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艺术高考】

语文教学经验文章(三篇)

  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经验文章(三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教学经验文章一

  作文是小学阶段全部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写作能力是小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基本目标应当是,引领指导学生写出有灵魂(中心思想情感)、有内容(感人故事情节)、善表达(条理清楚、语句通顺)、功底实(用词准确、书写规范)的作文。自己在多年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接触到众多方法和教材,尝试了各种训练教程,一直在思考如何探索出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学路数。现将自己在摸爬滚打的小学作文指导实践中,研究总结的教学经验体会与大家分享交流,希望能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努力,引领更多的小学生能够轻松地写出好作文。

  一、树立作文比讲读重要、表达比理解重要教学观

  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语言是人生一辈子的修行,作文就是学习书面语言,作文指导就是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作文教学又是语言工作中的老大难,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小学教育阶段,作文课的地位需要摆正、需要提高。本着抓主要矛盾、抓重点、抓难点的工作原则,我在日常语文教学工作中,在作文教学训练指导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总是要远远地多于课文讲读理解上花费的时间和力量。

  长期以来,受“阅读决定论”的作文教学观的影响,国内出版的各种语文教材,都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线而编写的,作文教学只是讲读教学的“附庸”,缺乏一整套科学的、权威的、系统的、独立的小学作文训练教材。“没有好的作文教材”,一直成为国内小学作文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再好的老师也难以教好作文课。“读好就能写好”的作文教学思想观,阻碍了作文教学的发展,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读与写哪个更重要,或者说在理解和表达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上,日本和我们正好相反。日本的语文教材都将语文教学内容分为“表达”和“理解”两大项,而且将“表达”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这种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强调是日本教育比较高明的地方,强调写作教学的语文教学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我们必须承认作文是一门科学,需要独立发展,不能长期处于附庸地位,否则很难得到应有的发展。

  日本的作文教学目前在世界上应该算是一流的。日本推行一种“写作全过程”指导教学法。具体包括:设计作文题目,学生分组对作文的材料、顺序、表达方式进行具体化讨论,收集材料、共同设计多种可能的作文结构,并列出写作提纲,小组共同讨论具体写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个人起草、修改、誊写,小组传阅、交流、议论、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装订起来交给老师批改,老师改完后做成文集在全班传阅,全班同学评选出优秀文章交给学校出版或广播宣读九个步骤。日本写作教学有两大特色:一是“团队精神”。他们十分强调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好处是将作文的压力分解到小组成员,从而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让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发,互相学习,获得写作这篇作文全面的知识、材料、技能,从而学会写作。二是“成功教育”。学生通过小组传阅、全班发表、全校发表,一步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在体验成功的基础上乐于写作,学会写作。应该说,日本作文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比较现代的、比较科学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学校领导层面和语文教师树立作文比讲读重要、表达比理解重要教学观,用科学的方法,长期耐心地培养学生。

  二、引导学生用正能量思想情感主导作文过程

  好的思想是好作文的灵魂。作文和做人是相通的,见文如见人。树立好的人品,才能写出好的作文。作文本身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流露,做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体现在作文过程和内容中,所谓生活即作文,作文如做人,所谓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心,我笔写我口,讲的都是这个道理。语文作文教学应该通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来发展人,作文的过程同时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小学生要学会写出好作文,具体写作技巧的练习要排到后几位。表达思想和感情才是第一位的。正确的思想情感才是文章的精气神。如同做人一样,拥有高尚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好人。许多教师单方面地强调写作技巧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作文是来源于生活而发自于内心的一种表达。我时刻告诉小学生,好文章应该是有温度的,写作时不能让语言文字脱离情感。

  如何把培养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做人、真善美做人有机结合,是首先值得关注的问题。人文的结合表现在价值观的导向上,启发学生多看一些充满阳光的东西,多参加一些健康向上的活动,少写一些社会阴暗面的东西。

  我在讲授小学语文阅读课时,一向重视先介绍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启发孩子们体会理解作者当时写作这篇文章时的思想感情。作文是写给外人看的,通过有情感地表达内心世界,让外人看得懂、感觉有趣、受到好的思想影响。我要求学生们在作文立意选材的同时,一定要先酝酿情感,从积极乐观向上、充满正能量的角度表达内心情感。让小学生仔细用心体会我们的小学课文,包括国外的一些语文课本所表达的情感,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一个“爱”字。写文章时作者当时内心所饱含着的爱,有对亲人的家、有对朋友的爱、有对师长的爱、有对人民的爱、有对乡亲的爱、有对民族的爱、有对国家的爱、有对党的爱、有对党的伟大领袖的爱、有对爱国英雄的爱、有对具有高尚品质的平凡好人的爱、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爱、有对和平生活的爱、有对祖国名山大川美丽风光的爱、有对珍惜动物的爱、有对美好环境的爱。任何事情、人物、景物都可以通过选取正能量的角度去反映爱、表达爱。生活中,有人、有事、有景亦有情,所以写人、叙事、写景文章的基本内容都离不开抒发感情,写好作文最基本的出发点,应该扣住“体会生活,有感而发” 八个字。语文教学经验文章

  每一篇好文章的背后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台冰冷的写作机器。读者希望看到有人情味的文章,这一点无论是对于何种题材和体裁的写作来说,都同样重要。带着情感去写作,少一点大话套话,多一点人文气息,文章才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带有人文气息的文字,写得非常有人情味,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作者深沉的爱,它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在社交网络上广为传播。如果写作时把情感从文字中剥离开来,你可能会写出僵硬的文字,这样的段落读者是不愿意看下去的,因为句子空洞而僵硬,无法让人感受到一丝温度。

  带着情感去写作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写作时尝试着把“我”代入文章中,少用陈词滥调和大话套话。“自然化表达”的原则,即:少用繁文赘语,多说人话。尝试着在写作中多投入一些思想、个性、童趣和情感,这样就能写出好文章。

  大量反复阅读可以丰富情感体验,如果大量阅读各类文章,学生就可以体验作者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果读得深入,甚至可以同作者同欢乐,共哀愁,体味人生的喜怒哀乐,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有些学生在阅读时,文章里写的事正好与自己的一些经历相同或相似,因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体验多了,学生的情感自然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来就会融进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那种干巴巴的“感情”,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三、鼓励学生多攒故事写日记,积累作文素材

  好作文内容为王、素材为本。作文要与生活相结合。小学生平时肚子里积攒故事越多,日记越多,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作文就越好写、越精彩。

  作文教学本质属性是用汉语言文字满足交流的需要,用书面语言进行交流,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设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帮助他们积累表达的素材。小学生害怕作文、作文水平提高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感到没有素材可写,他们不善于捕捉素材,对于眼皮底下的好材料往往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小学语文课本以记叙文为主,以精品故事为骨干内容。几乎每篇范文都有一两个精选的、有代表性的、有内含的好故事为骨干。我经常引导小学生们学会从课文中发现好故事,同时联系自己现在的学习和生活,跟作者学习,模仿攒故事,多攒精品好故事,解决许多学生实际写作过程中,“无米下锅”、“无处着手”、“内容空洞”的问题,否则在课堂上,无论老师如何强调作文的写法,都无济于事。

  大量阅读各种书籍,可以积累写作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文由若干句子组成,而句子则是由词语构成。大量阅读可以积累间接生活经验,增加各种知识。由于小学生年纪小,生活圈子小,活动时间少,他们的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等都非常少,而大量阅读,可以使学生间接获得他们还没有机会接触的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写作文选材、叙述或说明时,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生活常识或其它知识性的错误。大量阅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词语,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信手拿来使用,选择最适当的词语,避免作文时语言乏味、无话可说的现象出现。

  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

  鼓励学生讲故事,写日记。我倡导学生们,每天上学到学校,给班里的同学们准备一个好故事,生动地讲出来;放学回家后,再带给父母一个学校里面发生的好故事。实践证明,坚持讲故事,写日记,写观察日记,写真事、真话、真感情,是培养学生观察习惯,写出真情实感,积累写作素材的最好方式,也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更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日记可以反映校内外的生活,大、中、小队的活动,对周围发生的事物的看法,也可以写阅读课外书、看电影、电视后的感想和意见等。对学生日记,必须进行讲评,将日记内容分门别类加以归纳,让学生宣读好的典型的日记,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学生的喜怒哀乐都可通过日记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作文一要真实,二要具体。要引导学生培养观察能力,观察身边小事,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写自己的生活。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活跃学生的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要求孩子们平时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比如在河边,认真观察河边的树木、小草,河里的青蛙、小鱼,并找个小本记下来。做游戏时,认真观察每个人的表情、动作、语言、心理等活动中的细节。学校开展活动后,让同学们都来描述,比看谁说的好。生活是素材,但不等于写作素材。不是什么都能成为写作素材,学生写作素材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不是全部,留在学生心灵深处感触最深的才是写作的最好素材。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培养提高观察能力,并通过练习来检验学生观察的效果,促使他们更加认真地观察,激发观察的兴趣。可以结合各单元习作要求,实地指导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好文章来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如写人这类文章,在教学中先不讲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而是让学生回家观察父母的外貌、语言、动作特征,再引导学生回忆从小到现在同父母的生活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记忆犹新呢?学生虽然与父母朝夕相处,因为从没关心,所以不曾留意父母的特征和生活。在老师的强调和引导下,他们的主动性增强了,目标锁定了,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抓耳挠腮,生搬硬套,虚情假意了。

  写景,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困难,学生们的写作方法和文采有限,很难用恰当的方式来描写景物的特征,更不会寓情于景。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收集古今描绘四季、名山大川的名句、名诗,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大自然的细微变化、特征,然后让学生去多媒体教室欣赏祖国大好山河的自然风光,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最后老师讲修辞的运用以及观察景物的空间、时间顺序进行练习。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素材积累后,可以让学生以他们较为熟悉的话题写作文如:“亲情”、“友情”、“诚信”和“珍惜”等,以便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四、教导学生多模仿语文课本范文写作手法

  善于模仿,才能善于写作。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训练方法。好的小学生作文首先是仿写出来的。大部分教师对仿写教学重视不够,习惯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字词上,授课时只是简单学习字词,很少分析文章写法并让学生仿写,几乎大部分学校作文课只是一周一次,有时写的内容与本单元所教课文还联系不大。

  大量模仿是写作进阶的必经之路,很多知名作者在写作生涯中,都曾模仿和学习过其他人的作品。模仿并不意味着你会失去自己的风格,相反,这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通过学习其他人在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上的巧妙之处,你才能取长补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小学生要学会模仿优秀的作品,比如语文课本、中外名著、著名刊物上的精品文章、文笔优秀的原版书,甚至是美国总统的竞选演讲稿,无论从文笔还是逻辑上来说,这些都是简洁化精品写作的代表。

  我经常在语文阅读课和作文课上,跟小学生讲,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最最好的精品作文,都是我们要直接学习和模仿的精采文章。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注意研究人家作者是怎样开头,怎样搜集和组织故事材料,怎样遣词造句,怎样结尾的。语文教学经验文章

  阅读课是着重培养理解语言、感悟思想的能力,口语交际侧重于口语的表达能力,作文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平时就要把写作和阅读紧密结合起来,把作文教学渗透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好的文章,除了题材新颖、言辞优美、生动具体外,还要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大量阅读可以熟悉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时就可以根据体裁和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表达手法,使文章变而不乱,起到引人入胜、使读者欲罢不能的效果。

  课文就是很好的例文,是一位很好的“老师”。具体地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解析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仿写要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教师每授完一课,要结合课文分析写作方法,试着让学生仿写课文,想象与课文相近似的立意内容,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的写下来,告诉学生这就是作文,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并不难。两天一小练,使作文日常化,进而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学生对课文已经非常熟悉了,能够接受得很快,再练习就不害怕了。老师在让学生仿写时应该加以引导,而不能让学生无目的地摘抄文章。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题材的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五、训练学生下笔不停,以说带写,反复修改作文

  好作文是激发表达欲望,动笔写出来、练出来的。许多著名作者以亲身经历证明,只有先拿起笔头写起来,才会文思如涌,产生头脑风暴,激发出写作灵感。在很多成人的固有印象中,会写作是一种天赋,是上天赐予少数人的礼物,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写作这种技能并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任何一个人在经过科学训练后都能获得的一种能力。对于写作,我喜欢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来形容一篇佳作的产生过程。

  记得十几年前在北京买了本某国企年轻工程师撰写的一部作文辅导书,介绍了他创新发明的革命性的作文教学法,我一用起来就感受到了它的神奇教学效果,它叫做“下笔不停、思维不断、一气呵成”作文法。它强调学生在作文训练课上,根据题目要求,快速构思立意之后,马上动笔开写,遇到没有思路或者思路中断、想不起合适的表达语句的时候,先用大白话表述、过渡,把思路连上,接着往下写;遇到不会写的字词,不查字典,暂时用拼音代替,防止思维中断,一气写完。小学生写作文,最重要的是动笔下手开始写,而不是先寻找灵感。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因为有了灵感才开始写作,而是开始写作后才有了灵感。写作本身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脑海中原本不清晰的逻辑和概念在写作中会慢慢理清,思路也会慢慢打开。静下心来,开始动笔,这是写出好文章的第一步。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开拓思路十分重要,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思维训练。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带领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拓展思维领域,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好文章一定是严谨而连贯的,句子和句子之间就像锁链一样,在逻辑上环环相扣。读者从开头到结尾顺着链条走下去能够清晰理解作者的思路。

  培养学生作文立意的联想想象力很重要。观察能力强的同学都爱动脑筋,而爱动脑筋思考,爱产生联想的同学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力。这样的学生能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能浮想联翩。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正确引导、启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写作潜力得到挖掘,语言能力得到培养提高。

  从说话入手,说写结合,以说带写,激发写作,培养学生独立作文能力。因为口头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人们生活与工作离不开口头语言的表达。“作文就是用笔写话”,从说到写,从语到文,从练口到练手,从出口成章到下笔成文。让学生练习,可通过创设说话情境,培养学生说话兴趣,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从低年级起就把写话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点,突出写话条理性、生动性,强调突出要表达的重点,内容可以从家庭到学校,从自然景物到社会生活。训练学生根据题目、看图,列提纲分别说、编、写故事。选择一个人物、事件、景物,按照表里顺序、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把看到的人、物、景说清楚,先说清一方面再说另一方面,做到条理清楚,提高独立作文能力。从低年级逐级开始训练说一句完整的话,说几句连贯的话,写话记录口语和原文,听写简短的记叙文,借助现成材料写话,自己搜集材料写话,最后是书面作文训练。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文章是在粗糙原稿上无数次修改后的结果。怎样检验自己写的文章好坏?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将自己写的文章读出来,将它大声读出来。就像一些著名作者所说,要动手写,写完后大声把你的文字读出来,修改,再继续改,一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将一篇文章读上几遍,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句子中那些“不和谐”的地方。比如,词语的搭配不对,介词用错了,句子写得太长了,句子之间的连接过渡不自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先自我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要强化用词准确性,力求让学生不写错别字,力求让学生用上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写出很有文彩的话语。动词是一个句子的灵魂,一个好动词能让整个句子熠熠生辉,简洁有力。学生在阅读时,并不仅仅是在“看”文字,内心一直都有个声音在默读着文章。如果文章读起来很别扭,那一定是什么地方出问题了,停下来,找到这个问题,修改后再继续读,直到你满意为止。好文章一定是悦耳的,在大声朗读中,会感受到句子的节奏和韵律感。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教师趁着时间短印象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自己多学会用挑剔的眼光去修改自己写的句子,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学生也容易接受。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写出简洁有力的文章,提高作文水平。

  写好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广读、勤练、深思是写好作文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辅导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在写作方法后,还应告诉小学生在写作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持之以恒地练习。

  语文教学经验文章二

  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经历备课转折一关的时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标准中又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

  三、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

  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苏教版语文书第九册,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来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四、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于谦写的《石灰吟》!”另一个说:“我会背王冕写的《墨梅》!”一个又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一时间,班上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五、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通过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总之,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其意义、作用是非同寻常的。课外阅读“天地广阔”这必将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又一新篇章。

  语文教学经验文章三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如何教好学生,如何胜任这份使命?我深感责任之重大。,我觉得,要上好课就应该了解教材、理解作者的意图、锤炼学生。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根据教材及我班学生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尽可能的体现编者意图。在备课时,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大纲、编者意图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去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作者产生共鸣。语文教学经验文章

  二、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赖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就是设计好教学环节。我认为,在制定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像导演一样,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围绕一个“读”字,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每次让学生读书时,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杜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相信,如果能做到这些,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

  四、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166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