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类型,考察的是高层次的认知目标。它不仅能考察考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而且能考察考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汇编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1

  近年来,教师有住房公积金优惠政策。我想购买一套住房,我想把我和爱人在家经常讨论买哪个小区、贷款多少、还款多少年等问题推给学生讨论,借以复习已学过的数学知识。

  《生活中的数学》

  列举我们身边的教学目标:

  1、实例使学生意识到中学数学知识尤其是函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用数学的原动力。

  2、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训练学生对主要信息的捕捉,体验现实问题决策的多样性与开放性。

  教学重点:建模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数学模型的建立。

  教学过程:

  师:最近老师想以贷款的方式购买一套住房,在走访了几个同类小区后,老师把目光锁定在相同条件下两个小区。

  A小区,首付6万元,每月还款1152.8元。

  B小区,零首付,每月还款1562.5元。

  贷款年限不少于3年,必须在退休之前还清,对于我来说,不得超过15年,请同学们帮我拿主意,看我究竟该选哪个小区?

  (学生沉思片刻,开始动手演算。)

  生:老师你应该哪种省钱选哪个。我设贷款为x月,所交金额为y元。

  yA=60000+1152.8x

  yB=1562.5x

  师:那我们如何比较呢?

  (教师的适当引导有助于学生把已有的零散知识整理成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一次不等式组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生:可以用不等式,令yA>yB即:

  60000+1152.8x>1562.5x

  60000>409.7x

  解得:x

  由于是房贷问题,所以有x

  同理求得,当x>147时yA

  即:当x小于147时选B小区;当x等于147时选A和B小区均可;当x大于147时选A小区。

  师:利用我们所学的不等式知识,可以得到答案。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生:可以用函数图像。

  师:好,请同学们借助函数图像解决。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不同的画图像的方式,请他们分别上黑板自己画出他们自己认为的图像,这一部分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师: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这三个图像吧!

  生A:老师,我认为图像甲画得不对,因为x、y不可能为负数。

  师:有道理,那么乙图像是否正确呢?

  生B:老师,乙图像画得也不对,因为规定贷款年限不低于三年,所以两个函数图像的起点应在x=3×12=36处。

  生C:我觉得丙图像基本符合题意,它注意到了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即3×12≤x≤15×12,即36≤x≤180。

  (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因地制宜、灵活处理,这正符合“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思维很有创造性。)

  生:同意。

  师:D同学,请问如何用图像判定哪种方式更省钱?

  生D:交点处x的值即为前面求的147。这里yA=yB,选哪一种均可;在交点右方,当x取相同值时,yA

  师:看来同学们从经济问题方面帮助老师考虑,在贷款年限相同时,哪种方式还款少,我选择哪种。请大家不要停下思考的脚步,看看我们还有没有要考虑的问题和新的角度。

  生E:老师,我觉得思路拓展开了,首先应考虑你手中是否有6万元,如果有,你有两种选择,如果没有,你只能选B小区。

  生F:老师,我认为你的贷款年限最多15年,共180个月,公积金的贷款利率较低,如果你有6万元,也应该选B小区,因为这样到期yB-yA=1562.5×180-(60000+1152.8×180)=13746元。随着工资的增加,物价上涨,在十五内,多出的13746元早就充里面去了。而且老师现在还可拿这60000元来投资其他获利,创造更高的价值。

  师: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赞同生F给我的建议,他很有头脑,好好努力,今后会成为一个成功的金融人士。

  课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思想,真正使学生获得作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由于学生的观察点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把数学学活,使数学真正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评析:

  第一,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列举我们身边的实例,使学生意识到中学数学知识尤其是函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第二,正确处理书本中的实际问题与实际中的数学问题的差异。由于决策人的社会背景的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的差异,往往会引发结论的多样性,有时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论,所以本节课的第二个特点在于:训练学生对主要信息的捕捉,以确定答题角度,同时体会现实生活结论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6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间简单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填空

  1千米=()米

  1000米=()千米

  4米=()分米

  1分米=()厘米

  6厘米=()毫米

  500毫米=()分米

  二、导学阶段;

  1、教学例5:

  出示例5:

  3千米=()米

  出示问题: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几个1000米?

  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5000米=()千米

  问: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几个1000米?空格里填几?

  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师: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独立完成。

  2、第4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

  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3

  一、问题的提出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就要创造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去认知,变被动为主动,就好比是数学发展史还没有写到今天,许多性质和结论是学生探究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说,知识不只是单方面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一:

  课题:轨迹的探求

  教学过程(节选其中一个部分):教师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顺利地讲完了这节课的内容后,讲了下面这个问题:

  题目:已知M是定圆O上的点,N是圆O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MN中点为P,当M在圆O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

  我认为这个问题已讲清楚了,但学生的作业,却出现了共性问题,许多学生对如下题目仍不会做。

  已知M是定圆O上的点,N是圆O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与OM的交点为P,与MN的交点为Q,当M在圆O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

  学生甲:老师,这个题我不会做。

  师:课堂上讲的那道题你理解了吗?

  学生乙:我们都会了,但这个题我们几个人得出的结论都不同,我算的是双曲线,他算的是椭圆,到底谁的对呢,应当怎么样考虑呀?

  师:你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呢?什么原因产生的?

  学生丙:我解得的是N点在圆上;她俩解得的N点一个在圆外,一个在圆内。

  师:这就说明,这个题要对N点位置进行讨论呀。

  学生乙:那还有没有别的情况呢,怎么样才能解全面呀?

  学生丁:那么上课的题目中,当N点在不同位置时,又会怎么样呢?

  师:需要进行讨论分析。

  生丁:可我们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情况下要讨论,什么情况下不讨论呀?

  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是他们感到最困惑的。这还是肯动脑子的学生,其他学生,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又明白了多少呢?

  对以上案例的反思:

  从问题结论的不确定性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动点变化的情况,更难以理解结论产生的原因,即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或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也仅仅只能记住教师所讲的结论,没有自己的探究和思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意强制性地把知识注入学生脑中,学生没有自己主动探索与建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呈依赖性,所以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达到有意义地理解和灵活运用。

  总之,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教学存在着缺陷。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所在。但也就是这种优势使我国基础教育只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理解和掌握,强调解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建构观下的教学设计(创设情景,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堂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a.问题引入。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必须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

  b.探求背景。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查阅资料或动手实验(动笔检验或用计算机实验)去研究探索。

  c.结论的发现。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提出假设与猜想。这一阶段要注意充分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大胆想象,勇于质疑。

  d.结论的论证。用数学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发现的结论。这一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逻辑推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e.反思评价。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找到着眼点,找出思考问题的途径,掌握分析的方法,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同时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总之,通过案例研究,创设情景,改进教学策略,较好地优化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4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2、5X32、 7、8+6、5+2、2 15X(4-0、5) 2:100-63 48+39 17X4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整数口算当然简单一些--------课的发展如设计的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于是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说道:“对不起,老师在出题时只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而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则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

  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个班最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的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回答对老师的问题时,"差生"受到教师的表扬后的那种惊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使什么让他们眼中一直闪悦那种激动的神情呢 久而久之,让我发现这不是别的,正是教师一句表扬的话.为什么我们不是给"差生"更多的表扬,更多的鼓励,更多的阳光呢 这样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鼓舞,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差生"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差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差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自古英雄我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老师对自已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 “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用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学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这使我明白:课堂上只有当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重视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31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