勇”的道德品格,等等,对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理直气壮地继承和弘扬,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应该取既厚古也厚今的态度,厚古之资源,厚今之所用。对于中国文化和传统道德,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继承。全盘否定,势必导致文化虚无主义或全盘西化论;全盘肯定,势必导致文化保守主义或全盘复古论。对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道德,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返本的目的在于开新,开新的目的全在今用,而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要求批判继承传统道德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创造出先进的道德,提炼出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问题,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根本依归,是在对历史的继承创新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进而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激励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推陈出新,要求对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的文化和道德思想作统盘考察,取各家之精华,舍各家之糟粕,在比较、分析、整合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综合创新,使之形成一种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对待中华传统道德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一个总原则,在实际认知和践行过程中,需要将这个原则具体化,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从我们今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着眼,大体上可分出几种不同情况。

第一种情况,一些传统道德,基本属于精华部分。

第二种情况,一些传统道德,是奴隶制、封建制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的核心意识形态,基本属于糟粕部分。

第三种情况,一些传统道德,精华与糟粕交织融合在一起。

还应当看到,就是基本上属于精华的部分,也仍然瑕瑜互见,尽管“瑕不掩瑜”,但对于“瑕瑜错陈”的情况,古人从来都强调“持择须慎”。

首先,对那些基本上属于精华的传统道德,要理直气壮地批判继承,同时也应当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进行分析,赋予时代新意。例如,“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广为传颂的名言,是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说的。其中所指的“天下”,在当时,既指整个中华民族所聚居的广袤土地,又兼指宋王朝统治的范围。这两句话中的“忧”“乐”,既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忧乐,又有对宋王朝兴衰的忧乐。今天,我们理解的“天下”与范仲淹所理解的“天下”,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原则区别;相应的,所应当有的“忧”“乐”,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原则区别。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在继承时都要注意抛弃其在当时所包含的抹杀阶级矛盾和维护统治阶级私利的消极内容,弘扬其在今天调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人民之间的团结友善关系的积极内容。再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对于其中的“广居”、“天下”、“道”、“志”等,都应当运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加以综合创新。

其次,对那些基本上属于糟粕的传统道德,要理直气壮地批判拒斥。比如,对“三纲五常”中的“三纲”,由于其是专制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的意识形态支柱,而且与今天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完全背道而驰,不但没有正面价值,反而充满负面价值,因此,可以判定为糟粕,要坚决抵制。当今社会政治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屡屡表现出来的家长制作风和歧视妇女等现象,究其传统文化的根源,正在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类腐朽思想的毒害。

再次,对那些精华与糟粕交织融合在一起的传统道德,更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以义利关系这一中国传统道德的中心问题为例。《论语》中提出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等等,这些思想,基本上属于精华部分,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维护古代统治阶级私利的内容。重点在于正确区分古人所说的义与利和今天所说的义与利的区别,这样我们才能比较好地弃糟取精。更复杂的是另外一些情况。例如“君子思义而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思想,就是比较典型地精华与糟粕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情况。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君子”与“小人”的分别上。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子”的一层含义,是指统治阶

相关热词搜索:中华传统美德 滴水之恩阅读答案 夜来城外一尺雪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5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