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高考改革】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制度上的探索

  近代中国经历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等政治试错后,逐步确立了以民族独立和民主为价值理念的政治制度建构原则。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一直在探索何种政治制度能够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富强。虽历经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等形式,但由于内外因素所限,这些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近现代政治发展的事实证明,由于帝国主义的外部侵略和内部缺乏有力的社会基础,中国无法建立西式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伴随着人民民主政治观念的传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担当起历史重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制度上的探索,供大家参考!

  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守玉在《永定河文化的概念精髓精神初探》一文中指出:

  永定河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我们认为有四个方面,即古人类文化、民族融合文化、古都文化、民俗文化。(原文加黑)

  我同意这个观点。

  在以往关于永定河文化的研究中,古人类文化、古都文化和民俗文化人们做了许多工作,调研和专门研究的文章出版和发表的也很多。而对于永定河畔的民族融合文化,相比较就要少许多。本调研课题从这种实际情况出发,侧重了这个方面,在做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提出这种文化对永定河文化和开发永定河的重大意义。

  一 旧石器时代的民族融合通道

  二 传说时代到燕蓟时代的民族融合

  三 唐代的城傍和民族融合的熔炉

  四 以民族融合为特征的全国性都城

  五 调研的结论和建议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制度上的探索

  (下面是第二个题目中的一段)

  对于永定河文化中民族融合的最重大的事情之一,就是“燕蓟合一”,使得北京开始进入信史时代。

  在永定河两岸,包括大石河、拒马河和京城北部,有一个古老的燕地土著文化,形成了一个以燕子(玄鸟)为图腾的酋邦制国家。大约在商朝中期,他们臣服于了或曰加入了商朝为主的联盟(联邦),派本族一个聪明能干主事的女子“嫁给”商王。同时跟从的还有一个“贞人”和一百个工匠。

  这个嫁给商王的女子,称为“妇燕”,在甲骨文中见于至少两片卜辞。

  我们说妇燕“嫁给”商王,有些不确切因素在里面。严格的说,她是代表燕地的土著部族,一个酋邦,前往商都作为“议员”的。即参加商王主持召开的会议,研究必须通过这个议会才可以决定的事情。

  她和他们在商都有自己的独立的宫殿,商王每当有重大事情的时候,“妇燕”和其他各个“妇元”、“妇好”许许多多“妇”们共同商议,这些“妇”们实际上都是各个邦国的代表,起着贵族议会议员的作用。所以,商王的夫人们是没有西周以后的嫡庶之分的。大家基本上是平等的。

  议会的议长就是商王,同时兼任国家元首,特别是征伐、祭祀等大事,都是由议会决定的。有些事情议会即便决定了,也不能马上施行,还要进行占卜,就是由各国随从“妇”来的贞人操作,过程是将龟甲钻孔,然后用火烧灼,那个孔经烧灼后,会开裂,发出“噗”的一声,然后在根据开裂的纹路判断事情可行还是不可行,并且记载下来。

  所以,“卜”字即象形,又象声。

  这种“贞卜”就是现在所谓的话语权。

  对龟甲纹路怎样解释,几乎就是国家大事的决策内容。

  传说的殷商后期周文王演绎《周易》八卦,应该就是这种贞人活动的延续。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跟从妇燕来的那个贞人是个很活跃的人,许多贞文都是他的作品。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诸多研究者认为是“兄终弟及”,从形式上看是不错的。而内在里还有许多细节需要研究考察清楚。

  既然商王的妻子没有嫡庶之分,怎么确定继承人呢?从目前掌握的甲骨文破译的材料看,谁来继承下一任商王,基本上决定于母亲的作用。重要的例子就是妇好,她是代表“好”这个酋邦来到商都的,当时商朝和犬戎、土方、贡方经常发生战争,妇好经常作为统帅率领部队出征,最多的一次曾经率领13000人的部队作战,和其他将领配合,打败了敌人。所以,她的儿子就继承了王位。但是,她的儿子死了。继承王位的并不是她的另一个儿子,也不是她的孙子,而是别的“妇”的儿子,当然,这个“妇”对商王朝也一定是有贡献的。

  这样的继承制度的好处是:充分尊重了所有参加商朝这个大联邦的各个酋邦,同时,也避免了王权落入一个家族或者酋邦手中。

  我上大学的时候,赵熙元教授讲到商朝有些“对偶婚”的制度,姚效遂教授举了几个辨识的出来的甲骨文证明了商王的诸多“妇”都是单独住宿,她们是否和商王同宿,似乎取决于“妇”的意愿,而不是商王。后世的后宫权利全在皇帝,是周朝开始确立的。

  我当时就发问,这里面有政治因素吗?似乎商朝这种阶级分野已经很明显的社会,不该保持只有原始公社母系时代的风俗啊?对偶婚?太有些离谱了。

  两教授都没有明确回答。

  后来,我研究数年,特别是每个“妇”都有自己的代表性器物,我才悟出上述的制度。

  这种对偶婚是政治制度,而不是婚姻制度。

  上述观点我没有发表论文,在一般性的文章中说过几次。这次又拿出来说了一遍。

  周武王克殷反商,妇燕、燕贞人、一百工匠均没有屈服,被周武王全部杀死。这也是著名的燕文化最初形成的标志。

  这段历史记载于《逸周书》、《尚书》等资料。由于省吾教授考证确认。

  后来燕地被分封给周朝第二号大臣周召公,周召公带着自己的儿子和部分周朝军队,还有商朝的部分降人来到燕地接受燕地的政权,这样,在燕都就有了三种民族三种文化,一个是燕地土著文化,一个是西来的周朝文化,还有就是殷商文化。

  这三种文化在对琉璃河西周遗址的发掘中反映的特别明显。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在发展过程中,周召公及其后裔代表中央朝廷发号施令,和中央政府往来密切,由此使得周的文化越来越兴旺,三种文化不断呈现出以周文化为主逐步融合的趋势。

  那么这段历史和永定河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水利部门是把大石河作为永定河流域的组成部分来看的。这和我在辽河考察时是遵循的同一原则,大凌河的发源和最后入海都是独立的,但是,它本身构不成一个流域,按照它和辽河同一入海的地域,也算作辽河流域。

  其次,就是大石河和永定河文化几乎从开始就是纠结在一起的。

  燕地,一般来说,在商朝时期,指的是从大石河到拒马河一带。大石河东部就是“蓟地”,也就是永定河流域。

  蓟地的部族是黄帝之后(这个我在前面一章中写的很详细)。在燕地部族参与商朝联邦的时候,蓟地部族没有参加。查遍现在能够辨认出来的甲骨文,根本没有“黄帝”符号,没这俩字。我请教过中国甲骨文学会会长王守信,他也认为是这样。不过,他认为商朝没有黄帝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周朝灭商之后带来的,是西部文化中原化形成的。

  商朝不承认黄帝这一远古族系,但是周朝承认并给予相当的关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制度上的探索

  周武王了解燕地和黄帝之后的蓟地领土接近,就在召公前往就国的时候,周武王封这里的土著“黄帝之后”为“蓟”。主体就是今天北京的广安门一带,边缘向西是渡过了永定河,达到了大石河。至于向东向北的地域目前还是无考状态。

  当时的永定河是穿蓟城而过的。

  燕国发展的越来越强大,同时,大石河经常泛滥,对燕都不断造成威胁,燕国就东向发展,进入永定河流域,跨过永定河,放弃了“燕中都”,吞并了蓟国,建立了新的都城“燕上都”。这就是“蓟微燕盛”的真实的历史,是大石河文化和永定河文化的合流。也是起码四个不同民族(部族)的融合过程。从此开始,以蓟城为中心的燕文化开始形成,成为中国境内重要的地域文化,其影响一直到现在。

  至于位于河北易县的“燕下都”是因为戎狄的逼迫,后来迁到那里的,和上古的历史关联不大。

  近二十年来对燕文化的探索有很大的收获,但是,和大石河、永定河结合在一起的进行研究的还不多见,这次利用对永定河的开发来加强这个课题的研究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16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