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高考招生】

朱生豪(1912年2月2日-1944年12月26日),原名朱文森,又名文生,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中国浙江省嘉兴人,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下面是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小编是为大家分享朱生豪,欢迎参考!

  朱生豪简介

  1912年2月2日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父亲陆润,母亲朱佩霞。1917年入嘉兴开明初小读书,1921年毕业,得甲级第一名。

  1922年冬,母病逝。1924年(民国13年),父患病去世。

  1929年秀州中学毕业,并被秀中校长推荐保送杭州之江大学深造并享受奖学金待遇。大学二年级时参加“之江诗社”,他的才华深得教师及同学的称赞。“之江诗社”的社长夏承焘老师评价他说“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之江大学成立抗日救国会,当选为委员,担任文书股工作,积极投入抗日救国活动。1933年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1933年夏,任上海世界书局英文部编辑,参与编辑《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辞典》,又为《少年文库》作注释。1935年春,开始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准备工作。

  1936年8月8日译成莎剧《暴风雨》第一稿。此后陆续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9部喜剧。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逃出寓所,随身只带有牛津版莎氏全集和部分译稿。寓所被焚,世界书局被占为军营,已交付的全部译稿被焚。8月26从上海避难至嘉兴,后辗转至新滕、新市等地避难,稍得安宁,即埋头补译失稿。1938年夏,重返在上海租界“孤岛”中恢复开业的世界书局。

  1939年冬应邀入《中美日报》社任编辑,为国内新闻版撰写了大量鞭笞法西斯、宣传抗战的时政短文《小言》。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日报》被日军查封。12月8日日军占领上海,冲入“中美日报”馆,朱生豪混在排字工人中逃出,丢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资料与译稿,历年来创作的《古梦集》(旧体诗词、译诗)、《小溪集》、《丁香集》(新诗)等诗集以及为宋清如整理的诗集两册一并被毁。

  1942年5月1日与宋清如在上海结婚,6月与妻子去常熟岳母家居住,至年底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把译稿丢失的莎氏喜剧全部补译完毕。1943年1月,携夫人回嘉兴定居,朱生豪宁愿贫穷至死,不愿为敌伪效劳,仅靠微薄稿费维持极困难的生活。他闭门不出,把全部精力扑在译写工作上。工具书仅有两本字典,译出了莎士比亚的几部重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莱特》等。同年秋,健康日衰,但仍握笔不辍。又次第译出莎氏全部悲剧、杂剧,以及英国史剧4部,连同喜剧在内,共31部。

  1944年初带病译出《约翰王》《理查二世》《理查四世》等4部莎士比亚历史剧,4月写完《译者自序》,编《莎翁年谱》。其时他一直忍受着长期的病痛,体力日衰,在勉强支撑着译出《亨利五世》第一,二幕后,延至六月,确诊为肺结核,卧床不起。不得不放下已经开始译写的《亨利五世》译稿。他悲痛地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译完。到12月病情日益严重,终在1944年12月26日抛下年轻的妻子和刚满周岁的儿子,含恨离开人间,年仅32岁。

  1947年秋,译稿由上海世界书局分三辑(喜剧、悲剧、杂剧)出版,计27部剧本。195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朱译《莎士比亚戏剧集》。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士比亚全集》,内收朱译31部剧本。1987年,夫人宋清如将朱生豪的31部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手稿捐献给嘉兴市人民政府。

  主要著作

  译著

  1947年,《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上海世界书局出版,1949年再版。

  1957年,《莎士比亚全集》,台北世界书局出版,收朱生豪译剧本27部,其余剧本和长诗、十四行诗由虞尔昌补译完成。

  1954年,《莎士比亚戏剧集》,作家出版社出版,收世界版27部及世界版未收入历史剧4部,共31部剧本。1957-1978年间,香港大光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作家版31部剧本的单行本。

  1978年,《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全集对作家版全部朱译莎剧重新进行了校订,并由国内名家补译了朱生豪未译部分,全集中部分剧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78年上半年出版了单行本。

  90年代以后,又有译林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等十余家出版单位出版了朱生豪的全部或部分译著。

  著作

  2000年,《朱生豪小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朱生豪于1939年到1941年间在上海“孤岛”《中美日报》时所写宣传抗日的时政随笔370篇。

  2002年,《秋风和萧萧叶的歌》,朱生豪和宋清如的诗词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3年,《朱生豪情书》,朱生豪于1933年到1937年期间写给宋清如的书信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外界评价

  朱生豪译本以“求于最大可能 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瞻。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朱生豪翻译态度严肃认真,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为其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丽。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中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外国作家全集——1978年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中文本) ,戏剧部分采用了朱生豪的译文。

  朱生豪在之江大学的老师,也是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对朱生豪的描述为:其人今年二十岁,渊默如处子,轻易不肯发一言。闻英文甚深,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才也。夏老在高度评价朱生豪才华的同时,也点出了他的性格的孤僻。这对于生长在一个落魄的商人家庭,从小父母早亡,十岁丧母,十二岁丧父的人来说,在成长期接连碰到的如此重大变故必然会在性格上形成深刻的烙印,加上家境贫困,在父母双亡后,朱生豪显得更加的孤僻了。

  戏剧大师、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首任会长曹禺亲笔题词,赞扬朱生豪“正义凛然,贡献巨大”,称颂他一生为译莎剧“功绩奇绝”。

  “朱生豪先生是引领我走进莎士比亚艺术殿堂的第一人。和我一样,太多太多的人都是由他领进门的。他的散文体《莎士比亚全集》译笔流畅典雅,文句琅琅上口,善于保持原作的神韵,传递莎剧的气派,给我们的内心留下酣畅淋漓的记忆。”浙江莎士比亚研究学会会长、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洪忠煌这样评价。“英文和中文,是两种极为不同的语言,在他笔下竟能吻合到这般程度,足见朱生豪功力之深。”洪忠煌说,朱生豪文学修养颇深,更难得的是汉、英语都很有造诣,所译莎剧斟字酌句、通俗易懂,较他人的译本以典雅传神见长。“他初期所译的几部多为喜剧,如《暴风雨》、《仲夏夜之梦》等,译笔轻快;后期所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等悲剧、历史剧,译笔更是精辟而流畅。”

  “未能忠实地移译莎剧中的大量粗俗语,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朱译本的一大不足。”洪忠煌评论,其实粗俗语也是莎剧的一大特色,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而且有其特定的戏剧作用。“考虑到朱生豪所处的年代,这种处理可以理解。但这样一来,很多地方就不能客观反映原作的风貌,与朱生豪本人的宗旨也是相悖的。”

  学者朱俊公就此评价道:朱生豪善于传达莎翁高雅文字的“神韵”,却不善于,或者说不屑于传达莎翁粗俗文字的“神韵”。而粗俗和猥亵的语言,在生活充满乐趣而无所顾忌的莎士比亚笔下是很多的,特别是在他的喜剧里。“净化之举,虽包含译者一番良苦用心,却是不足取的。”

  “他的才学固然令人钦佩,但价值更高的,是他的精神。”洪忠煌评价,“尤其是,他那种一定为民族争一口气的志向和勇气,那种传播人类最宝贵精神财富的神圣使命感,对于今天被物质和私欲严重侵蚀的中国知识界,如同洪钟大吕,振聋发聩。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24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