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艺术高考】

美的历程读后感三篇

  第一次接触到《美的历程 》这本着作应该追溯到大一下半学期的自然设计课上。由许多民间艺术的片段中逐步引申到华夏5千年的艺术的承接和脉络,让人不觉感叹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三篇,供大家参考!

  美的历程读后感一

  在看美的历程,一直以来对美的理解乃至于极其的浅薄,不知道美之何物。一直停留在视觉享受或者意味蕴含的层面。李泽厚的书让我意识到美的历史历程以及其丰富的内涵所在,那不仅仅是一种超越的时空,有意味的形式。

  史记写的是人的历史,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写的是经济的历史,李泽厚写的是美的历史。

  从龙飞凤舞到青铜饕餮,狞厉的美过渡到族群的解放,美不仅在于视觉和韵味,内容包含视觉和韵味,内容和形式同时也是社会形态视觉的凝视点。浩浩远古的人群,从兽的觉醒过渡到族群制度的建立,用了恐惧和欲望。那些巨斧大锤是恐惧和安全的结合,那种美是狞厉的美;

  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浪漫,春秋战国氏族结构解体,古代社会大激荡,百家争鸣由此而生。百代皆行秦政法,先秦的理性精神辐射至现在的你我。那是一种对称的互补的,那是一种赋比兴协调的,那是一种阿房宫亭台楼阁式的,恢弘的美;

  “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帕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而是儒道,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儒道互补中追寻到多彩的精神世界,屈原的想象力有着远古的漫无拘束,那是生命力精神力随本我最为真挚的自我飞跃,漫无天际的追寻自我的道。那种美有一种浑厚的气势和深沉的古拙。美的历程读后感

  魏晋的风度充分发挥了本我的意识,启发了自我内在外显的觉醒,曹操的我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同,他追随着生命的短暂灿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们不再遵循那神话的传说,直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那是一种直面人生短暂即视感后的奋进,是追寻世界有我无我的不同,那是一种真正陶渊明式的自我意识的觉醒。那是一种形神具备的求生怕死的现实存在感的美。

  佛陀世容盛唐之音,宗教是人们麻木现实的心灵皈依处,那割肉贸鸽,舍身饲虎,不正是人间的写照,那悲惨的生灵企图佝偻存活世上的唯一原由,在于生存的饥饿感,内心无穷尽的欲望与恐惧,那寄希望于来世,积得福于今生的希冀,这一切让人寻找动荡人的心灵皈依处-信仰,这是一种疼痛虚无,飘渺自省的虚幻的美,这是一种雕塑般以静态人体的大致轮廓,表达出高度概括性的令人敬仰的对象和理想的美。

  “魏、唐、宋。一以理想胜(魏),一以现实胜(宋),一以二者结合胜(唐)。”

  唐诗的开创性,突破了原有的格局,新立了文的流派,其中李白的奔放杜工部的现实,颜真卿的瘦字,除却李白的天马行空不可学习之外,其余以标准化的形式固定了下来。初唐而来的天才人物如张若虚、陈子昂其觉醒的宇宙意识更是超越时空的展现在你我面前。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之美有精神意识的巅峰,有健康韵律的协调之美。

  再后来韵外之致的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直至近代近乎一片空白!整个人类的美的历史就是人自觉的历史,是从兽的恐惧到神的虚幻再过渡到本我。很多人说现阶段网络世界中,人获取的信息是古人千倍,是不是现在的人就比过去的人更聪明?依包不同看,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很多,对自己的了解却很少,与古人相比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其思想的巅峰等待我们进一步去突破。

  神向人无限靠近的历程就是美的历程! 很多人不解这话,神不是虚幻的也不仅是物质现实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就是在不断向神靠近,也是尘世间修行中证我,超我,无我而后凤凰涅槃。的而神向人靠近更多是时空下,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历史推衍,神不在是虚无缥缈的,而是自生命伊始,就存乎于每一个人原始的内心灵魂深处。

  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你我更是迈入了每一个个体价值无限放大的量子时代,每一个你的存在在虚拟的移动互联时空中就是新的一种无限,感谢尘世间相遇不相遇的美,感谢这美好的移动互联科技时代!

  美的历程读后感二

  第一次接触到《美的历程 》这本着作应该追溯到大一下半学期的自然设计课上。由许多民间艺术的片段中逐步引申到华夏5千年的艺术的承接和脉络,让人不觉感叹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比较宏观简略的介绍了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社会中艺术的演变和意义。虽然宏观简略,但又不乏精辟和独到。从我最概况的意识中我仅把这一脉络初步分为三分,分别为图腾,精神和诗词文赋。从这三个大的抽象事物中细分为本书中原有的具象事物,即为远古时期的图腾。形式歌舞,青铜,先秦对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荣,盛唐之音,唐文化,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这些。本书作者李泽厚就以这个脉络介绍了艺术之美。

  曾经,对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很感兴趣,从剪纸的内容来看,有许多以蛇,鸡,鱼等动物为载体,这种形式艺术尽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交叉重叠了各种阶段的原始社会中,激烈战争和安定平和交错不断,其巫术礼仪,原始图腾和其他符号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状态,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在生产,繁衍子嗣的期望似乎就寄予在这些有很强的繁殖力的动物身上。虽然仅是一些根据的猜测。

  对于青铜器上的纹饰,我也有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解。随着阶级的产生和等级制度的确立,青铜纹饰也随之变化。从原始的质朴天真到随后的为了统治维护地位的权利的凌厉,这些转变和衍化都是付诸与地位权利和力量。

  以凶猛的怪兽或动物为代表,象征着神秘,恐怖,突出恐惧,残酷,凶残,这是和当时混乱暴力的战争时代有关,在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超出了时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他们的美并不在于装饰风味,更注重的是内在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性,配上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成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所要倾诉的精神。

  整本书其实一直都是用历史的文明与实践相结合来叙述艺术的历程,试求社会对文艺的影响的规律,寻求社会根源。

  在中国的造型艺术来说,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不论是书法,水墨,还是建筑,线的艺术都恰好与情感有关。在书法中每一笔都彰显着那个时代中国独有的骨风精神,建筑亦是如此,方形,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与国外尖。高。直的那种耸立截然相反。简单朴素的单体构成了复杂严谨的群体,权利永远有个载体存在,像是飞檐,牌坊,祠堂,宫殿等。但始终,在中国,浪漫主义永远也脱离不了古典理性的范畴。

  在文学上,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到魏晋风度到盛唐之音,中唐文艺,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思想,都在展现着社会问题的根源。

  在《离骚》中,屈原用最浪漫炙热的神话故事,展现的确是理性的觉醒。与楚辞相对应的是汉赋,用极力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奢华的生活,力图展示融化在琳琅满目的对象化的世界。美的历程读后感

  在渊源流长的文学中,我尤其喜爱魏晋时期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精神世界。魏晋不仅是一个新世纪的开端,更是哲学重新审视解放的,收获空前的时期。思辨哲学得到了深度和广度的认可。本书是以王弼为例,代表魏晋玄学,不但超出了繁琐迷信的儒汉,而且胜过清晰和机械的王充,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这种觉醒,通过深发感叹突出生命促短,人生无常的悲伤,对生存和死亡的感慨,像是曹氏父子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呈现的是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

  可恰恰相反的是反映的是表面沉沦悲观的相反面,用生离死别突出生命的美好和对生命的留恋。表面看似无耻地贪图响了,腐败,堕落,其实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深刻的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活在当下,及时享乐就成了普遍情绪。这种思想对我也是感触较深。是真正能够得到可以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物质需求仅是为了填满精神需求。这种精神实际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和哲学。

  盛唐之音表达的更是一种极乐思想,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自由和快乐,渗透在盛唐文艺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做到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唐,其实才是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他展现的虽不如盛唐的雄豪刚健,光芒耀眼,却是更为五颜六色,多姿多彩。

  宋元明清的诗词歌赋,绘画雕刻,杂曲小说,同样也是附和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宋元的山水意境,“有我之意”和“无我之意”,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而明清时期的文艺,宋明画本,拟话本和戏曲,版画是明代中叶以来文艺的真正基础。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到了本不应有的挫折,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为感伤的文学。代表作为《桃花扇》《长生殿》和《聊斋志异》。

  正如序幕所说,从远古图腾的那个时代起,时代精神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一唱三叹,流连忘返。我们感受着,这样一个匆匆流过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三

  (一)它的几个特点:

  1.跨度很大,点到为止。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笼统的,每一个朝代都只能选取几个点加以阐述,高度概括各个领域的面貌和意蕴,泛泛而谈,引导你循着它的线路图加以深入探寻下去。

  2.词汇量很丰富。从它的词汇量就可以看到学者的功力所在,它是一本可以让你做很多笔记的书,很多的词汇都是第一次所闻,很多的句子闪耀着哲理的光芒。而且,它截取了很多优美的古文诗词,沉下心读便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3.看法中肯。它有很多的看法,做了很多总结,而这些总结细细品位,确实如它所说,看这本书的过程你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被它所覆盖和推翻,按照它的思想进行了一场“美的历程”。

  4.知识丰富。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却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二)我读《美的历程》和钱有关系。一般说来,我读书会选择200页以下的,包括小说。道理很简单,首先,400页一部书如果换成200页就是两部,听起来差了一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我的虚荣心。另外,我的经验是,越大部头的书往往越乏味,作者通常是对读者的领悟理解能力持怀疑态度,一点点主题结论要迂回曲折反复论证个5遍6遍,看得头昏眼花非常上火,更有甚者,万一没看懂,不但上火,信心也受打击。所以,我读《美的历程》可以算是个例外,这本书罕见的厚,377页,我看过的唯一比这本书厚的就是半部《资治通鉴》。 买书我可没这讲究,不分厚薄,只管喜欢,先从架子上不分青红皂白,检面善的就抽出来,交款的时候再把书摆到台面上,价格质量做一番综合衡量天人交战,之后拿上三、五本飘然远引。长话短说,那天在三联,我忘记把《美的历程》从购物车里面抽出去,就这么把它买回来了。(不知道这无意识的行为是否也埋藏着什么潜在动机?) 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心疼,88块钱!!!不过这本书贵也有它的原因,全书收录214幅精美插图照片,其中大部分是彩色的。看在这钱的分上,再厚的书,也要咬牙看下去。如此,我在厕所里开始了《美的历程》。 之后我发现了一个道理,看插图多的书自有好处,就是看的快,成功感强烈。一次如厕,我最多看了50页。但也有慢的时候,比如在上“魏晋风度”那一章的厕所时,我一次就耗费了将近30分钟。原因是我看到了非常好的一幅图片:河南洛阳出土的一尊北魏时期泥塑。在描述这泥塑之前,我要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问题我出了厕所马上就问了我的女朋友,她的回答让我非常高兴,其智力水平正好符合我的要求),我们心目中的古代人是个什么样子?为了让大家有充分思考的时间,我这里先分个段。 答案我自己说出来吧:峨冠博带,宽袍广袖,对于武侠小说看多了的朋友,古人有时候腰里还配着一把宝剑,总之,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小时候读郭沫若的《屈原》,里面画的屈大夫就是这个样子,后来看过的所有古人造型也都是一个模子(可能最近中央电视台拍的《笑傲江湖》里面的余沧海算个大例外)。但你来看看这塑像(书中163页),在页面的右下角,一个小小人缩成一团,抱头坐在一块圆形石头上,只能看到耸起的双肩和一头乱发。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在为什么而痛苦悲伤?靠,简直就是个小哈姆雷特,说它象哈姆雷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头发都打着卷,贴在头皮上。 就是这个泥塑,让我在马桶上憋了半小时,不是没有收获,出来的时候我带着这样一句话,让我的女友五体投地: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你会看不起中国,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你会觉得这不是中国。 现在,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对于作者的学养除了敬佩我没什么好说的,而且,单凭那么多漂亮的图片,我花这个价钱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别的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西方的智慧》就是半价买的。就一句话,万一哪天你们谁看见这本书打折处理了,可千万千万别告诉我。《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有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第二章从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写到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的青铜时代,与此同时,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的赋比兴原则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基本线索。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是它的的代表。“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而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种弥漫着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浪漫主义,呈现出“气势与古拙”基本美学风貌。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魏晋时期,人们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冲破了旧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了巨变,对人自身的生命、意义和命运重新进行了思索和追求。文学也进入自觉阶段,文学从广义学术中独立出来,比较细致的区分了文学的各种体裁和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阮籍与陶潜是这一个时期非常有个性的人物。第六章分三小节论述了“佛陀世容”,佛教艺术从南北朝的“悲惨世界”到隋唐大统一时期的“虚幻颂歌”,再到趋近消亡的走向世俗。第七章的“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组成。李白的诗歌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视权贵和世俗,饮酒赋诗纵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个盛唐,让充满青春活力的盛唐艺术金碧辉煌。他的诗歌集中体现了盛唐巅峰知识分子的无所拘束的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第八章是“韵外之致”,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和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则经历了从“无我之境”到“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的美的历程。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时期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和绘画与工艺四个方面的问题。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述的是那些社会矛盾和悲欢离合的世俗人情,而上层的传统文艺却笼罩着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又幻化成像《桃花扇》和《长生殿》那样的感伤文学。这种鸟瞰式的宏观把握虽不能使每个问题都细致入微的描述,但给我们的印象却并不模糊。

  徜徉于本书不仅是一次文化艺术的的旅行,它给予我们精神.心灵.思想的洗礼。不仅仅用“震撼”这两个厚重字足以表达其中的分量。本书所要带给读者的,原本比作者预想的要更缤纷绚丽。诚然,众所周知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会随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达.人类意识的逐步提高.社会也会越来越进步,或更趋向精彩和先进。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读完本书你可以感受到,纵然时光流逝,社会再富足,有一样东西不会随时间而退化本来的价值。反而,时间的积淀更能加重它的韵味。和它所散发的魅力。它会随时光的足迹为自己装扮更华美.更有气质的华衣。不会随时间褪去光彩,反而更加清新,它就是艺术.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产物。本书作者也正是通过历史的美的艺术历程,让读者品味到了他的新鲜和清丽,让我们读到历史艺术的美之瑰丽本质。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有一样与艺术.文化总如影随行的 原始艺术,随时代繁衍总是历久弥新。在文艺领域的大花园中独树一帜,这就是巫术.宗教礼仪。我们不能否认人类对这些“传统”的依赖,上至君王,下达百姓,都把它供在一个崇敬的地位。早期原始艺术大多有宗教.巫术的影子,人们在 精神领域一直对它有所保留。但对我们这种现象从纯艺术.文化来说只能是思想借鉴,不应痴迷其中。毕竟,封建迷信在科学社会是被摒弃的,又或着说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也越来越被弥漫在奇异想像和炽烈情感的图腾文化与诗歌.舞蹈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也同样代表了一种根基深沉的文化体系。对于这种文化,历来“美学家”们是抱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借鉴吸收的。

  本书中作者写的具象.深刻,对艺术的宗源.历程,以及评价极具习究意味。我们只能从书中读到浅显的文理,倘若有时间应是反复研读推究的。反凭我们薄浅的艺术领悟能力难以读它的精髓,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而已。

  读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认识。在文化艺术琳琅满目的世界畅游,品味先哲们思想的乐土,让我们的“审美感情”丰富.厚实。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杜诗颜字韩文篇等。中国古典文艺的巡礼教会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审视艺术的共同性或普遍性,文艺的客观发展规律,把社会时代风采与文艺紧密相连,用审评的独特视角观察文艺现象,这本书无论从内容,语言造字上极具功力,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这本书共分十章,这里让我为你撷取华夏文明最为辉煌唐代细细道来。

  《盛唐之音》。提起唐代的艺术,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最先想到唐诗。唐诗正是盛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顶峰。那么,它何以出现在这一时代呢?作者的分析给出了答案。唐代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时代,帝国初始,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同样也带来了异域的文化。这是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在政治上,官阶爵禄日益代替阀阅身份,成为唐代社会视为最高荣誉所在。先前的门阀士族被压制,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与扩大,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知识分子可由考试而做官,参与和掌握各级政权,突破了先前门阀世胄的垄断,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他们开放。等待着他们去开拓。个人、民族、阶级、国家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孕育出了盛唐艺术,孕育出了唐诗。它蕴含着对有血有肉的人们现实的肯定和感受,幢憬和执着,渗透着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读罢良久,眼前一阵唐代的浓墨重彩。

  (三)李泽厚在本章的结语写到,“艺术的各种突出的不平衡性,经常使人怀疑究竟能否或应否作这种美的巡礼。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能否或应否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同一社会、时代、阶级也可以有截然不同、彼此对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流派。客观规律在哪里呢?只要相信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肯定。”

  李泽厚不仅说出了艺术与当前社会、政治的内在规律,还为我们提供了《美的历程》的总体脉络与一贯穿之的线索。于是,便有了远古的“龙飞凤舞”,夏商的“青铜饕餮”,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风度与佛陀世容”,隋唐的“盛唐之音与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思潮”。为我们勾划了中国古代美的历程与艺术的永恒。

  远古的“龙飞凤舞”美的历程读后感

  龙与凤作为中国民族形象的象征,至今仍活跃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亘古不衰。对新人最诚挚的祝福是“龙凤呈祥”,夫妻同盖的是“龙凤被”。舞龙画凤已然成为百姓的传统庆祝方式。一如亚当和夏娃之于西方国度而言,龙凤亦可称为蛮荒的远古年代,对于人类的起源的美丽传说。在李泽厚详尽的论述里,笔者约莫可以描述出这样一个关于龙凤的故事来。远古年代,有氏族的图腾崇拜,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伏羲考》)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与龙蛇同时或稍后,凤鸟则成为中国东方集团所顶礼膜拜的另一图腾符号。那为何凤图腾氏族没有被合并呢?是这样的,以龙、凤为主要图腾标记的东西两大部族联盟,经历了长时期的残酷的战争、掠夺和屠杀,逐渐融合统一。但是,由于凤所包含代表的氏族部落大而多得为龙氏族所吃不掉,虽从属于龙,却仍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性质和地位,从而它的图腾也就被独立地保存和延续下来。

  “龙飞凤舞----也许这就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前,从旧石器渔猎阶段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农耕阶段,从母系社会通过父系家长制,直到夏商早期奴隶制门槛前,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腾旗帜?”

  夏商的“青铜饕餮”

  夏商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已不同于神异的几何抽象纹饰,它们是远为具体的动物形象,在现实世界并没有对应的动物形象,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休”的祯祥意义。是巫、尹、史们的幻想杰作。对内,它是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对外,则是野蛮原始社会,战争的常态,对异氏族、部落的威惧恐吓的符号。它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积淀着一股深沉而无可阻挡的历史力量。它的美,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反映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的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在与其所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的美的本质。

  先秦的“理性精神”

  先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的时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精神。就思想、文艺领域说,主要表现在儒道互补。

  儒家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智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或心灵净化。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着智慧以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情感性的优美和壮美。而道家则是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存在的。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楚汉的“浪漫主义”

  楚汉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在一片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在楚辞里,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更为自由和充分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它把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下来了。仍是一个想象混沌而丰富、情感热烈而粗豪的浪漫世界。

  魏晋的“风度”

  魏晋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活跃、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文化思想领域较为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提倡人的“本体论”。对人生的执著,对人生的感喟咏叹。

  隋唐的“盛唐之音”

  对外是开疆拓土,军威四震,国内则是相对的安定和统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方面,中外贸易交通发达。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一片的欣欣向荣景况,无论是诗歌还是书法,都在此达到最顶峰,奏出最强音。

  宋元的“山水意境”

  随着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美趣味也在变异,处在居住、休憩、游玩和观赏的环境,不在强迫要求奋发进取,不再需要掠夺开发,满足于现实生活,希望长久保持安定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社会农村理想化、牧歌化。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切宁静和心灵的解放,寄理想于山水间。

  明清的“文艺思潮”

  巨大的启蒙思潮的出现对封建统治传统的毁坏和批判,导致了高雅趣味的诗词歌赋让路于世俗真实的文学。人的地位的解放,对自由的向往,让世俗文学,包括男女性爱,得到肯定性的认可与平民百姓的消费。随之伴随的是民间戏曲的登台,版画的被欣赏等等。与思想解放想一致,出现与正统古典主义相对抗的浪漫主义文艺洪流和突破传统清规的感伤文学也在发展变迁中。

  后记

  对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佩服他的理论素养与说法的透彻之余,还感叹中国古代的美是如斯的壮美和精巧。此次的读后感,大多只能抄袭李泽厚先生的原话,因为他的论述实在是精妙了。而我,只能对我所感兴趣的部分作一番抄录。用以作为我对此书的脉络的书面梳理,用以保存我此番的粗读品味。

  《美的历程》给予我的不在于对中华文化美的理论获得,而在于一种求学的执着与耐心,一种处闹市的宁静,一种淡名利的从容。

  深刻明了,理论基础甚差的我,对美学专著的看懂尚在幼年期,更别提有和心得体会。如果非要谈一下此番体会的话,我觉得书不用读得太多,要会选;当选到好书后,要会读;精读,细读,慢读,重读方可。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16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