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高考语文】

下面是www.39394.com烟花美文网小编整理的2016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三篇),供大家参考!

  2016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三篇)

  2016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一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

  二、能力培养目标

  初步了解、认识历史领域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引起兴趣,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从而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

  2.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从我国远古人类制造工具、会劳动的历史,认清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元谋人,包括元谋人的发现地点、距今年代、考古发现情况等。另一重点是北京人,包括北京人的发现地点、距今年代、制造石器、使用火、群居生活等。

  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有二:1.初中学生对原始社会的名词比较生疏,刚刚学习历史,需要逐步理解;2.人类自身从猿到人的发展,劳动创造人的真理比较抽象,一时不易讲清。

  教学设计:

  利用一场科幻剧表演,使学生了解我国境内原始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再以拜访祖先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探寻祖先生活的痕迹,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进化的历程,及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中华大地上,谁是最早的居民呢?他们长什么样?吃什么?穿什么?住在什么地方?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寻我们祖先生活遗迹,“拜访”祖先。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板书)

  距今170万年到公元前21世纪,是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第2课到第3课,我们将要了解这一时期我们祖先的生活生产状况。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是谁揭开中国原始社会的序幕的吧。

  一、 元谋人(板书)

  20世纪2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中华大地上发现了众多的原始人类遗址。那么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呢?元谋人。为什么说已知?元谋人距今有多少年?约170万年。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事情源起于两颗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这是1965年5月1日,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经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遗物,距今约有170万年。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祖先的牙齿。

  2016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二

  第23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詹天佑带领中国铁路员工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侯德榜将制碱奥秘公诸于世,打破欧美强国碱业的垄断,又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严复译著《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的进步思想,激发国人向西方学习,“自强保种”,救亡图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詹天佑、侯德榜和杰出的思想家魏源、严复,他们那种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史上这四位文化名人的典型事迹,概括出本课的主题,从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教师如何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典型事迹,概括主题思想,并且做到,既不平均使用力量,又兼顾到四个典型的基础知识。

  [教学准备]

  1.音像资料: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2.图片:京张铁路、《明长城》、《明朝北京城》

  3.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分析,以利于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时把握好难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近代中国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是个备受列强凌辱和蹂躏的国家,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抵制外来的侵略,在近代史上,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

  (1)掌握魏源、严复学习西方的主张和詹天佑、侯德榜的事迹及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

  (2)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分析比较四位文化名人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原因

  (3)认识并学习近代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们的爱国精神、创新意识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自学指导要求

  首先教师明确把思想家提到前面学习的原因: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

  自学要求: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速读课本,用铅笔圈出要点,把核心词语填表,若有疑难可同桌或前后四人相互讨论,比一比哪位同桌或学习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准确。

  四、出示思考题(可用多媒体出示)

  1.根据课本比较近代两位杰出思想家

  姓名 时代 主要成就 思想特色 优秀品质(具体表现) 学习西方背景

  魏源

  严复

  2.比较近代的两位科学家

  姓 名 主要成就 优秀品质(具体表现)

  3.由表格比较近代史上四位文化名人成功的共同原因有哪些?由此你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五、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六、师生共同探究(生展示,师点拨释疑)

  1.魏源和严复

  师生共同总结:成就:他编成《海国图志》,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强烈批判闭关锁国政策,抨击愚昧言论。思想核心:“师夷长技以制夷”。优秀品质及表现:崇高的爱国精神 [反抗外侵];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016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三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示例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明清经济的发展

  2.“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可以是本课的教法之一,也可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

  2.重点讲解法。本课内容涉及到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重点讲解。避免面面俱到,不分重点。

  3.材料辅助法。对于本课中的一些内容,可以通过补充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

  4.纵向联系法。可以把清朝前期的闭关锁国和现在的改革开放作一比较,从而证明“锁国必然落后,落后导致挨打”的道理,做到以史为鉴。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在下面的这组投影里,讲了一个甘薯传入我国的故事,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具体内容。

  甘薯之父陈振龙

  陈振龙这位祖居长乐乡下的秀才,是我国的“甘薯之父”。甘薯,由于当初是由“外番”引进的,所以又称“番薯”。因地下块如瓜,我国北方又称地瓜。甘薯有红、白、黄、紫等多种,可充饥,制淀粉,酿酒。酿出的酒,当地人称“番薯烧”。

  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弃儒经商,到了菲律宾。他见菲律宾到处都种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还容易种植,联想到家乡时常灾歉,食不果腹,就用心学会了种薯的方法。1593年夏,福州一带大旱,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番薯,以解粮荒。金学曾同意试种,但提出要“秋皇算帐”:就是到收成时要验收。当时,统治菲律宾的西班牙人严禁薯种出境外传,陈振龙就悄悄买了薯苗,封装在竹筒里,捆扎在商船边,沉在水中,在海上走了七天七夜,经厦门带回福州。7月份种下去,11月就收成果。金学曾派人验收后很满意,感谢陈振龙为饥民度过荒年做出贡献。第二年,金学曾就让各地推广,为纪念金巡抚的推广之功,人们改称“金薯”。后来甘薯迅速推广到了山东、河南、河北、浙江、台湾等地。陈振龙五代陈世元,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甘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国际上将振龙带苗回乡的时间定为甘薯传入我国的时间。

  同学们,陈振龙把甘薯引入我国,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全国甘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0%,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那么,在明朝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交往方面还有哪些成就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二: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明朝中期,广东人陈益去安南,当地酋长用甘薯招待。陈益觉得它味道甘美,想带回去试种。可是,那时东南亚各国,严禁甘薯外传。他买通酋长的奴仆,得到薯种,偷偷带回老家种植。后来,福建商人陈振龙到吕宋经商,看到当地漫山遍野都长着甘薯,在乘船回国时,用重金买下了几尺薯藤,缠在缆绳上,涂上泥巴,带回家乡种植。就在他归乡的那一年,福建发生大饥荒,陈振龙让儿子把薯种献给福建巡抚,建议推广种植。甘薯的种植,逐渐推广开来。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128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