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easydail.com--建设工程经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大县,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下面是www.39394.com烟花美文网小编整理的2016年县文化事业发展调研报告三篇,供大家参考!

  2016年县文化事业发展调研报告三篇

  2016年县文化事业发展调研报告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大县,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去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审时度势,提出了打造文化大县的重大战略,呼应了××市打造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战略的整体部署。打造文化大县战略深入实施一年多来,我们深刻体会到:文化建设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将有力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人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凝聚力。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县委宣传部召集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领导班子,县教育体育局有关领导以及文化馆、图书馆、电视台、剧团、电影公司、文化稽查大队等单位负责人和××*等乡镇文化站、广播站站长举行专题调研座谈会,深入了解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另外还到有关文化单位和乡镇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形成以下对我县加强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大县的思考与对策。

  一、我县建设文化大县的优势和基础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建设文化大县的基础和优势。

  ××县历史悠久,有着1700多年的建县史。20xx年被联合国授予“千年古县”称号。千百年来,××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历史文化。

  ××县文物古迹资源丰富,现有各个历史时期的馆藏文物1200余件。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一为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一为七里明代陈氏牌坊。其中,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县历史上文化名人辈出,南方文人山水画之宗董源、巨然,词坛宰相晏殊、晏几道父子,明代状元舒芬,近代书法家、教育家李瑞清,当代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等,灿若星河。××县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舞、音乐、戏曲等,一直延续至今。特别是我县目前已经有李渡烧酒制作工艺、文港毛笔制作工艺、二塘泼蛇灯、长工山歌、李渡车仂灯等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港镇因1600多年的毛笔制作历史和发达的制笔业被授予“华夏笔都”称号。

  (二)独特的自然资源是建设文化大县的有利条件。

  ××县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生态良好。32万亩的军山湖是全国县域内最大淡水湖,这里出产的军山湖牌清水大闸蟹被国家确认为“绿色食品”、“中国名牌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由此衍生的江西省鄱阳湖螃蟹节已经成为南昌市金秋经贸活动月的常规内容,成为资金、信息、文化交流大会,成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重要载体。

  ××县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金山寺、静乐寺等地方名胜香火不断,西湖李家、金峰茶场农家旅游游人如织。青岚湖湿地保护区,香炉峰省级森林公园极具开发价值。波光粼粼、水质优良的军山湖是开展各种水上游乐项目的理想境地。

  (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建设文化大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县文化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20xx年,全县呈现出“群众文化好戏连台、精品文化屡创佳绩、文化盛宴名家荟萃、特色文化亮点频现”的喜人局面。一是组织大活动。配合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重大事件,举办了一系列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的大型文化活动。同时,我们连续举办了多次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首届“鲁迅与书法”研讨会、第五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第五届环鄱阳湖文化论坛、全国百名书法名家作品展、董源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每次都是群贤毕至,高朋满座,引起了国内众多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扩大了××在国内外文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建设大工程。先后启动实施了××县博物馆、文港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李渡酒文化博物馆、县文化广播电视中心等文化重点工程,乡镇文化中心站、农家书屋的建设也在有序推进中,进一步加强了文化阵地建设,为打造文化大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三是打造大品牌。我们依托××的“名人、名作、名品、名胜”等“四名”资源,按照“创特色、创优势、创品牌”的思路,大力抓好地域文化、乡土文化工作的发掘工作。由我县创编的舞台情景剧《泼蛇灯》亮相首届全国农民文艺汇演,捧回我省唯一的金奖——金穗奖。微雕大师周信兴的作品“奥运微雕象牙笔”获得全国民间工艺创作最高奖项“山花奖”,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李渡酒文化、文港笔文化、董源画文化、“双晏”词文化、曹雪芹祖籍文化的研究有序展开,较好地唱响了×ד笔之都、酒之乡、画之源、词之宗”的地域文化品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县打造文化大县还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很多乡镇文化站、广播站存在没有场地、没有设备、没有人员、没有专项经费的问题。

  2016年县文化事业发展调研报告二

  为了解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整理、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和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近日,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民和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主要负责全县文化体育和广播电影电视工作,现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民族文工团、业余体校、广播电视管理站、广播电视台、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电影院和电影放映公司等10个下属单位。目前,全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一般文物保护点884处,馆藏文物6000余件。县图书馆有馆藏图书6.3万册。现有业余文化队伍176个,各类文化经营单位75家。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在建14个。现有广播电视转播台58座,其中县级骨干电视转播台5座,乡级电视转播台18座,村级电视转播台35座,调频广播发射台7座。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我县文化部门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三贴近”和“两个面向”原则,不断加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积极争取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坚持以县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根据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的不同特点,分类确定年度项目工作计划,积极争取省、地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逐步改善了县、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全县共建成乡镇文化广场5个(官亭镇、中川乡、古鄯镇、马场垣乡、李二堡镇),占乡镇总数的22.7%;配发各类公共体育健身器材135套,价值57.3万元。同时,多渠道争取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民体育健身、文化进村入户、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图书配送、农村“2131”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项目,社会效益日益凸显,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在县图书馆和42个行政村实施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已建成的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了价值达30余万元的音响、图书等设备。在建的总堡等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月底可交付使用;建成“农家书屋”67家,配备了总价值达154.1万元的图书、书柜、电视机等;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60家,分别配备了1000余册图书、音响设备以及服装道具等,总价值300余万元;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1家,配备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设备,总价值达97万余元。投资120万元,分别完成了北山、峡门、李二堡等6个骨干台(站)的维修改造,基层台站的办公和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投资140余万元,完成了4200套第二批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十一五”末,全县广播电视发射功率分别达到2.045千瓦和4.082千瓦,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1.35%和96.32%,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了2.66和2.26个百分点。

  (二)精心组织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坚持“文化主导、部门联姻、广泛参与”的原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一是坚持开展每年的“送文化下乡”和社火汇演活动,在重大节庆活动期间组织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近年,每年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15场(次)以上,开展送戏下乡30余场(次),送图书下乡1200余册,送电影活动2800余场(次)。137个农村社火歌舞队年均参演260余场(次)。二是以青少年体育为重点,以群众体育健身为载体,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目标,通过主办、承办和协办等方式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目前,我县有田径、篮球、武术、象棋、乒乓球、射箭等协会组织,会员达200余人。全县从事乒乓球运动的队员120余人,参与人数5万人。从事篮球运动的队员1200余人,参与人数达5万人。从事射箭项目的运动员80余人,参与人数1.5万人。从事自行车运动的有2000余人,参与人数达10万人。三是积极组队参加省运会、地区“一县一赛”等一系列省、地级重大赛事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第十五届省运会上我县代表团共获得奖牌36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分别列全省第四名和第七名,海东地区第一。我县满坪镇清泉村和前河乡台其村被省体育局命名为“篮球之村”。通过认真调研,精心遴选,申报社会体育指导员25名,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县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为进一步做好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在重大节庆活动期间,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文艺辅导工作,并结合实际编排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二是县图书馆内设的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多功能厅等均已免费开放,年接待读者1.2万余人(次),年借阅图书4800余册。三是博物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作用,努力实现出土文物展厅免费对外开放,年开展接待工作30次以上,参观人数达3500余人(次)。四是县民族文工团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积极创作并编排了《酥油飘香》、《闹公公》、《吉祥纳顿》等一大批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年均完成“三下乡”等各类演出70余场(次)。

  (四)加强文物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趋规范。一是先后投资600余万元完成了喇家遗址博物苑二期工程建设、马厂塬遗址保护、古鄯古城墙维修、博物馆文物库房改扩建等项目工程建设。

  2016年县文化事业发展调研报告三

  为了解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整理、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和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近日,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民和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主要负责全县文化体育和广播电影电视工作,现有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民族文工团、业余体校、广播电视管理站、广播电视台、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电影院和电影放映公司等10个下属单位。目前,全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一般文物保护点884处,馆藏文物6000余件。县图书馆有馆藏图书6.3万册。现有业余文化队伍176个,各类文化经营单位75家。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在建14个。现有广播电视转播台58座,其中县级骨干电视转播台5座,乡级电视转播台18座,村级电视转播台35座,调频广播发射台7座。

  二、工作成效

  近年来,我县文化部门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三贴近”和“两个面向”原则,不断加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积极争取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坚持以县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根据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的不同特点,分类确定年度项目工作计划,积极争取省、地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逐步改善了县、乡、村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全县共建成乡镇文化广场5个(官亭镇、中川乡、古鄯镇、马场垣乡、李二堡镇),占乡镇总数的22.7%;配发各类公共体育健身器材135套,价值57.3万元。同时,多渠道争取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民体育健身、文化进村入户、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图书配送、农村“2131”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项目,社会效益日益凸显,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在县图书馆和42个行政村实施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已建成的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了价值达30余万元的音响、图书等设备。在建的总堡等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月底可交付使用;建成“农家书屋”67家,配备了总价值达154.1万元的图书、书柜、电视机等;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60家,分别配备了1000余册图书、音响设备以及服装道具等,总价值300余万元;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1家,配备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设备,总价值达97万余元。投资120万元,分别完成了北山、峡门、李二堡等6个骨干台(站)的维修改造,基层台站的办公和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投资140余万元,完成了4200套第二批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十一五”末,全县广播电视发射功率分别达到2.045千瓦和4.082千瓦,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1.35%和96.32%,比“十五”时期分别增长了2.66和2.26个百分点。

  (二)精心组织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坚持“文化主导、部门联姻、广泛参与”的原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一是坚持开展每年的“送文化下乡”和社火汇演活动,在重大节庆活动期间组织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近年,每年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15场(次)以上,开展送戏下乡30余场(次),送图书下乡1200余册,送电影活动2800余场(次)。137个农村社火歌舞队年均参演260余场(次)。二是以青少年体育为重点,以群众体育健身为载体,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目标,通过主办、承办和协办等方式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目前,我县有田径、篮球、武术、象棋、乒乓球、射箭等协会组织,会员达200余人。全县从事乒乓球运动的队员120余人,参与人数5万人。从事篮球运动的队员1200余人,参与人数达5万人。从事射箭项目的运动员80余人,参与人数1.5万人。从事自行车运动的有2000余人,参与人数达10万人。三是积极组队参加省运会、地区“一县一赛”等一系列省、地级重大赛事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第十五届省运会上我县代表团共获得奖牌36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分别列全省第四名和第七名,海东地区第一。我县满坪镇清泉村和前河乡台其村被省体育局命名为“篮球之村”。通过认真调研,精心遴选,申报社会体育指导员25名,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全县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为进一步做好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在重大节庆活动期间,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开展文艺辅导工作,并结合实际编排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二是县图书馆内设的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多功能厅等均已免费开放,年接待读者1.2万余人(次),年借阅图书4800余册。三是博物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作用,努力实现出土文物展厅免费对外开放,年开展接待工作30次以上,参观人数达3500余人(次)。四是县民族文工团不断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积极创作并编排了《酥油飘香》、《闹公公》、《吉祥纳顿》等一大批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年均完成“三下乡”等各类演出70余场(次)。

  (四)加强文物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趋规范。一是先后投资600余万元完成了喇家遗址博物苑二期工程建设、马厂塬遗址保护、古鄯古城墙维修、博物馆文物库房改扩建等项目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长城资源调查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此次普查,共登记我县辖区内22个乡镇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922处,其中复查634处,新发现249处,消失39处。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完成了喇家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的各项前期基础工作。充分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6·19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知识,并在每年春秋两季组织开展文物保护大检查。二是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发掘,我县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开发。目前,全县已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项(七里寺花儿会、三川土族纳顿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财宝神、土族婚礼曲、《目莲宝卷》、下川口果花会)。我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2人(赵存禄、张英芝),省级3人(乔正祥、李长命、徐秀福),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赵明、夏桂香)。配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和青海省电视台完成了《大美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存禄》和大型户外专题片《假日风景·动感青海—民和篇》、电视连续剧《马五哥和尕豆妹》的拍摄录制工作。搜集整理了民和土族情歌“库咕笳”、“喇嘛哑剧”和李二堡“民间小调”的相关资料,准备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创作编排的土族舞蹈《黄河岸边的土族人》在2011年海东地区庆元旦文艺调演中获得一等奖。三是依托民间传统刺绣工艺,坚持“先易后难,先引导后规范”的原则,通过组织人员赴省外考察学习、聘请专家授课、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快发展民族刺绣产业,努力打造特色品牌。目前,全县从事刺绣的人员有1000余人,刺绣年人均收入在400元左右。我县选送的“民和平绣”作品先后多次参加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国际唐卡艺术节、工艺美术品展等一系列展会活动,扩大了影响,得到了好评。同时,将提高花儿演唱水平,壮大花儿演唱队伍作为重点来抓,每年定期举办“花儿”演唱及创作培训班,举办“花儿唱计生”、“金秋花儿”歌手大奖赛等活动,搜集整理民和“花儿”曲谱100余首,现已完成《民和“花儿”新编》初稿。目前,全县从事“花儿”及相关产业的人员逐年增加,“花儿”茶艺逐步增多,“花儿”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四是成立了民和县土族纳顿协会、“花儿”协会、刺绣协会,加强了对象棋协会、篮球协会、射箭协会和民间社火歌舞的引导,使全县的文化体育工作有了更加深厚的群众基础。

  (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努力树立民和新形象。广播电视工作始终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总体方针和“三贴近”原则,以正面宣传为主。“十一五”期间,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中心,策划录制了多台春节文艺晚会和多个专题系列报道,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宣传工作上,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央和省、地、县委的决策部署,加强对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卫生、就业、物价、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引导,深度报道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为推动“一城两区”建设大造舆论声势。圆满完成“两会”、“中央1号”文件、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重大宣传报道任务,切实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民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主题宣传、重要会议报道、重大活动宣传报道、对外宣传等方面有了明显起色,每年都有一批作品获省、地优秀节目奖。制作播出了《农广天地》、《文化与生活》、《教育视点》、《直通百姓》等一大批优秀专题和社教节目,产品数量增多,节目质量提高,报送的新闻在省、地电视台的采用率逐年上升,对外宣传进一步加强。截至目前,共有3条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在“村村通”工程、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等项目的支持下,全县的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呈现良好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以县、乡、村广播电视转播台为框架,县级有线电视网络为骨干,卫星村为补充的广播电视网络覆盖体系,自办节目信号已覆盖21个乡镇,覆盖率达85%。“十一五”期间,全县卫星接收设备用户和有线电视用户累计达到41116户,比“十五”时期增长2.4个百分点。

  (六)坚持依法行政,确保文化工作健康发展。相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法》、《全民健身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为切实解决我县网吧经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了“日检查、周巡查、月大查、群众举报及时查”的工作机制,并聘请了18名“网吧义务监督员”。一是开展了“全县网吧集中整治”行动。自2010年以来,对全县网吧等文化经营场所进行了集中整治,依法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4家。二是本着“提高准入条件、实行综合控制、加大管理力度、规范经营行为”的原则,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民和县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试行)》,不断加大对网络经营的依法管理力度。三是认真开展校园周边文化市场整治,努力打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严格禁止在中小学校周边200米内开办网吧、电子游艺和歌舞娱乐场所。四是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治理。严厉打击校园周边贩卖非法图书音像制品的游商地摊,规范图书音像市场的经营秩序,使校园周边文化环境得到有效净化。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条件滞后。一是根据国家县级文化馆、图书馆(800平方米—4000平方米)建设标准来看,我县文化馆、图书馆存在面积不达标,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等突出问题。目前,我县文化馆办公面积不足300平方米,加之设施简陋,设备不健全,给开展辅导、展览、排练带来诸多不便。图书馆面积不足400平方米,图书借阅室、储藏室面积狭小,且阴暗潮湿,给正常的图书借阅工作带来不便。按照国家对县级博物馆400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我县博物馆面积不足1700平方米,而馆藏文物6000余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405件,国家一、二级文物93件。由于库房、展厅面积小,对文物的管理维护和开发利用远远跟不上时代步伐。二是业余体校400米的炉渣跑道和训练器材多年来未经整修和更新,现已严重老化,无法开展正常训练。三是大部分乡(镇)、村没有体育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而且现有的设备陈旧,场地狭小、不标准,利用率低。四是县城内没有正规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健身场地,影响了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专业人才短缺。一是县级文化专业队伍人才奇缺,业务骨干年龄偏大,业务培训力度不够,存在严重的文化骨干后继乏人现象。二是22个乡(镇)文化站、1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和67个“农家书屋”目前还没有配备工作人员,所配备的设备得不到有效利用。三是县电视台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电视节目策划能力不强,制作水平不高,富有创意、画面优美的栏目少,影响了外宣工作的开展。四是全县58座差转台,无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是行政村干部或学校教师兼职,加之人员流动频繁,致使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排除。

  (三)资金投入不足。一是由于经费限制,“农家书屋”工程管理人员报酬得不到落实,管理工作开展困难;根据《文化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装备配备县级基础标准》要求,我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应配备专用执法车辆,但由于经费限制,始终未能实现,对基层乡镇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管力不从心。二是业余体校作为我县培养和选拔体育后备军的主阵地,多年来为上级体育院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但近年来,由于陈旧的训练设备和场地,开展群众体育活动难度很大。三是县电视台现有的摄像机、非编系统、硬盘播出系统等设备落后,开展日常工作困难较大。

  (四)文化产业发展难度较大。由于我县发展文化产业社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整体实力不强,加之资金投入渠道和形式单一,存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少,生产总量小,举办大型书画、刺绣、剪纸、民间工艺作品、摄影等活动的难度较大,致使优秀人才和作品难以发现,珍贵的民间民俗文物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四、对策建议

  民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被誉为高原天路的入口,大禹治水的起点,史前文明的博物馆,河湟风情的大观园。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文化工作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出,对我县文化事业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县委县政府及文化部门要抢抓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加强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县政府研究解决文体广电系统新增岗位编制,采取多种形式配齐配强县级馆、站专业技术人员,配齐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管理人员,配备村级文化室协管员,解决差转台人员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文化场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按照国家建设标准,科学规划和设计建设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新建一批乡(镇)、村级体育活动场地和文化活动室,逐步实现“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体活动场所”的目标。配齐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4个社区文化站的文化设备。到“十二五”末,完成8个建制镇14个乡312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67%的行政村建有文体活动场地。

  (三)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和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尽力抢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项目、重要传承人、重要代表作及技艺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发展。

  (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县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产业。着力打造以“民和平绣”为重点的工艺美术产业,以“农家乐”为抓手的餐饮文化产业,以“花儿”茶艺为依托的民俗文化产业,努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使更多的群众吃上“文化饭”,挣上“文化钱”。

本文来源:http://www.easydail.com/114981/