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考生经验】
读《端粒效应》笔记
我们常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也听说伍子胥过韶关一夜愁白头的故事。那么到底压力对我们的衰老是否有关系。我们也说心要宽,体重要轻,要多运动,少暴饮暴食,请问这些经验之谈,还是有科学依据。最近从得到的一个专栏上了解到看到一篇关于《端粒效应》这样一本书。自己就找来英文电子版阅读了一番。这本书对从分析生物学和心里学的角度来假设了衰老的过程。年轻时有原因的。
基本逻辑是:细胞停止分裂时衰老的主要原因,而细胞分裂由端粒控制,端粒随着细胞的分裂而变短,当短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无法控制细胞的分裂。一个人在衰老其实其他的端粒在变短。只是端粒在端粒酶的作用下又会变长。没有实验表明我们影响端粒酶的产生机制。但是从统计中法案我们自身的压力,我们吃到的食物,还有锻炼会影响端粒的长度。面对压力,我们的心里选择对我们是否感受到”威胁“还是”挑战“非常重要;我们多吃含Omega-3的事物和维生素C的事物对我们的段里也有好处;一周跑三次以上45钟的不对我们生活也有好处。因为这些都能让我们的端粒变长,或者变短的速度减慢。
先一起来扫扫盲
分享之前为了理解方便,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如下几个概念:基因,DNA ,RNA,蛋白质,染色体和端粒。
染色体包含DNA、蛋白质和基因和端粒;DNA包含基因;蛋白质,DNA,RNA互不包含,各为一体。看看下图。
基因 (Gene):A gene is a locus (or region) of DNA which is made up of nucleotides and is the molecular unit of heredity。是遗传的基本的分子单元,是DNA的一部分,由核苷酸组成。
DNA(Deoxyribo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 )is a molecule that carries the genetic instructions used in the growth, development, functioning and reproduction of all known living organisms and many viruses。DNA是一种载有产生所有已知有机物和许多病毒的生长、发展和性能的基因信息的分子。由含氮的碱基+脱氧核糖+磷酸组成。因为核糖和磷酸都一样而碱基又可以分为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所以脱氧核糖核苷酸就可以分为四种(按照碱基的不同来分)同时在书写过程中可以用这碱基的简写代替。
RNA(RiboNucleic Acid he核糖核酸)is a polymeric molecule essential in various biological roles in coding, decoding, regulation, and expression of genes. RNA and DNA are nucleic acids, and, along with lipids, proteins and carbohydrates, constitute the four major macromolecules essential for all known forms of life. 由含氮的碱基+核糖+磷酸组成,而组成脱氧核糖核酸的碱基是:腺嘌呤A,鸟嘌呤G,尿嘧啶U,胞嘧啶C。同样,也按照碱基的不同把脱氧核糖核酸分为四种,在书写过程中也可以由着四种碱基的简写代替。
染色体(Chromosome)is a DNA molecule with part or all of the genetic material (genome) of an organism. 染色体就是带有部分或者全部有机体遗传物质(基因组)的DNA分子。
蛋白质就是:由氨基酸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端粒(Telomere)是染色體末端的DNA重複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體的完整性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細胞分裂一次,由於DNA複製時的方向必須從5'方向到3'方向,DNA每次復制端粒就縮短一點。一旦端粒消耗殆盡,細胞將會立即啟動凋亡機制,即細胞走向凋亡。因此,端粒和細胞老化有明顯的關係。一直以來都知道精、卵細胞的端粒比成年體細胞的都長許多,但卻不會隨著分裂次數增加而縮短。
衰老就是细胞不在分裂了
《端粒效应》一本书说的是衰老的秘密。人到底是怎么变老的?我们到底能不能延缓衰老?。此书第一作者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教授。第二作者埃利萨·埃佩尔(Elissa Epel)也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大学从事精神病学研究。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埃利萨·埃佩尔
人人都想抵抗衰老,但是衰老是一个客观规律,无法阻止。只是我们在自己的周围看到总有一些老得比一般人慢。说这是基因遗传和环境肯定对,但是要真正理解衰老,我们需要分子生物学。变老是因为身上的某些细胞不再更新了。
哲学告诉我们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个著名的哲学典故,说从前有一条船,若每天换一个零部件,直到把船的所有部分都替换成新的 —— 那请问,这条船还是原来的船吗?我们人体也一样,我们出生才50厘米体重在3公斤左右,身体的各个地方都有细胞在不断地被更新替换,表面看来人还是这个人,但是细胞都已经换过好多遍。我们其实可以问,今日的我还是昨日的那个我吗?昨天的我贷的房贷,今日的我为何要去还。^_^。
细胞是通过分裂更新的。问题就在于,有些细胞只能分裂这么多次。一定次数之后,这个细胞就不再更新了。它对应的组织就会衰老,人就老了。那为什么会有这个分裂次数的限制呢?原理就在于“端粒”。人体的每个细胞里有23对染色体。染色体包含一个人的完整遗传信息,它是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DNA 代表遗传信息编码,是碱基对组成的双螺旋结构。所谓基因,就是染色体上一段一段的 DNA 序列。我们还知道,DNA 的碱基一共有四种,分别是 A、T、C、G,其中 A 总是和 T 配对,C 总是和 G 配对。
“端粒”,就是染色体末端的 DNA 序列。端粒上的 DNA 不参与编码,序列固定不变,一条链总是 TTAGGG 循环,配对的另一条链总是AATCCC 循环。如果这个图像不太好理解,你可以把染色体想象成一根鞋带,而端粒就是鞋带的塑料头儿,把鞋带给包起来。
科学家以前就知道端粒的存在,但真正确定端粒结构,正是这本书的第一作者布莱克本在1975年的发现。到1980年代的时候,还是布莱克本参与研究,发现端粒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到了保护 DNA 序列的作用。
每一次细胞分裂都要复制染色体。每次复制染色体的时候,端粒内侧的 DNA 是全面复制,但是端粒那一段的 DNA,每次都会少一点。这就是说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要变短一点。等到端粒短到一定程度之后,它对染色体的保护作用就没有了,染色体就不能正常复制,细胞就不能分裂了。 人变老的本质原因是端粒变短了。一个人刚出生时候的端粒长度是一万个碱基对,到35岁的时候就剩下7500个,到60岁就剩下4800个。
科学研究显示,端粒越短,人就越容易患病而死。还有一个研究,选取一些人做了端粒长短的测试,把这个测试结果保留,然后看这些人在未来三年身体会怎样。结果很明显,当年端粒越短的人,三年之内得病的就越多。不过布莱克本有个好消息端粒其实是可以再次变长的。
1984年又是布莱克本偶然在实验室发现,端粒有时候不但没缩短,反而还变长了一点。布莱克本赶紧寻找端粒增长的机制,很快她的一个学生就分离出来一种酶 — 把它命名为“端粒酶”。只要有充足的端粒酶,细胞就能一直分裂下去!问题就在于,人体中端粒酶的活性经常不足。那你可能马上就想到一个问题 —— 我如果吃点什么能加强端粒酶的药,不就逆转衰老了吗?这样的药的确存在,而且现在有卖的,但是布莱克本警告说,你不应该吃这个药。端粒酶如果过多,某些原本不该继续分裂的细胞也会继续分裂 —— 癌症就是这么来的。端粒酶不足,人会变老;端粒酶过多,人会得癌症。
压力会让你的端粒变短?
现在这个问题变成了:到底什么东西影响了人体自身的端粒酶?为什么有些人的端粒就这么长呢?
衰老是因为细胞不再分裂更新了。细胞之所以停止分裂,是因为受到端粒长短的限制 —— 每分裂一次,端粒就会缩短一点。端粒酶的存在甚至有可能让端粒延长!但是人体的端粒酶的活性会变差,会不够用。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会恶化端粒酶,加剧端粒变短,从而加剧衰老。
咱们先来想象一个场景。假设你在某个公司工作,平时就很忙,经常加班,你感到有点劳累,但还能应付过来。现在经济形势不太好,你一方面希望能更进一步,另一方面也有点担心被裁员。有一天,老板突然宣布,明天要搞一个员工能力考核,考得好的升职加薪,考得差的就要被裁。请问你此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现在科学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你面对像这样的局面时候的心态,决定了你变老速度的快慢。
第二作者埃佩尔,本来就是一个从事心理压力研究的学者。她在研究中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长期照顾家里生病的孩子的妈妈们,看上去都老得特别快。看来似乎是生活压力导致了变老。
她们找到很多长期照顾患病孩子的妈妈,做了端粒测量,然后她们发现三个事实。
第一,总体来说,一个母亲照顾孩子的时间越长,她的端粒长度就越短。可是也有一些母亲,照顾孩子时间很长,但是端粒似乎也没有缩短太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关键在于你“感觉到”自己承担了多大的生活压力。
第二个事实就是,那些感受自己照顾孩子的压力特别大的母亲们,端粒是最短的。
第三,这些感受到压力最大的母亲,她们的端粒酶的活性也是最差的。
选择挑战而非威胁
端粒变短,并不是对压力的反应 —— 而是对“你对压力的反应”的反应。各种研究,包括在实验室里直接对受试者进行压力测试的结果表明,人对压力有两种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反应叫“威胁”。如果你走在丛林之中,手无寸铁,突然跳出来一只老虎要吃你,你感到非常害怕,你的反应就是对威胁的反应。你的血管会收缩,你的血流量会减少。你的肾上腺会释放皮质醇,给你带来更多的葡萄糖。你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你的迷走神经的活动会下降,这使得你的表情变僵硬。你可能会感到无法移动,你的手脚冰冷,你甚至想释放一下膀胱。而正是这些生理反应,让你的端粒变短。具体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让端粒变短的,跟端粒酶有没有关系,书里没有讲,我想现在科学家应该还不知道。威胁反应还包括焦虑感和羞耻感。甚至事情还没发生,仅仅是想到要面对这样的压力,人就会有这些反应。
第二种反应叫“挑战”。同样是面对一只老虎,如果你不但不害怕,还把这当做一个成为打虎英雄扬名立万的机会,你的生理反应就会不一样。你的心率还是会增加,你的肾上腺还是会释放皮质醇,可是你的血管没有收缩,你的血液中含氧量提高了,你现在有更多血液流向大脑和四肢,你把全身的资源都调动起来,准备战斗。你感到很兴奋。这也是那些最成功的运动员面对重大比赛时候的感觉。他们把威胁变成挑战,把压力变成动力。如果你能保持这样的心态,你的端粒就会很长。
所以关键就在于你对压力的反应是威胁还是挑战。再想想咱们一开头说的那个公司的考核,你的正确态度是把这当成一个升职加薪的好机会。也许你实力不行挑战失败,但至少你的端粒没受损失。说白了,就是你要想得“宽”一点。另一个办法则是想得“远”一点。比如你可以用一个第三人称的视角看自己,甚至你可以用第三人称来称呼自己。研究表明如果你在心里对自己直呼其名,而不说“我”,你的威胁感、焦虑感和羞耻感就会降低。
导致端粒缩短和健康恶化的并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感。把压力视为威胁还是视为挑战,这心态上的一念之差就会带来很不一样的、实实在在的生理反应。
事情还是这个事情,仅仅是你面对它的态度不一样,结局就很不一样。
听说一句话,“该吃吃该喝喝,啥事别往心里搁”。这个状态当然好。如果一个人永远活在当下,从来不担心任何事,没有焦虑,他肯定是非常健康的。可是人非圣贤,怎么可能什么都不担心呢?
让端粒变短的三种情绪
影响端粒的负面情绪有三种。
第一个情绪是“敌意”。
书中举了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中年男子,性格比较强势。最近你的工作有点不顺利,身边的人跟你配合得也不是很好,你看哪儿都觉得不对。工作了一天,你带着不满回到家里。妻子正在做饭,而你注意到,厨房的桌子上摆着很多没有用的广告。你心想,早上走的时候你已经告诉妻子把广告垃圾扔掉,她怎么没扔呢?你觉得妻子太懒了,你就去指责她。这就是敌意。难道你没看见她在做饭吗?可能还是给你做饭。书中说敌意感强的人中,男性居多。敌意会让你跟周围人的关系变差,你会陷入更放纵的生活方式,比如贪吃、抽烟、喝酒。你的健康会变差 —— 你的端粒会变短。
第二个情绪是“悲观”。
悲观的人里面女性比较多。悲观,就是对事物总有一个负面的预期。比如两个人一起在树林里散步,走着走着发现一条以前没走过的小路。正常人可能想探索这条小路,觉得走一条没走过的路很好玩,可能会有什么惊喜。可是悲观的人,一遇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总是往坏的一面想 —— 这条路可能危机四伏,也许有野兽,也许有坏人!我们可以想见,悲观的人面对压力的时候,因为他总是预期自己处理不好,肯定是威胁感大大强于挑战感。悲观者的端粒,的确更短。
第三个情绪是“胡思乱想”。
人是动物界唯一一个不“活在当下”的物种。别的动物都是现在干什么事儿就想什么事儿,只有人可以在干一件事儿的时候,想另外一件事。有人做过严肃的大规模研究,人们在一天中50%的时间段内,想的事儿都不是正在经历的事。
当然,根据赫拉利的说法,正是这样的想象力让创新和大规模合作成为可能。问题就在于,很多情况下人想的是负面的东西。英文有个词叫“rumination”。Rumination 是对一件负面的事情耿耿于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才下眉头,却上心头!Rumination 会减弱你的端粒酶。
负面情绪的特点是让人当局者迷。陷入情绪的你,是被这个情绪给控制住了。面对负面情绪有两个技术一个叫“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在这里也能用上。你可能还记得,自我关怀就是要像对待自己的一个好朋友那样对待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不要过分自责。 更高级的技术包括冥想(Meditation)。冥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专注于当下。如果你专注在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儿上,工作就全身心投入工作,吃饭就好好体会饭有多好吃,其他的想法就自然就没有了。
我们还可以找到人生的目标,什么的价值。这个目标就是你希望你的墓碑上写什么?最犹如我羡慕的是那些物理学家在墓碑上刻下自己发现的公式,但这个一般人很难做到。作者建议我们总可以写“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这是一位最有爱心的人”、“艺术的支持者”这些。换句话说,找到使命感。
“人生的目标”这一招可不是心灵鸡汤,研究证明它有实实在在的好处。把这些东西综合到一起,对健康长寿最有利的一个精神状态,叫做 “conscientious” —— 意思差不多是认认真真、勤勉、有条理、不冲动、充满责任感。
锻炼对端粒的好处
我们暂且假定,我们锻炼的目标就是健康长寿。到底花多少时间、练到什么程度合适?首先你得知道锻炼的原理。
而健身的原理就在于,人体不是一台普通的机器。人体是一个“活的东西”,细胞可以自己再生,机能可以重建。人体,是一个“反脆弱”系统。而“反脆弱”,则是你打击它,它不但没有坏,而且还变得更强壮了。咱们前面说压力,因为反脆弱,短期的、适度的压力可以锻炼人的抗压能力,对身心健康有好处。一个从来没承受过压力的人恐怕不会是端粒最长的人。时不时承受一点压力,抗压能力越来越强,这才是符合生物规律的养生之道。
所以说,锻炼的本质是对身体的适度打击。关键词是“适度”。既要打疼,又要能恢复过来。不疼就等于没练,恢复不过来就是过度锻炼。
那么落实到分子生物学上,锻炼对人的好处是什么呢? 我们先认识一个过程,叫“氧化应激”。
人的细胞中有一种分子叫“自由基”。这其实就是普通分子,但是少了一个电子。因为少一个电子,自由基就会吸引它周围其他分子的电子。而其他分子被自由基剥夺一个电子之后,又想去找别的分子要一个电子。这样一个传一个,就把很多分子都传染了。链式反应发展下去,就会导致整个细胞出问题。太多细胞出问题,人就会得病。这就是氧化应激。
所以自由基对身体有害。但自由基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新陈代谢系统会随时产生自由基。自由基的敌人,也就是我们的朋友,叫“抗氧化剂”。抗氧化剂会送给自由基一个电子,这样自由基就不用再找别的分子要电子了 —— 而且抗氧化剂还不会因此而有什么传染性。所以,你需要用抗氧化剂去平衡自由基。如果人的抗氧化剂产量太少,平衡不了自由基,那么氧化应激反应就会开始,人就会得病。
那么锻炼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锻炼增加自由基。自由基增加本来是不好的,但人体是个反脆弱系统 —— 突然增多的自由基,会激发你的身体対抗性地增加抗氧化剂。结果你多生产出来的抗氧化剂比多出来的自由基还要多。所以锻炼改善了抗氧化剂和自由基的平衡,减轻了氧化应激。
锻炼能让人的端粒更长。但是锻炼也要讲究方法。压力大的人、说自己压力太大没时间锻炼的人,更要锻炼。锻炼可以减压。对那些照顾患病孩子的妈妈们的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比不锻炼的端粒长很多。一个原因大概是锻炼能让人获得愉悦感 —— 每次锻炼之后,你可以在三个小时之内保持心情愉快。
最常见的锻炼方法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两类对心血管有好处。
第一类是“有氧耐力训练”。最典型的就是长跑,跑起来心跳加快、气喘吁吁,所以是有氧训练。有实验表明,每次跑四十五分钟,每周跑三次,坚持六个月,你的端粒酶的活性就能提高两倍,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效果。
第二类是“高强度的间歇训练”。这是短跑结合恢复的办法,快跑几分钟,停下来慢走休息,然后再快跑。这种训练对端粒酶的效果和有氧耐力训练是一样的。
还有一类叫“抗阻训练”,包括拉伸、举重这些,目前没有发现这种训练对端粒或者端粒酶有什么好处。但是这些训练有别的好效果,能让你更强壮,可以跟前两项配合 —— 训练方法要多样化才好。
书中讲了两个被研究证明了的简单实用训练法,咱们列举出来 ——
1)有氧耐力:
跑或者走都可以,使60%的劲儿,强度要达到你稍微感到有点气喘呼呼,但又能说话的程度。每次40分钟,每周三次。
2)高强度间歇:
先热身10分钟,然后把下面活动重复四次 ——
快跑:3分钟
慢跑:3分钟
走路恢复:10分钟
这个流程,每周三次。
你甚至可以把这个间歇训练法中的跑步给改成快走,把恢复改成慢走,每次三分钟!
我看这些锻炼方法真是一点都不难 —— 可是也不知有多少人能做到。
人生的项目,有些是竞争性的,有些是非竞争性的 —— 端粒就是个非竞争性的项目。一个人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但如果只是想健康地活的长一点,那还是比较容易的!
胖在肚子上会让端粒变短
有个非常流行的说法,说如果你每顿饭都只吃七分饱,一直处在一个有点饿的状态,对身体有好处,可以长寿。这个说法是来自一个著名的老鼠实验,说那些喂得少、长期吃不饱的老鼠,寿命比那些顿顿管饱的老鼠长。
这个实验是真的。问题就在于,这个结论只对老鼠和虫子这种体型比较小、比较低等的动物有效。对猴子就没用。有人拿猴子做过实验,让猴子每天饮食摄入的热量比正常水平低30%,结果跟正常饮食的猴子相比,这些吃不饱的猴子的寿命和健康水平都并没有更好,它们的端粒也不比正常猴子长……似乎还稍微短了一点。
后来有研究者干脆拿人做了实验,找一群人随机分成两组,让一组该吃吃该喝喝,另一组顿顿故意不吃饱 —— 结果长期下来,吃不饱的这一组的端粒不但不比正常人的长,而且都不比有点肥胖的人长。
比如说体重。我们有时候觉得“肥胖”这个词太直白了,爱用“超重”代替 —— 但超重其实概括不了肥胖 —— 关键不在于你体重多少,关键是你“胖”在了哪里。
胖有不同的胖法。如果肉是长在皮下脂肪上,表现出来四肢比较胖,那没关系,可能对身体还有保护作用。怕的是肉长在身体的“里面”,包括肌肉和肝肥大,表现出来就是肚子大。这本书说,在下面这四个症状之中 —— 1)肚子大,2)腰臀比过高;3)胆固醇超标,高血压;4)胰岛素抵抗。只要具备其中三个,就是新陈代谢综合征 —— 这就是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的前兆。除此之外,大肚子还会让细胞更容易发炎,细胞发炎会干扰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破坏会进一步让细胞的端粒缩短,端粒缩短又会再进一步导致更多发炎……整个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真是得控制肚子啊!那怎么控制呢?少吃点有用吗?
有人想把自己饿廋,这其实根本不可行。还是那句话,人体是一个反脆弱系统。故意少吃的确能让身体暂时变瘦,但这个反脆弱机制是越缺少什么,你就会越用更大力量去吸收什么。
营养学是一门非常不成熟的科学。想要知道吃什么,你还是得回归分子生物学。从端粒角度来说,细胞有三个敌人。
第一个敌人是发炎。肥胖会让细胞更容易发炎,引发发炎和端粒缩短的恶性循环。少吃固然可以减少发炎,但从另一方面说,你也可以吃一些能让身体不发炎的食物啊?omega-3 脂肪酸就有防止发炎的作用。很多食物里有 omega-3 脂肪酸,比如说鱼类、牛奶、有机鸡蛋之类。那如果我专门吃一些鱼油行不行呢?实验证明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作者并不强烈建议吃鱼油,因为效果取决于你对鱼油的吸收能力 —— 最好的办法还是直接从食物中获取。
第二个敌人是氧化应激反应。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对抗氧化应激反应。你可以从水果、胡萝卜、西红柿、土豆和一些绿叶蔬菜里获得这两种维生素 —— 而且吃土豆最好带着皮儿吃。
第三个敌人是胰岛素抵抗。对付胰岛素抵抗,最关键的就是要少吃糖!含糖饮料,特别可口可乐是垃圾食品,应该坚决抵制。维生素D对端粒酶有好处,作者建议可以吃些补充维生素D的药丸。不过我在别的地方多次看到,维生素D其实没有必要专门补充,你没事晒晒太阳就可以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
所以这个思路是你不需要少吃,你需要的是吃的对。
综合起来,作者给了一套饮食方面建议 —— 非常类似于我们经常听说的“地中海饮食”。咱们列举一下 ——
对端粒有害的食物:
红肉(也就是哺乳动物的肉 —— 鸟类鱼类两栖类的肉叫“白肉”)
加工肉类,比如香肠、火腿
白面包
含糖饮料
Omega-6 多不饱和脂肪酸
过量饮酒不好,但少喝点没关系。
对端粒有好处的食物:
植物纤维、全麦
蔬菜
坚果,豆类
水果
海带
Omega-3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咖啡的研究有很多,结论是喝咖啡对身体有好处。
掌控之外的因素
环境肯定对端粒有影响。如果你住的地方附近有绿地,你能经常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你的心理和生理都会更健康。如果你进一步还能享受到绿色食品那就更好了。不过从端粒角度来说,“好社区”不等于有钱的社区。关键词叫“社会凝聚力” —— 社会凝聚力强的社区,人和人之间能互相帮助、互相信任、相处融洽、有相同的价值观,有问题能互相依靠。 总体来说,贫困对端粒很不好。 如果一个人住在凝聚力高的社区,跟家人和朋友相处融洽,那就算钱少点也没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非常重要 —— 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对端粒的影响上不封顶,受教育程度越高,端粒就会越长。 职业也很重要,而且可能比收入还重要。 这就是不同社会地位对端粒的影响。
一个好家庭是什么样的呢?在怀孕之前,夫妻双方都是比较靠谱的人,他们的端粒不应该太短。在怀孕期间,要保证充足的营养,要保证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孩子生下来之后,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关爱。这些就是每个人生活的责任。就算端粒长短能遗传,人的命运也不是一出生就定死了。我们总能主动选择按照书中说的方法做一些事儿,主动选择让自己和别人的端粒更长。
你的端粒不是你自己能左右的,它也是你周围所有人的事儿。反过来说,别人的端粒,也是你的事儿。最后让我们再看一眼这根鞋带 ——
这就是你的端粒的样子。人生在世要活得潇洒一点,没必要时时刻刻担心健康 —— 但是我希望,至少我们每次系鞋带的时候,都想想自己的端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