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高考文综】

以下是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小编为你推荐的2008年高考全国2卷文综试题历史部分试题及答案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08年高考全国2卷文综试题历史部分试题及答案解析

  12.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12.A 常言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会是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南面是向阳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 ,南面的日照一定较北面充足,所以山南谓阳、山北谓阴。故选A。此题实际是道地理题,也是送分题。

  1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3.B 解答该题,首先要搞清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是政治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变化。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肩负起了民主革命的反封建反侵略基本任务,属于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但其主要目标是推翻清王朝,主要功绩是沉重地打击了专制清王朝,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所以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上,答案选B。选项A、D叙述不当,C不是主要表现。该题思维含量高,难度中等。

  14.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龚自珍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14.C材料含义为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中国之伦常”即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此所谓根本,再“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显然属于洋务派观点,冯桂芬属于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派分化出来的,答案选C。此题迷惑性最大的是D项维新派人物严复,不认真阅读材料就会出错。

  15.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15. C 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革命派与维新派都追求民主政治,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没有根本分歧,而分歧主要在于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和目标上,即暴力与改良,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选项AD为两派共同点,B为革命派主张,维新派没有提及,答案选C。申明,题干用“根本”一词本人认为不妥,改为“主要”较宜。

  16.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16. B材料表明中国的革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选项ABD符合,向西方学习的“自由民主共和”等革命目标,排除A项,讲话的人是列宁,1924年逝世,D排除。

  17.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17. B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根据定义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城镇发展最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18.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表明,马基雅维利认为

  A.君主制是摆脱无序状态的必然选择 B.君主制是有序状态下的最理想政权

  C.君主的统治神圣而高贵 D.君主的统治必须合乎道德

  18.A马基雅维里(1469—1527)是意大利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著称于世。他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自私自利。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事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于别人。人民有屈从权力的天性,君主需要的是残酷,而不是爱。认为 “慈悲心是危险的,人类爱足以灭国”。马基雅维里的名言:“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理论,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理论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统一意大利国家的愿望,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统治的积极作用。材料认为当时的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国家四分五裂,教会为所欲为,人民腐化堕落,因之呼唤专制王权,实现国家统一。 C项属于君权神授观点,BD明显错误,与材料不符。故选A项。

  19.热月政变后,巴黎街头已听不见“公民”与“女公民”的称呼,彼此称“先生”、“夫人”或“小姐”,人们不再吃“平等面包”,“革命广场”改称“协和广场”,这些变化说明当时的法国

  A.社会秩序趋于常态      B.经济生活恢复正常

  C.王党势力重新抬头      D.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19. A 1794年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的统治以后,热月党人清除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结束过时的恐怖统治,恢复和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统治秩序,巩固革命成果。这是考生必须明确的。题干材料中称呼等变化正体现了上述观点,比较选项,B局限经济内容,CD易于排除,答案选A。

  20.在英国,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3,1931年占1/4,1951年降至1/5以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化进程加速 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C.对外移民的增加  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20. D 材料数据表明英国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年代提示,是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直接选D。

  21.图5为历史上某次战争的形势图。该图所示战局的时间是

  A.1812年 B.1914年 C.1918年 D.1941年

  21. C该图上奥匈帝国告诉了我们时间在一战期间,选项BC符合,但图中阴影部分原属俄国范围,现为德国占领,依据所学知识,十月革命胜利时,苏维埃俄国迫切需要退出战争赢得和平,1918年3月,苏俄政府在布列斯特与德国签订和约,规定波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的一部分属德军占领,答案选C。

  22、韩国建立后,仿效欧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迟缓。20世纪60年代初,军人集团执掌政权,实行威权政治,经济高速发展。进入90年代后,韩国确立了政党政治。这反映出在韩国

  A.只有威权政治才能干预经济 B.欧美式政治体制不适合发展经济

  C.经济发展与推行政党政治必须同步 D.民主体制的确立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

  22. D 20世纪50年代韩国经济从崩溃的边缘走向复苏,60年代韩国成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70年代跻身于新兴工业国行列,80年代发展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90年代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作为努力目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选项ABC明显错误,答案选D。

  2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23. D材料突出了史学对现实的借鉴功能,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学习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重视文明传承。答案选D。

  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10分)

  37.(32分)(1)不同之处:

  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进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

  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8分)

  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6分)。

  (2)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8分)。

  (3)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4分)。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6分)。

  3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中所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即对材料提供的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外交思想政策、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归纳比较、说明论证。第(1)小题第一问答案在材料中,第二问实际考查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第(2)小题要求从英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出使中国目的等几方面入手,简练作答。第(3)小题要说清楚乾隆皇帝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

  39、(60分)阅读分析资料和图7,完成下列各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緬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

  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风,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14分)

  (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6分)

  39.(60分)参考答案:

  (1)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长期战争消耗,外援更显重要(4分)。

  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6分)。

  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4分)

  (2)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6分)

  39.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中所给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回答第(1)小题要注意二战期间各个战场之间的联系,并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作答,中国为什么需要国际援助,中国抗战有何作用,国际为什么要援助中国,苏联为什么没有参与开辟驼峰航线,海路陆路如何,为何要开辟空中航线?回答第(2)小题从两个方面突破,即分析开辟驼峰航线对中国和国际分别产生的作用,认识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同仇敌忾,互相援助,中华民族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答案:12.A 13.B 14.C 15.C 16.B 17.B 18.A 19.A 20.D 21.C 22.D 23.D

2008年高考全国2卷文综试题历史部分试题及答案解析由小学生作文网(www.zzxu.cn)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地址http://www.zzxu.cn/jiaoan/436912.html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22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