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高考分数线】

下面是www.39394.com烟花美文网小编整理的2016安徽省百校论坛,供大家参考!

  2016安徽省百校论坛

  安徽省百校论坛第二次联合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 阅读题(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市中的礼与乐

  刘士林

  礼、乐与城市文明有密切关系,这可从什么是文明,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什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等角度加以认识与阐释。

  首先,在中国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也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其次是“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这在中西民族是高度一致的。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在实践的意义上,依附于城市的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有“礼乐”即“夏”(文明人),失“礼乐”则为“夷”(野蛮人)。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从当代语境看,与乡村、城镇及传统城市相比,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均获得了更高的发展,因而,一般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在当代的发展水平,而作为一个社会更高发展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理想追求”才是其代表或象征。

  再次,城市文明的核心在于“礼”与“乐”。《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借别。”引申地说,“礼”的功能在于划定秩序,“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没有“序”的人群是野蛮的、混乱的,而丧失“和”的社会则是僵化的、非人性的,只有这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使人既在“礼”的前提下“相敬”,又在“乐”的引导下“相亲”。从当代的视角看,城市文明的核心即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系统。在表面上,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到它的各个方面,但从“人文学”等相关研究入手,如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先生说:“人文学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美学,一个是伦理学,分别讲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善的。”由此可知,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的主体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前者用来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后者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礼”与“乐”、“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其和谐发展对于当代人十分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与规范,人口众多而拥挤的城市必然混乱不堪;而失去“乐”的疏导,则会直接影响到都市人的心理健康与精神生态。

  (选自《光明日报》)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其核心在于“礼”与“乐”。

  B.“文明”与“城市”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在中西方不同的民族中都是高度一致的。

  C.“文明”是指人们创造的用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一整套“形式符号系统”,其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

  D.因为“文明”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古代中华民族的“文明”主要是指“政治文明”。

  2.下列各项,不能证明“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一项是( )(3分)

  A.在起源的意义上,英语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即源于拉丁文的“civitis”(城市)。

  B.在中国周代,建立“城市”的标志是不同于野蛮部落的祭祀与礼仪中心,如《诗经•大雅•緜》记载的“乃立冢土”。

  C.城市文明的出现,第一次从文化模式上区别开“文明人”与“野蛮人”,构筑了“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方式上的分界线。

  D.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活动,构成了最初的城市生活方式。英文的“civilization”一词,最初也是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当代市,特别是大都市的“物质文明建设”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能体现出城市文明发展水平,应当予以废弃。

  B.“礼”与“乐”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两者和谐发展,才能使人“相敬”“相亲”。

  C.“城市的善”主要用来维持生产秩序、规范行为;“城市的美”,主要用来调节情感,旨在使人获得快乐与自由。两者分属“美学”、“伦理学”范畴。

  D.尽管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研究城市人文精神,却只能从“人文学”的研究入手。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宋]苏洵

  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集》,北京出版社,有删改)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 度:思量

  B.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 间:离间

  C.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 胜:超过

  D.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是:这样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苏洵“读书益精”的一组是( )(3分)

  ①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 ②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 ③若人之言固当然者 ④胸中之言日益多 ⑤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 ⑥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修与范公、富公等被贬谪到各地的时候,作者的道德学问还未修成;当他亲眼见到这些事情后,就经常神情恍惚地忧愁仰天叹息,非常失望。

  B.作者认为,以前众多的君子因有好人推荐才被朝廷任用,所以只要世上有好人,自己就可以修好心性,使道德学问有所成就,等待任用,不会有遗憾。

  C.作者你年轻的时候,不学无术,一直到二十五岁才读书;此时,他明白自己年纪大了,于是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学问差得太远。

  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曾经烧光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再取出论语孟子,韩愈等圣人、贤人的文章整天阅读,时间长了,读得更加精通,胸中豁然明朗。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

  (2)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

  (3)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

  [南宋]李处全

  落日暝云合,客子意如何。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干戈。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壮志未消磨。为向吴儿道,听我扣舷歌。

  我常欲,利剑戟,斩蛟鼍。胡尘未扫,指挥壮士挽天河。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对此貌无恐,心亦畏风波。

  【注】①沙子,即沙水,今称明河。②封六巽二:封六,古代传说中的雪神;巽二,古代传说中的风神

  8.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环境?有何作用?(4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的情感?(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4)山原旷其盈视, 。(王勃《滕王阁序》)

  (5) ,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7) ,幽咽泉流冰下难。(白居易《琵琶行》)

  (8)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戴 车 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自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人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大、中、小三号,弹力有差,射程远近不同,价钱也不一样。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

  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11.小说写的是戴家车匠店,却在开头与结尾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12.简要概括戴车匠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5分)

  13.小说中的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14.小说开头写“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结尾又写道“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请结合现实,加以想象,探究应该如何看待“戴家车匠店”的消失。(8分)

  第Ⅱ卷 表达题(84分)

  四、(24分)

  15.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3分)

  A.“合肥经济圈”声名雀起,从安徽省的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成为我国泛长三角的重点城镇群。

  B.秘鲁作家略萨凭借别出新裁的技法及丰富多样的深刻内容获得了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C.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入托难、就医难等中国城市病集中爆发:GDP与幸福感已背道而驰了。

  D.合肥,安徽省省会,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誉,是“包公故理、科教基地、滨湖新城”

  16.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国家政策干预下,合肥房价全面下调,广大市民对此弹冠相庆。专家预测,未来房价将稳步回落,但幅度有限。

  B.芜湖那个面临破产的公司在改制以后,理顺了各种关系,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生产,很快出现了回光返照的良好局面。

  C.不温不火的新版《红楼梦》,勾起了许多老观众的回忆,很多人怀念起23年前《红楼梦》播出时那万人空巷的盛况。

  D.有些年轻的同志对于自己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小的错误总是不以为意,认为这只是十个指头中的一个指头,无关大局。

  17.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

  ①它们似乎为此而骄傲,而兴奋。

  ②脚下便是一滩欢呼雀跃的溪水。

  ③小心翼翼地踏着木板铺成的链桥。

  ④它们荡着如鳞的细浪,唱着淙淙的山歌。

  ⑤于是,它们便得了一个很动听很贴切的名字——珍珠滩。

  ⑥争先恐后地向前蹦着,跳着,撞击出千万颗银亮的水珠,宛如一串串散了线的珍珠。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④②⑥①⑤ C.④③②⑥⑤① D.④③②⑥①⑤

  18.找出下面文字中的五处语病,先写出有语病的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5分)

  ①共和国在第61个生日之际,万众期待的“嫦娥二号”终于从中国的大地上腾空而起,直飞月球。②浩瀚的太空中,又多了一颗新星。③作为探月工程二期的“领头星”,“嫦娥二号”比“嫦娥一号”技术更新,系统更复杂,达到了多个方面的创新突破。④这场接力赛,凝聚着一个民族顽强不懈的努力。⑤成功容易却艰辛,我国已完成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四号4次无人3

  飞行、神舟五号至神舟七号3次载人飞行,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挑战,创造了百分之百的测控成功率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⑥这场接力赛,寄托了一个国家自主创新。⑦这是一个新的梦想,也是一种正在奋斗和奇迹中迅速到来的现实。⑧“探月梦”是这样,六十多年来在风起云涌的中国大地上,许多梦想不也是以同样的方式和速度化为现实吗?⑨当所有的梦想融为一体,就汇成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⑩我们有理由为这些梦想感到骄傲,有理由更继续努力,让它们更彻底地变为从太空到大地的一切美好现实。

  19.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徽商”的四种精神。(4分)

  徽商不辞劳苦,从运粮输边,到明中后期徽商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乃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踊跃捐资捐物,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深知,没有国家的安定与统一,就不会有个人事业的兴旺和发达。他们所从事的五大行业:食盐、粮食、木材、茶叶、典当。正是由于他们能够随时观察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审时度势,因此面对同行业的竞争,他们时时能走在同行业的前面,能够出奇制胜。徽商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受到挫折之后,并非一蹶不振,从此便销声匿迹,而是义无反顾、百折不挠,不成功决不罢休。虽然致富,但他们依然自奉俭约,克勤克俭,一旦当他们面对国难民困或旱荒水灾时,却又会慷慨解囊,将财富奉献给社会。徽商正是凭着他们特有的徽商精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乃至于发展为雄视天下的大商帮。

  20.下面的材料是对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馆作的简介,请为其设计一段远观导游解说词。(6分)

  名称:梦幻城市

  主题:幸福生活,童话乐园

  造型:两个环形轨道

  亮点:①美人鱼:“美人鱼”雕像将落户丹麦馆。②骑自行车:丹麦馆设计了自行车通道,同时准备了自行车,供观众免费骑乘。③音乐会:主题为“对话”,由中、丹两国艺术家联袂献演,将带来不同风格的音乐。

  五、(60分)

  21.阅读下面的图画及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这幅图画,上下倒置的图案内容为因果,这不仅是保护环境的主题,而且由此可以联想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安徽省百校论坛第二次联合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 B(A“‘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文献”有误,另外“城市文明”的核心才是礼与乐;C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夷夏之别”;D “‘文明’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表述不正确)

  2. C(说的是城市文明的出现的意义)

  3. B(A“应当予以废弃”说法绝对;C分属“美学”、“伦理学”范畴;D“只能从“人文学”的研究入手”表述有误)

  4. D(是:正确)

  5. B(①是写自己的愿望;②是写自己开始读古人书;⑤是要欧阳修理解自己的苦心)

  6. C(后一个分句表述有误,应该是“没有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看到别人不如自己,就认为自己的学问可以了”)

  7.(1)尹公在朝廷上上下奔走,在战场上效力。(得分点:驰骋、兵革、句式)

  (2)如果不是这样,我担忧什么呢?(得分点:如、然、句式)

  (3)不了解内情的人,又会以为我是在自卖自夸,用来求得别人的赏识。(得分点:知、以为、求人、知己)

  8.上片描绘出落日黄昏,阴霾满天,天际空阔,一叶小舟,在大风恶浪的冲击下,在波涛中随水流荡的恶劣环境。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艰险,有力地烘托出一位不畏艰险、矢志报国的壮士的形象。

  9.作者虽不畏艰险胸怀壮志,但抗战复国的抱负不能实现;虽日渐年迈,但壮心不已,无奈朝廷局势难料,国势动荡不安,让人心生愤慨和忧愤。

  10.(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濯清涟而不妖(4)川泽纡其骇瞩(5)江天波浪兼天涌(6)飞湍瀑流争喧豗(7)间关莺语花底滑(8)酒酣胸胆尚开张

  11.①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点明了戴车匠店的位置,写出了传统手工艺的兴盛;②与结尾形成呼应,点明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

  12.①具有清雅的生活;②具有创新精神;③具有高超的车床技艺;④诚实、勤奋⑤痛爱孩子;⑥对社会的变化有一定的担忧。(对这种工艺的失去的担忧)(答对五点即可)

  13.①运用鲜活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②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③侧面描写(衬托),用小孩子聚精会神,“小傻子一样”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或:鲜活动词、色彩鲜明的形容词,比喻、拟人、排比的运用,侧面描写等表达技巧,刻画出戴车匠车工技艺的高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戴车匠技艺的赞赏。

  14.(1)①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表达了作者对戴车匠技艺的高超赞美之情,引起了作者的回忆。②“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表达了作者对戴车匠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消失的惋惜之情。

  (2)示例:①戴车匠等的手工艺的消失是一种必然。小说结尾写戴车匠眯着眼睛看儿子在门槛上吃螺蛳,思考儿子将来做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这种矛盾以及社会的变化,正预示着车匠手艺的消失。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艺,使古老的工艺走向没落,以至于消失。

  ②应该保护好像戴车匠所继承的这样的手工艺民间手艺。作者在结尾写到时隔四十年,他回到故乡看到了戴车匠的消失,并发出“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的感慨,流露出作者对手工艺技术消失的忧虑,阐述了保护手工艺技艺代表着应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国家,文明应该保护好这些传统文化,使之在新的时代的生活中得以延伸。(可以选取任何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15.C(A“声名雀起”应为声名鹊起;B“别出新裁”别出心裁;D“故理”故里)

  16.D(A“弹冠相庆”为贬义词;B“回光返照”为贬义词;C“万人空巷”中“巷”为“住宅”,指家家户户都从巷里出来,多形容庆祝、欢迎的场面。不合语境)

  17.A(小心翼翼”自然要注意“脚下溪水”,“溪水”自然要先描写动态,说“得名”最后再说“溪水”对“得名”的反应。)

  18.①“在”调至“共和国前”;③“达到”改为“实现”;⑥在“自主创新”后加“的梦想”;⑦“奇迹”和“奋斗”互换;⑩将第一个“更”调至第二个“有理由”前。

  19.卫国安民的爱国精神;度势趋时的竞争精神;百折不折的进取精神;以义制利的奉献精神。

  20.示例:各位朋友,现在矗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奇异建筑是名为“梦幻城市”的丹麦馆。它的主题是“幸福生活,童话乐园”寓意是幸福的生活不仅仅来自财富,童话中自然与和谐才是快乐的真正本源。它由两个环形轨道组成,螺旋形的建筑外观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不一会,我们可以骑着自行车徜徉在起伏的展馆内外,观赏安徒生笔下的小美人鱼,欣赏中、丹两国艺术家献上的音乐盛宴……请随我走进这座“梦幻城市”,亲身体验丹麦童话般的城市生活。(称呼得体2分,体现远观2分,内容准确、生动、形象2分)

  21.参照2010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参考译文】

  我本是平民百姓生活贫困,常常私下里感叹。认为天下的人,不可能都是贤明的,不可能全都是不贤明的。正直的君子活在世上,有聚合就一定有分离,有分离就一定有聚合。以前天子有意把国家治理好的时候,,范公任宰相,富公作枢密副使,您和余公、蔡公当谏官,尹公在朝廷上上下奔走,在战场上效力。在那个时候,天下的人,哪怕仅有一点才能,也纷纷地起来,聚合在一起为朝廷出力。可是我估量自己是一个愚钝鲁莽没有用处的人,不能和他们一道发奋出力,于是就退下来修养身心,希望自己在道德学问方面有所成就,可以使我再次和当是的贤人君子相见。不幸的是道德学问未修成,而范公向就被贬谪到西边,富公被贬谪到北边,您和余公、蔡公被贬到各地,而尹公也失去了权势,为小官的事务奔忙。我当时在京师,亲见这个事,神情恍惚地经常仰天叹息,认为你们已经离开了,即使道德学问有所成也没有引以为荣的地方。后来又多次自思,想到以前众多君子能够被朝廷任用,开始一定有好人推荐;现在,也一定有小人离间他们。当今世上再也没有好人也就罢了。如果不是这样,我担忧什么呢。暂且修好我的心性,使自己道德学问有所成就,等待任用的日子,又有什么妨碍呢?

  我少年的时候,不学无术,到了二十五岁才知道读书,与一些有学问的人交往。年纪一样大了,又不能做到潜心学习,砥砺自己的德行,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反而看得与自己一起学习的人,都超不过我,就以为自己的学问可以了。后来,我感到文思越来越窘困,然后拿出古人的文章来读,才开始觉得他们遣词立意与自己不同。当时再回头来看看自己,思量自己有多少才能,就又觉得好像不应该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因此烧光了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取出《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的文章,一动不动地端坐在那里,整天阅读这些文章,就这样过了七八年。开始的时候,深入钻研它们的实际内容,感到迷惑烦恼,浏览多了那些文章,又令人吃惊。等到时间长了,读得更加精通,而我的胸中也豁然开朗起来,似乎觉得人的言论本来就应该这样,然而,就是这样也还不敢写出我想要说的话。时间久了,胸中积累的话越来越多,不能自我控制,就试着把它们写下来。然后反复诵读古人的书便觉得文思泉涌,写起来容易多了,然而就是这样也不敢自以为是。近来所写的《洪范论》、《史论》总共七篇,您看怎么样?唉!我一个小人物,这样自我介绍,不了解内情的人,又会以为我是在自卖自夸,用来求得别人的赏识。我只是希望您理解我多年来的苦心,像我这样做绝不是偶然的,愿您察明我的心意。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128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